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時,你在幹嘛?
這理應是一個代表著無限朝氣與青春的年紀,然而,在抗戰時期,有很多人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2歲。
這其中就包含了盧德銘。
他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是毛澤東口中“三個師都不換的軍事搭檔”。
2009年,盧德銘與陳獨秀、李大釗、陳延年等先烈,一起被列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
時代沒有將他遺忘,歷史沒有忘記他曾經的浴血奮戰。盧德銘再次向人們證明了,人生的寬度遠比長度更為重要。
【01】
1905年,盧德銘出生於四川省自貢。
在那個朝遷市變的年代,到處充斥著苦難與不測。好在盧家還算富裕,讓盧德銘從小過著舒適的生活。
但是,在盧德銘8歲那年,母親和兄嫂被土匪劫走,這一變故震驚了整個盧家,也震撼了盧德銘幼小的心靈。
最後,家裡花了重金才將人贖了回來。
雖然有驚無險,卻讓盧德銘對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了新的認識。
1916年,自貢下了一場大雪,盧家和顏家交換了紅貼,青梅竹馬的盧德銘與顏瑞琴正式定下了婚約。
如果不出意外,再過幾年他們就會成家生子。但在動盪的年月裡,時局不定,人生的際遇也是瞬息萬變。
幾年後,五四運動爆發,盧德銘深受其影響,對於腐朽的舊制度和混亂的國家,他迫切地想要做些什麼。
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廣州黃埔軍校正在招生,這讓盧德銘的內心十分激動,他心裡想著,時機終於到了。
於是,他決定棄筆投戎去報考軍校。
臨行前,他給家人寫下了一副春聯以銘心志:
“問客何來,想是仙風吹到。留君不住,須當明月照歸。”
盧德銘滿懷壯志地踏上了征程,而憂心忡忡的家人和淚眼婆娑的顏瑞琴,卻一直目送他,直到再也看不到身影。
任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
從四川到廣州路途遙遠,等盧德銘趕到廣州時,早已錯過了招生時間。
幾經轉折,在同鄉的引薦下,盧德銘有機會拜見孫中山,他祈請孫先生為自己寫一封推薦信。
孫中山看著眼前風塵僕僕的青年,決定給他一次機會,當即寫下了試題題目“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
接到考題後,盧德銘深吸了一口氣,整理好自己多年來對於世事的思索,洋洋灑灑寫道:
“中國要強盛,必要打倒列強剷除軍閥,對外武力禦敵,對內武力統一,舍此無他途。”
看完盧德銘的答卷後,孫中山馬上提筆寫了一封推薦信,當他把信交到盧德銘手上時,語重心長地說到:“希望你能言行一致,報效革命。”
接過信後,盧德銘鄭重地向孫中山先生深鞠一躬,並堅定地回答了兩個字:“一定。”
【02】
1924年,拿著孫中山的推薦信,盧德銘如願成為黃埔軍校第二期輜重兵隊的學生。
在剛剛安頓好後,他就迫不及待地給顏瑞琴寄了一張半身戎裝照,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盧德銘越來越堅信自己的理想,從人才濟濟的學生中脫穎而出。
何應欽誇讚他文武兼備,必成將才,孫中山稱讚他是革命青年的楷模。
1925年2月,國民政府向陳炯明宣戰東征,盧德銘成為學生軍中的偵探長,他帶領了60名學生潛入敵人腹地收集情報,表現優異。
11月,盧德銘成為葉挺獨立團2營4連連長,次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刀槍劍影的軍旅生涯正式開始。
在到達安仁後,獨立團馬上迎來了首次對戰交鋒。敵人的6團兵力兵分兩路夾擊,獨立團分路反擊,突出重圍。
在這場戰役中,盧德銘充分地顯露出他的軍事才幹和英勇果斷。
4連士兵在盧德銘的指揮下,節節擊退敵人,當敵軍落荒而逃,盧德銘帶領部隊追擊到攸縣時,副連長連忙勸阻不要繼續追趕,沒有上級的指示,恐違反軍令。
盧德銘卻堅定地說到:“兵貴神速,戰場瞬息萬變,如果一切都等上級的命令,就貽誤戰機了,都給我追,有什麼事情我來擔著。”
說完,盧德銘繼續帶兵追擊敵人20裡後,獨立團乘勝佔領了攸縣。
首戰大獲全勝,但是盧德銘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戰後,他又馬不停蹄地組織連隊分析和總結作戰經驗,併為下一場作戰提出具體方案。
軍隊一路行進,盧德銘總是帶領連隊衝在最前面,將勇兵雄,前仆後繼,所向披靡。
直到攻下武昌城打垮吳佩孚後,盧德銘一路驍勇善戰,戰功赫赫,從連長升為營長,後又被委以團參謀長職務。
這一年,盧德銘21歲。
【03】
北伐途中,盧德銘自知生死不定,幾次從鬼門關走過後,他都格外思念遠在四川的家人們,而尤其讓他放不下就是未婚妻顏瑞琴。
他在家書中,不斷書寫著自己的思鄉之情,也透露著對未婚妻的歉意。
每每寫完信後,盧德銘都會在夢中囈語著妻子的名字醒來,也許在夢中,他又回到了那個給了他無限溫情的家,可耳邊戰火聲很快把他拉回了現實。
1927年,四一二事件爆發,蔣介石和汪精衛背叛革命,開始大量屠殺共產黨員。
同年6月,盧德銘成為武昌警衛團團長,在白色恐怖籠罩下,人人自危,盧德銘也深感責任重大。
於是,他開始利用職務之便,將共產黨領導骨幹安排在警衛團擔任幹部,這樣既能保護同志,也能為革命隊伍積攢力量。
而另一邊,面對不斷增壓的反革命行動,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發動南昌起義。
8月1日,起義的第一槍剛剛打響。8月2日深夜,盧德銘就同時收到了兩封電報,一封是南昌起義的同志,邀請他一同加入起義隊伍。
而另一封則是已經投靠汪精衛的張發奎發來的(張是盧的上司),在電報中,他命令盧德銘帶領警衛團立刻出發到九江待命,準備圍剿南昌起義。
