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熄風,本草中多有記載。《本草綱目》謂其治“小兒驚癇,抽搐臍風”。
《醫學衷中參西錄》曰:蜈蚣 “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瘲、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據筆者臨證之偶見,蜈蚣用以治肝風,用量要大,一般20~40條。量小則效微或罔效。若用於虛風者,量不宜大,2、3條足矣。
基本配伍:蜈蚣20~40條,全蠍6~9克,殭蠶9~12克,生黃芪30~60克,赤芍9~12克,乳香6~9克。
蜈蚣配以全蠍、殭蠶熄風之力更雄。配以黃芪者,乃借黃芪升舉之力,託蜈蚣直達於巔。且黃芪“主大風”,量小則升,量大能熄大風。加赤芍、乳香者,開破氣血之凝聚,助蜈蚣之行竄搜風。
隨證加減,如肝熱者,可加膽草、梔子、丹皮;血虛者,加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陰虛者,加白芍、生地、女貞子、旱蓮草;挾痰者,加陳皮、半夏、膽星、菖蒲;脈弦勁者,加牛膝、生石決明、生牡蠣,脈沉細而弦急者,加川楝、薑黃以疏淪氣機。
關於蜈蚣的毒性問題,我們臨床屢用,甚至每劑用至60條,亦從未見有毒性反應。1973年我曾以5條蜈蚣為粉,一次吞服,除有草腥味外,別無不適,頭腦反覺清爽。
1975年時,曾試用以蜈蚣為主的靜脈注射液治療癌症,因條件所限,先以自身試驗。以1:5蜈蚣液靜點,連續3日,分別為30、60、100毫升,無任何毒性反應。可見蜈蚣毒性很小,恰如張錫純所說:“其性原無大毒”。
關於用法問題,我們從來都是以全蜈蚣入藥,不去頭足,不炒不炙,以大者、生者為佳。錫純先生亦云:“愚凡用蜈蚣治病,而必用全蜈蚣也”。
病案
例1:安某,男,73歲。1980年5月13日來診。頭搖手顫,不能持物,已然半載,日趨加重。靜時稍輕,努力剋制時,顫抖反更加劇。曾自服平肝熄風之劑未效。診時因顫抖而不能持脈,其子兩手用力按住方可診脈。兩脈皆弦硬,苔薄膩。
證屬肝陽上亢,挾痰化風,予:蜈蚣40條,全蠍9克,生芪60克,殭蠶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乳香9克,懷牛膝15克,陳皮8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菖蒲7克,膽星8克,鬱金7克。
連服7劑,風息顫止,原有之高血壓亦平,隨訪3年未再發。
例2:任某,男,52歲。1976年10月7日診。患高血壓已10餘年,頭暈腦脹,煩躁易怒,口苦耳鳴,心悸腿軟,脈弦數有力,舌暗紅苔少,面色紫紅。血壓180~210/100~120mmHg。
證屬肝陽化風,予;蜈蚣40條,全蠍9克,殭蠶12克,生芪15克,乳香8克,懷牛膝15克,膽草9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白芍15克,生石決明30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3劑後,蜈蚣增至60條。
再4劑,症除,血壓140/86 mmHg。後予六味地黃丸連服3月,以鞏固療效。至1979年底,血壓一直正常。
例3:王某,女,34歲,司藥。因進修考試落第,鬱悶成疾。步履蹣跚,踉蹌如碎,欲左反右,欲前反後,常撞牆碰人。手抖不能持物,進食時不能入口,常把飯菜送至目、頰,生活難以自理。
曾3次到北京某醫院檢查,認為共濟失調,但原因不明。服藥頗多,始終無效,反日漸深沉,焦急異常。1977年6月12日求治於餘,診其脈弦細。
證屬肝陽化風,肝血不足。予:蜈蚣10條,全蠍9克,生芪30克,殭蠶9克,川芎6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甘草6克,10劑後症稍減。
將蜈蚣增至20條,共服40餘劑,復如常人。後用逍遙丸調理月餘,鞏固療效。至今生活、工作正常。
提示:文中所有藥方,請大家切勿隨意自行服用,務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