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日本軍隊節節敗退,我們即將迎來抗戰的勝利。毛主席時刻關注著戰場形勢,他預感到日本即將投降,便從8月10日開始,進行了五個戰略佈局。
果然,正如毛澤東所料想的那樣,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宣佈,接受中、英、美三國聯合發出的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
訊息傳回中國,百姓們舉國歡慶。而此時,毛澤東佈置的五個戰略佈局也逐漸顯出雛形,當蔣介石發覺之後,準備調動軍隊進行應對,但已經為時晚矣。
毛澤東究竟做出了哪五個戰略佈局?這五個戰略佈局究竟有什麼深意呢?為何會令蔣介石感到如此不安呢?
第一個戰略佈局就是匯聚兵力,使軍隊脫離了分散遊擊狀態。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團結了廣大的愛國同胞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要由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軍隊進行抗擊,共產黨則把勢力轉移到後方,透過開展靈活的游擊戰爭、地道戰等方式,在東北、華北、華南、華中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遊擊武裝勢力,牽制了較多的日軍力量。
8月8日,蘇聯軍隊對日宣戰,派出了百萬蘇聯紅軍對中國關東境內的日寇發動進攻。8月9日,美國派飛機向日本的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給日本本土居民和軍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
透過蘇聯軍隊和美國軍隊的加盟,我軍獲得了較多幫助,局勢逐漸明朗。雖然日軍已經大勢已去,但是部隊中仍然有些死硬分子在進行最後的掙扎。
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日軍投降以後,日偽軍極有可能聚集起來行動。在常規的戰鬥中,我軍的勢力分佈較散,機動靈活,在應對大規模襲擊時,能夠把損失降到最低,但是缺點就是兵力不集中,對敵軍起不到震懾作用。
因此,為了保證我軍在對抗日偽軍時,能夠取得勝利,便需要把我軍分散的兵力集中起來,確保最後階段的萬無一失。
毛澤東在延安的棗園窯洞中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指出對日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階段,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勝利的曙光。廣大的抗日力量應該配合起來,殲滅那些不願意投降的侵略分子,阻斷他們的交通線,擴大我們的解放區。
另一方面,雖然當時的國共兩黨處於合作狀態,但是蔣介石一直想剿滅共產黨的念頭一直存在心中。抗日戰爭進入後期,在蔣介石的默許下,國民黨軍隊為了減少消耗,開始消極迎戰。以至於在豫湘桂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指揮失當,節節敗退,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的大片領土被侵佔。
毛澤東洞察了戰爭的局勢可能存在變數,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讓各地分散的八路軍、新四軍都集中起來,組成正規的兵團,形成規模優勢。組成正規的兵團,一方面可以集中兵力,確保戰役的勝利,減少無謂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可以應對蔣介石軍隊的臨陣倒戈,保證解放區的安全。
同時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共產黨各個部隊都進行了積極的宣傳和動員,發展地方的武裝勢力和人民武裝軍隊,補充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兵源,擴大軍隊規模。
第二個戰略佈局就是轉變對內的態度,採取“針鋒相對”的應對方針
當時的中國社會存在著兩對矛盾,一個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關於“民主”與“專制”的政黨矛盾,另一個是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之間的民族矛盾。自從七七事變、九一八事變之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共兩黨暫時達成合作,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圖:蔣介石
但是隨著日寇即將被驅逐出中國,國民黨“剿共”從而竊取革命果實的意圖日益明顯。蔣介石一面率領軍隊攻打解放區,搶佔地盤,另一方面,假惺惺地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自己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毛澤東看穿了蔣介石的陰謀,在1945年8月13日的高階幹部會議上,他作了題為《抗戰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報告。在這次報告中,毛澤東深刻剖析了國民黨蔣介石的心理,他明確指出,在抗戰時期,這位“委員長”一直待在山上,儲存實力。現在抗戰即將進入尾聲,他便想下山來搶奪勝利果實了。
毛澤東在延安進行著部署,蔣介石在這裡安插了兩位“眼線”周勵武和羅伯倫。李克農察覺之後,立即向毛澤東報告了這一情況。
圖:1945年,毛澤東在赫爾利、張治中陪同下離開延安赴重慶談判
得知身邊有蔣介石的“眼線”,毛澤東決定將計就計。當這兩位臥底詢問毛主席是否會赴重慶談判時,主席直接說,並不準備赴會。蔣介石聽聞這個訊息,十分欣喜,為了達成“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他繼續致電毛澤東,透過大肆宣揚來獲得輿論支援。
針對蔣介石的方針,毛澤東提出要“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既然他們在“磨刀”,那咱們也要抓緊時間“磨刀”了。毛澤東一邊與蔣介石周旋,一邊緊急部署兵力,他委派李克農等共產黨幹部奔赴前線,搶佔有利的軍事地形。
