1948年11月6日開始的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但它卻起著一錘定音的作用,淮海戰役爆發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至淮河的廣大地區之上,在這一場很多個“最”的戰役中,國共雙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整整約一百多萬的人馬在廣闊的華東大地上交戰。
隨著國民黨軍的落敗,解放軍直逼長江,下一步就是解放戰爭最後的樂章“百萬雄師過大江”。而在這場大戰還沒爆發前,國民黨著名將領杜聿明就精心籌劃了一套方案准備在徐州地區打一場大戰。
杜聿明精心設計的作戰方案如果能夠得到認真執行,那麼國民黨或許還不至於落得慘敗,可是杜聿明的作戰方案直接被蔣介石給否決了。杜聿明晚年回憶淮海戰役時感嘆如果按照他的作戰計劃部署就可獲勝。杜聿明的作戰方案是什麼,又為什麼會遭到蔣介石的否決?
今天博覽歷史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讓杜聿明念念不忘的淮海戰役。新來的朋友可以先點個關注,既方便回顧往期文章,又不錯過之後的精彩內容。
兵敗淮海 耿耿於懷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生,可謂是“天子門生”,在裙帶關係嚴重的國民黨內,杜聿明能夠步步高昇,與他是蔣介石的學生這一身份有著莫大的關係。
國民黨內有著不少能力出眾的將領,他們大都是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之下脫穎而出的人才,譬如國民黨內的張自忠、孫立人、王耀武等人,在抗日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無愧抗日名將的稱號,這其中當然也有我們這期影片的主角杜聿明。作為國民黨軍中的一員猛將,杜聿明在解放戰爭中與解放軍多次展開交戰,最終兵敗淮海戰役,
剛被俘時,杜聿明內心極其絕望,甚至感到一絲不服氣。為什麼杜聿明不服氣呢?這是因為他並不認為淮海戰役的失敗是由於他的指揮所導致的,甚至在淮海戰役的不同階段杜聿明也提出了十分合理的作戰計劃,但他這些作戰計劃都被蔣介石給否決了,因此淮海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杜聿明後來回憶稱,他是以赴刑場的心情去戰場的。
在被派往徐州之前,杜聿明先是在東北戰場上與解放軍進行了一番較量。
1947年5月,北滿的東北民主聯軍開始渡江南下,對著國民黨軍發起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在東北民主聯軍輪番的鐵拳錘擊之下,杜聿明接連遭到慘敗,他日夜謀劃,但卻無力扭轉戰局,以至於憂鬱成疾,灰頭土臉地離開東北,前往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蔣介石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雖為副司令,但由於徐州“剿總”正司令劉峙實在太過無能,因此徐州的國民黨軍皆是由杜聿明指揮。
在1948年的春天,杜聿明就給蔣介石出了個主意:“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團,吸引解放軍攻擊某一據點久攻不下,待其攻擊頓挫時,出動機動兵團與之決戰。”
當解放戰爭打到1948年時,不僅是解放軍籌劃著準備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就連國民黨軍也迫不及待地想要決戰。早在1946年解放戰爭剛剛打響後,國民黨軍就自恃兵強馬壯想要與解放軍進行決戰,但此時解放軍還處在戰略防禦階段,一邊殲敵一邊發育,等到敵我力量發生扭轉之時,決戰才會爆發。
1948年下半年,蔣介石採取杜聿明的這一作戰方針,決定僅守鄭州、徐州、濟南三大戰略要點,集中一切兵力妄圖與解放軍決戰。而等到1948年9月底,國民黨軍在徐州附近的部隊集合整補的時候,華東解放軍率先發起了濟南戰役,並組織了強大的打援兵團。