站在革命的十字路口,盧德銘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他連夜與手下的兩員大將商議後,毅然決定響應南昌起義。他們以張發奎的調令為由,名正言順地帶領警衛團登輪船出發,但卻在半路時棄船而走,直奔南昌。
張發奎收到訊息後,立刻組織了兩團兵力圍截盧德銘,而另一邊南昌已經被國民黨佔領,面對局勢的極速轉變,盧德銘決定先退守到修水一帶,等待時機。
而這時,他也發出了最後一封家書:
“現因時局轉變,為了不連累家庭,今後我暫時不寄家書,你們也不要來信,待戰後再聯絡。”
短短數句,充滿了決絕與決心。
在修水時,盧德銘一邊收編當地農民軍,一邊尋找機會與組織聯絡,他不顧危險返回武漢,聯絡上向警予。
向警予向盧德銘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後,讓他回去協助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於是,盧德銘馬上帶領部隊去與毛澤東接頭。
在安源,毛澤東成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成為總指揮,他們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共同組織發起秋收起義。
那一年,盧德銘22歲。
【04】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了。
反抗的號角被吹響,人人眾志成城,但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我軍部隊接連遭受到了嚴重的重創。
毛澤東預感形勢不容樂觀,在瀏陽文家市召開了緊急會議。
會議中,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放棄攻打長沙,退守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
話音一落,現場一片死寂,每個人都在心中盤算著這個與最初設想截然不同的意見,是否可行。
就在這時,盧德銘突然起身,打破了寧靜,他堅定地說到:“我同意毛委員的意見。”
正是在盧德銘的堅決擁護下,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戰略意見,也為中國革命道路未來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基礎。
緊接著,在會議中制定了退守井岡山的方案,先由毛澤東帶領先頭部隊出發,盧德銘帶領師部居中,最後由另一位幹部帶領第3團墊後。
但是,在退守的過程中,先頭部隊和中間部隊皆已脫險,而第3團卻被敵人包圍住了,見情況不妙,盧德銘馬上帶領一個連兵力折返回來。
在火力夾擊中,盧德銘一面帶領連隊搶佔高地阻擊敵人,一面指揮已經被打散的第3團人員聚攏,以掩護他們向前方部隊靠合。
就在臨軍對壘之際,盧德銘被子彈擊中胸膛,倒在了血泊之中。
等著硝煙褪去,村民在一條水溝旁發現了盧德銘的屍體,曾經鮮活的生命早已失去了活力。
年僅22歲。
毛澤東聽到盧德銘犧牲的訊息後,悲痛不已,仰天痛呼:“還我盧德銘!”
【05】
1949年,自貢解放了。
部隊進城,百姓夾道熱烈歡呼,在人頭攢動的街頭,一箇中年婦女逢人便要攔下來問問,“你認識盧德銘嗎?你認識盧德銘嗎?”
但她沒有得到任何一次肯定的答覆。
這個中年婦女,便是盧德銘的未婚妻顏瑞琴。
此時,距離收到盧德銘最後一封家書已經過去22年,顏瑞琴早已從青春少女變成了孀居寡婦。
當年,收到盧德銘的信後,顏瑞琴便下定決心一定等他回來,可是等啊等,盧德銘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了無音訊。
一直苦苦等到了30多歲,在家人的強硬要求下,顏瑞琴才含淚嫁了人。婚後,她把盧德銘寄給她的信和照片偷偷藏在了閣樓上。
沒過幾年,丈夫去世了,這次她再無任何顧忌,便心無旁騖地繼續等著盧德銘,可依然沒有任何訊息。
直到1978年的春天,顏瑞琴才等來了訊息。
在黃埔軍校的畢業照片上,她一眼就認出了盧德銘,但是卻被告知,這個人早在1927年就已經犧牲了。
顏瑞琴悲痛萬分,50年的苦苦等待,終在這一瞬間化作一聲哀嚎宣洩而出,曾經刻骨銘心的感情支撐著她熬過半個世紀的風霜,所有期盼終在這一瞬化為烏有。
顏瑞琴就此生了一場大病,她眼角的皺紋變得更加深重,鬢角的白髮也多了許多,而那早已缺失一角的心則變得更加空洞殘缺。
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早已兒孫滿堂,盡享天倫,然而,現在有的卻只是陰陽兩相隔。
在那個“國破山河在”的時代裡,又有多少家庭遭受了這樣的生離死別呢?又有多少年輕的戰士為理想、為革命、為國家而付出了鮮活的生命呢?
有這樣一群熱血的青年,他們甘願用自己的鮮血染紅革命;他們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卻給自己的家人留下了太多的遺憾與悲痛。
但這是他們的選擇,也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甘願做打響革命的急先鋒,雖九死其猶未悔。
正如陳獨秀次子陳喬年被殺害前所說:“就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這是他們的覺悟,是吾輩中華子女理應銘記的歷史與恩情。
吾輩之楷模,勿忘矣。
. END .
【文| 多多】
【編輯| 改改】
關注@鬼谷子思維,更多精彩人物傳奇
毛澤東的10個子女,長子戰死,女兒改姓,最喜歡的兒子下落不明
他身高1米2,13歲參軍,刺殺5任憲兵隊長,獎章多到能當防彈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