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後期,隨著香港娛樂業的興起,內地也逐漸具備了娛樂圈的基本雛形,而消費主義則影響到了中國主流的文化地位。1992年,市場經濟建立,資本具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在影視藝術與新聞傳媒領域,為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些娛樂綜藝被資本推手送上熒屏,由此也造就了不少所謂的流量“小花”、“小鮮肉”等。
但由於是在一種“注意力經濟”的指揮下,在缺乏批判性思維、追求享樂主義的生活環境下,某些被資本包裝的明星藝人刻意營造人設,雖然獲得了不少的流量關注,但實際上其本身並不符合一個藝人的標準。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部分毫無演技功底,表情僵硬的明星,竟能屢屢成為影視劇中的主角,這些劇的口碑無疑一個比一個爛,但詭異的是,這些業務低能的從業者居然卻越來越紅,賺得盆滿缽滿!
相關部門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這種怪相,2011年頒佈的《限娛令》,就是針對過度娛樂的產業發展趨勢加以限制,也是對部分明星藝人的約束和管制。但說句實話,從近幾年內地娛樂圈的態勢來看,收效並不大,反倒是狀況不斷,問題藝人頻出。
為整肅國內娛樂文化行業,我們是下了大力度的,遠的不說,近期就有整頓畸形“飯圈”文化的行動,先後關閉了多個明星超話和問題藝人的社交賬號,並下架了明星打榜活動,杜絕“偶像經濟”的脫韁失控,斬斷“飯圈”背後的灰色產業鏈條,為行業樹新風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在大力倡導整頓“飯圈”的同時,人民日報重磅發聲,痛批甘當“塑膠演員”的藝人遲早會涼涼。文中開頭引用了陳道明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他們不是文藝界的,他們是流量界的,他們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塑膠演員。”
陳道明的這句話可謂是揭露了個別流量明星的實質,即便是“塑膠演員”的演技差到離譜,拍戲全靠摳圖,對白全靠念數字,可依然可以將資本傍身,並利用所謂的“飯圈文化”在娛樂圈跑馬圈地,日進斗金,這簡直就成了笑話。
正是因為這些過度被資本包裝上身的,毫無演技,缺乏藝德和道德素質的所謂“頂流”明星們,才會頻頻出現各種令人驚詫的劣跡。由這些人所帶動的時代價值觀是可怕的。所以,相關監管部門高舉“反流量至上”的大旗,對天價片酬和陰陽合同施以重錘,是絕對勢在必行的,這些靠流量苟活的藝人們也終將會涼涼!
不難看到,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是有具體指向的,“拍戲全靠摳圖”這種現象應該是在暗指楊穎,當年她在拍攝《孤芳不自賞》時,隱瞞身孕進劇組,由於不能出外景,導致導演只能找替身,後期全靠電腦換臉合成,可憐鍾漢良出道20多年,竟然遇到如此藝人,而這件事也成為日後行業內的笑柄。
而對於“對白念數字”的藝人,不止一位老戲骨譴責過,王勁松將臺詞比作戰士的槍,怒問:“背臺詞是演員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你到了戰壕裡沒拿槍嗎?那你有多不要臉啊!”
李雪健也曾在接受採訪時稱,某些演員自己不來,派那麼多的替身,不記臺詞,只說一二三四五六七,太可恥了!“
可以說,人民日報所談到的上面這兩種現象,在現在的娛樂圈中依然存在,在當下問題藝人頻頻翻車的關口,是時候下大力氣加以整頓了。否則,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是得不到徹底根治的,淨化娛樂行業風氣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