9月17日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率領第2、第13兵團從徐州出發北上馳援濟南,但濟南戰役的進展實在是超出了國民黨方面的想象。杜聿明指揮的第2兵團由商丘北援,在發現兗州附近有解放軍強大的打援兵團後不敢北進。蔣介石對於濟南的要求是必須死守,原本王耀武準備棄守濟南,卻被蔣介石給勸了回來。
解放軍歷經8晝夜的激戰,在徐州、青島之敵還來不及集結完畢北援的情況下,全殲守敵攻克濟南。蔣介石甚至親自乘坐飛機到濟南上空觀察後才敢相信濟南已被攻克。
濟南戰役結束後,杜聿明已經認識到爭奪中原的重要性,於是他提出《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準備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杜聿明總結了以往國民黨軍的失敗教訓,認為之前“以一定的兵力堅守主要戰略要點,吸引解放軍攻擊,待其攻擊受到頓挫時,再以強大的機動兵團由外線增援”的作戰計劃已經被證明了不能成功。
如今解放軍的攻城能力不容小覷,於是杜聿明計劃集中徐州的主力部隊趁解放軍中野、華野東西分離之際,攻擊華野的一部分,以振奮士氣。
籌備計劃 遭到否決
杜聿明首先判斷了敵我雙方的兵力,解放軍這邊兵力約60餘萬,國民黨軍這邊約70餘萬,且解放軍裝備劣於國民黨軍。在戰場雙方態勢上,9月24日解放軍攻克濟南後,並沒有發動攻勢的行動,中野主力在豫西整補,華野主力在魯中及魯西南地區,預計再過二十天或一個月後解放軍就會發動攻勢。
國民黨軍這邊主力集中在蘇北一帶,以徐州為中心,且濟南戰役徐州的國民黨軍來不及參加戰鬥,因此仍有充沛的力量。綜合各種情況判斷,杜聿明對於自己這個主動出擊的作戰計劃十分有信心。
杜聿明
杜聿明計劃在中野華野東西分離時,主動尋求華野一部一舉擊滅,由華中的國民黨軍牽制住中野阻止其增援,以徐州的國民黨軍向華野主動進攻。杜聿明的重點是讓華野和中野不能會合,而我軍淮海戰役的謀劃就是讓中野和華野共同配合。
但當9月30日杜聿明興沖沖地帶著這份計劃飛往南京交給參謀總長顧祝同核定時,顧祝同表示他做不了主,讓杜聿明上北平去找蔣介石,此時蔣介石正在北平督戰,東北戰場上遼瀋戰役已然打響。10月2日杜聿明飛往北平,晉見指揮東北戰事的蔣介石。但此時蔣介石正為東北戰事而頭痛不已,哪裡還顧得上考慮華東的戰事,等到第二天蔣介石才批示“此案可行,交顧總長核辦。”
回到南京後,杜聿明又徵得了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的同意,終於杜聿明帶著這份作戰計劃回到徐州,並於10月7日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召集各兵團司令進行商討,準備於10月15日開始行動。此時解放軍這邊,粟裕還正在和中央商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部隊也處在休整時期,如果杜聿明提前發動了進攻,那麼華野就要被動迎戰,一切都成為了未知數。
10月15日,邱清泉、孫元良、李彌等3兵團做好了進攻準備,企圖在兗州、濟寧等地尋找解放軍一部發動進攻。15日清晨,杜聿明正上車準備出發到前線指揮,突然蔣介石在南京打來電話,命令他不要執行這一計劃,緊急乘飛機到東北去“救火”。
此時遼瀋戰役進行到關鍵時刻,東野對錦州發起了攻擊,並完成了對錦州的包圍。為了挽回敗局,蔣介石緊急將杜聿明調往瀋陽。10月15日,杜聿明從徐州飛往瀋陽,次日,錦州失守。杜聿明想要發動他的作戰計劃,但蔣介石可顧不上什麼徐州。杜聿明的作戰計劃就此泡了湯,徐州的國民黨軍從杜聿明離開後至11月6日淮海戰役發起前的這21天時間裡,一直停止在原來的狀態沒有絲毫動作。
解放軍攻克錦州
東北戰場國民黨軍已然落敗,蔣介石這時才開始想起來徐州,於是匆忙制定出了一個《徐蚌作戰計劃》,在指揮官上蔣介石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卻堅決推辭,蔣又希望杜聿明來指揮,可杜聿明又被他緊急調往了東北,於是最終以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11月5日國民黨軍召開軍事會議,部署該計劃,命令各部回去行動,但他們不知道此時已經來不及了。
11月6日解放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一時間徐州方面亂作一團。
殲滅黃維兵團於澮河,淝河之間的戰鬥