同時,毛澤東還強調,蔣介石主要是依靠美國的軍事援助來維持國民黨的穩定,我黨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我們應該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來與他們對抗。朱德司令在毛澤東的指示下,積極組織群眾,整頓武裝力量,隨時應對國民黨的突然襲擊。
等到時機成熟,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的陪同下,現身在重慶機場。看到本該在延安的毛澤東出現在自己面前,蔣介石大為震驚,他此刻才明白自己“上當”了。但是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國共兩黨簽訂了《雙十協定》,達成了和平共識。
第三個戰略佈局是透過重點佔領解放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擴大我軍實力。
為了擴大全國的解放地區,毛澤東對國內外的形勢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當時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在西南山區,而華中、華北地區的主要城市都在日軍或者日偽軍的勢力範圍內,只有一些小城鎮和農村地區沒有侵略者和國民黨的勢力盤踞。
於是,毛澤東決定繼續貫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方針,積極向中小城市宣傳解放思想,在這裡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透過這種方式在數量上取得了優勢,同時在向農村宣傳的過程中,協助當地的村民進行經濟發展,幫助他們把生活過好,能夠讓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透過這種方式,在日本宣佈投降以後,共產黨軍隊便迅速獲得了這些中小城市、鄉村地區的支援。
同時,在長期的敵後抗戰過程中,新四軍和解放軍控制著許多的鐵路幹線。毛澤東下達指示,希望部隊能夠把握好這些交通要塞,一方面對那些負隅頑抗的敵軍進行干擾,另一方面也為快速解放日寇佔領的地區提供了優勢條件。
第四個戰略佈局就是反對蔣介石“原地待命”的電令,積極繳械日偽軍的武裝力量。
1945年8月11日,蔣介石向全國的軍隊下達了受降電令。在電令內容中,對待國民黨軍隊,他要求繼續積極推進,不可鬆懈;對待解放軍部隊,他要求解放軍不得擅自行動,繼續原地待命;對於地方的偽軍部隊,他要求偽軍積極反抗人民軍隊的受降。
毛澤東聽到這道電令之後,緊蹙眉頭,這顯然是針對解放軍隊的一場陰謀。他跟朱德通電,要求解放軍繼續按照部署,繳納解放軍區範圍內的日偽軍兵器和武裝力量,確保解放區的穩定。
接到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之後,朱德接連於12日和16日向蔣介石致電,明確表示反對他不公道的指令。朱德指出:蔣介石的這道電令違背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僅僅是有利於國民黨軍隊和日偽軍隊的,因此解放軍並不接受。同時朱德指出,蔣介石在接受日偽軍的受降時,應當與解放軍一起協商,共產黨有權按照同盟國規定來接受解放軍勢力範圍內的偽軍的投降。
8月13日,毛澤東發表了題為《蔣介石在挑動內戰》的文章,在文中深刻批判和揭露了蔣介石及國民黨從頭到尾都在挑撥內戰的陰謀。指出了他們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趁著國內外的眼睛都在迫切地盯著日本投降之時,拉攏日偽軍隊,擴充國民黨勢力,以便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迅速進入內戰,剿滅共產黨和解放軍勢力。
一邊與蔣介石通電,另一邊朱德總司令向解放區的各方敵軍部隊送出最後通牒,希望他們在規定時間內繳納武器,靜待解放軍前來受降,反對者將會被殲滅。透過採取實際行動,我軍及時繳獲了日偽軍隊的武裝力量,同時確保瞭解放區的穩定,減少了無謂的犧牲。
第五個戰略佈局就是改變對蘇政策,由配合蘇聯進攻轉化為自主進攻東北地區的敵軍勢力,穩定了我國東北局勢。
蘇聯在抗戰後期加入了討伐日本的陣營,他們陳兵百萬在我國東北境內,在8月9日對日本的“關東軍”發動了猛烈進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的部隊,遵照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號令,派了一部分軍隊就近前往東北,支援蘇聯軍隊。
但其實蘇聯之所以出兵中國,不僅僅是反抗法西斯勢力,更多的是看中了中國東北境內的各種資源物產。斯大林希望能夠保留蘇聯在中國東北的各項權利,包括大連、旅順的港灣商貿等。
毛澤東考慮到中國邊境安危,在穩定了華北、華中的局勢之後,他於8月12日下令,讓華北地區的軍隊抽調到東北地區,分別抵達了承德、赤峰、瀋陽等地,支援東北抗日聯軍。一方面是能夠減輕盟軍的軍事負擔,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我國的邊防力量,不至於使東北地區再度淪陷。
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便命令軍隊大舉進入東北,企圖剿滅東北境內的共產黨勢力,獨自佔領東北。
豈料毛澤東早有準備,把從各個解放區抽調到這裡的部隊進行整頓,在林彪、羅榮桓和呂正操等人的指導下,組成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清剿這裡的匪患,建立了東北革命根據地,鞏固了東北解放區的勢力。
在毛澤東主席的高超部署之下,東北地區的局勢逐漸穩定,有利地打壓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同時也鞏固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隨著日本天皇宣讀了投降詔書,中國從此拋掉了被奴役、被侵略的歷史,迎來了光明的曙光。毛澤東的這五個戰略佈局十分高超,他讓解放區的人民瞭解了共產黨希望和平建設中國的真誠主張。
透過這些戰略佈局,使人民解放軍的解放事業贏得了廣大的支援。當蔣介石從峨眉山上下來,企圖發動內戰時,卻猛然發現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