11月8日杜聿明從葫蘆島指揮完畢回到北平,在與傅作義吃飯時,杜聿明得知何基灃(feng)等部起義了,杜聿明心底湧出一股恐懼感,他急於瞭解徐州情況,當晚便飛往南京找到顧祝同。杜聿明問“為什麼徐州附近我主力不照徐蚌會戰計劃撤退到蚌埠呢?”顧祝同回答“來不及了。李延年未撤退回來,共軍就發動攻勢了。”
此時杜聿明頓感大勢已去,他覺得徐州戰場就如同一個刑場,自己去了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但杜聿明還是被蔣介石派往徐州,任務是解黃百韜之圍。
窮途末路 敗局已定
到達徐州後杜聿明瞭解完戰況判斷華野主力目前不是直接進攻徐州,而是希望集中主力消滅國民黨軍兵團,以有利打援,因此可以大膽調兵。
淮海戰役前線總指揮委員會合影
杜聿明相應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是大膽地讓黃兵團堅守碾莊,13兵團守徐州,第2、第16兵團會合先擊破中野,關鍵就在於黃兵團是否能堅守住一段時間。而中野的力量要比華野小,且在淮海戰役之初兵力集結也尚未到位,如果國民黨軍集中三個主力兵團來圍攻中野,兵力上是佔據優勢的。
但這一方案遭到了劉峙的堅決反對,反倒是杜聿明提出的保守方案,得到了劉峙等人的認同。那就是以16兵團守徐州,第2、第13兵團全力解黃百韜兵團之圍。但國民黨軍在解放軍的阻擊之下根本難以打到碾莊,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被殲滅。
黃百韜
11月23日,杜聿明和劉峙到南京開會,蔣介石又採納了新的作戰計劃:徐州方面主力向符離集進攻,孫元良、黃維兵團向宿縣進攻,南北夾擊以打通徐蚌間交通為目的。蔣介石對杜聿明說“你回去馬上部署,向他們進攻。”杜聿明卻提出了不同意見,如果孫元良和黃維兵團兵力不足打不通,那黃維兵團就有陷入重圍的危險。
杜聿明建議抽調5個軍的兵力加入戰鬥。蔣介石表示5個軍不行,兩三個軍還能想辦法調,他讓杜聿明先回去部署進攻。其實當時蔣介石已經無兵可調,而眼看蔣介石許諾的援軍遲遲未見,黃維兵團本想去救黃百韜,自己反倒也被解放軍圍困。
11月28日杜聿明來到南京,與顧祝同商討如何挽救戰局,杜聿明質問為何說好的援軍一個軍都不見。顧祝同滿臉愁容地說“你不瞭解,到處牽制,調不動啊。”杜聿明急了“既然知道不能抽調兵力決戰,原來就不該決定要打……目前挽救黃維的唯一辦法就是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與敵人決戰,否則黃維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
顧祝同也十分喪氣地說“老頭子(蔣介石)也有困難,一切辦法都想了,連一個軍也調不動。現在決定放棄徐州,出來再打,你看你能不能安全撤出?”
杜聿明表示要放棄徐州就不能打,要打就不能放棄徐州。唯有讓黃維堅守以牽制敵人,徐州的部隊果斷撤出不再戀戰。蔣介石對此表示同意。
杜聿明率部準備撤退,我軍迅速對其發起追擊,攔截。沒想到除了解放軍不想杜聿明撤退,就連蔣介石也橫插一腳。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率部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途中突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蔣介石推翻之前制定的放棄黃維的作戰計劃,命令杜聿明停止撤退轉而去解黃維兵團之圍,杜聿明儘管知道蔣介石此舉必致全軍覆沒,但杜聿明擔心自己撤退而不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列動,戰後蔣介石必會把戰敗之責完全歸咎於他,到時候也難逃一死。
戰亦死,不戰亦死。杜聿明選擇服從命令,掉頭折返繼續向解放軍發起進攻,隨即他也被解放軍圍困。
1949年1月9日杜聿明趁著夜色突圍,10日凌晨杜聿明被解放軍俘虜。經過教育改造,杜聿明重新迴歸社會,度過了他的後半生。而淮海戰役的失利,使得蔣介石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國民黨的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本期文章的朋友點贊評論關注支援一下吧,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