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帝王制度相當悠久的國家,散落在這片國土上挖掘或未挖掘的數不清的帝王陵墓,修復或未修復的各朝各代的皇宮大殿,以及所有說不盡也說不清的皇室秘聞與宮廷傳奇,造就了中國人對絕對皇權的由衷敬畏和絕對臣服的心理。千百年來,中國人習慣性地生活在這兩者之間,異乎尋常地心安理得,並不以為這是世間怪象與人間苦痛。直至今天,絕對權力與絕對服從,依舊是中國社會文化中津津樂道的話題——帝都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恢宏氣勢,萬民山呼海嘯般高呼“萬歲”的駭然場面,群臣匍匐在天子腳下三拜九叩以及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鐵律衍生出來的娛樂故事,連篇累牘地充斥在中國的各種公共媒介上,而中國人對上述情景所具有的觀賞力和想象力持久而非凡。
一八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這一天發生的事件在 中國近代史上被稱為“乙未廣州起義”。起義的目的,是在兩廣地區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
儘管,各種歷史書籍對此次革命進行了夢幻般的描述。但其實,起義連失敗都算不上,因為它根本就沒有開始。
1895 年 3 月 16 日 ,孫中山在香港主持幹部會議,與會者有陸皓東、楊衢雲、謝纘泰等。會議決定採取“分道攻城”的作戰方案,採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軍旗。同時對各路軍的統帥人員作了安排,決定由劉裕統北江一路,陸錦順統順德一路,李杞、候艾昌統香山一路,麥某統龍眼洞一路,楊衢雲統香港一路,另由吳子才統汕頭一路,規定各路在重陽節清晨集中廣州聽候命令。
孫中山在香港留影
約定起義的那一天,作為攻城主力的香港和汕頭兩個方向的作戰人員始終未到,就連楊衢雲從香港秘密運往廣州的槍支也遲遲沒有訊息。孫中山認為情況不妙,立即決定中止行動,並電告香港不要再運武器來廣州。但香港方面回電說,運送武器的船隻已經起航。
實際上,清廷早就得到了密報,運送武器的船隻剛一靠岸,清軍便蜂擁而上,連人帶武器一併查獲。緊接著,廣州開始了全城大搜查, 暴動指揮機關被搗毀,興中會會員陸皓東、朱貴全、邱四、程奎光等人被捕。程奎光隨後被杖斃於獄中!
程奎光
陸皓東(1868—1895),名中桂,字獻香,別號皓東。
清末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人。是孫中山的鄰居,年齡也僅相差兩歲,倆人從孩童時就很要好。
學生時期的陸皓東
作為“乙未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起草了起義計劃綱要:起義軍以青天白日軍旗為標誌,以“除暴安良”為口號,還預選準備好了討滿檄文和安民告示,以備到時張貼城內外。英文的對外宣言也準備好了,以便屆時通告各國。
面對審訊他的南海知縣李徵庸,陸皓東投以輕蔑的目光。寫供詞時,他不假思索,揮筆疾書:"今起義雖不成,但我心甚慰。我一人可殺,而繼我而起者則殺不盡絕!"李徵庸氣急敗壞,命人將他的手腳釘上竹釘,牙齒一顆顆鑿落,渾身上下被拷打得血肉模糊,陸皓東多次昏死過去,卻始終未屈服,嚴厲呵斥李徵庸:"你們雖對我施以酷刑,但我肉痛心不痛,你能奈我何!
11月7日,陸皓東與朱貴全、邱四等一起被綁赴刑場,英勇就義。
陸皓東: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
正在謀劃劫獄的孫中山聽聞陸皓東死訊,心如刀割。悲痛欲絕。
留書稱其為"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就義後,孫中山逃出了廣州城。他把起義名冊燒掉,短槍扔到井裡,藏匿了兩天後,化裝成商人租了一條小船,到達澳門,再從澳門乘船去香港,轉道去了日本,但在去日本之前,他透過香港總督秘書洛克哈給香港總督卜力轉交了一封信:請求英國政府支援他在兩廣地區武裝獨立,信中還提及了他與李鴻章的見面和李鴻章對兩廣獨立模稜兩可的態度。港督卜力當即答應從中斡旋,作為大英帝國老牌的政客,卜力非常敏銳地意識到,如果能分裂中國,將進一步瓦解中國的抵抗能力,從分裂活動中獲得巨大的政治優勢,更能保證英國在華長久的利益。
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
五年以後,即1900年,就在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京城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經梁啟超多次交涉,李鴻章終於赴香港與卜力見面。
梁啟超:戊戌變法維新派大將,曾多次力勸李鴻章東南獨立 脫離清朝統治
兩個人的會談是在一間密室裡進行的。如若有讀者問我,他們在密室裡密談你是怎麼知道的,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我還知道他們在密室裡談了些什麼。因為,卜力晚年將它寫在了回憶錄中:
當卜力把李鴻章從“平安”號上請進密室後,李鴻章直截了當地、沒有任何鋪墊地問卜力:“英國希望誰當皇帝?”
卜力使用了典型的外交辭令,他的回答是:“如果光緒皇帝對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情沒有責任的話,英國對他在一定條件下繼續進行統治不會特別反對。”
接著卜力問:“我聽說各國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如果義和團把北京的所有外國公使全殺了,那麼各國就有權進行合法的干預,並宣佈'我們要立一個皇帝'。如果是這樣,你們將會選擇誰?”
李鴻章說到此停頓了一下, 然後接著說,“也許是個漢人?”
卜力,英國派駐香港的第12任總督。圖為卜力(左)與大清官員的合影
卜力認為在李鴻章的這番話中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暗示。暗示的含義是: 如果各國願意推舉一個漢人來當皇帝的話,那麼他本人是願意的。
於是卜力直接了當地闡明瞭立場,對李鴻章說:如果他能夠毅然宣佈兩廣獨立,香港總督不但可以相機協助,而且還可以聯合各國領事一致支援。
李鴻章眯起眼睛,卜力覺得他是在微笑。經過漫長的沉默,李鴻章才慢吞吞地、口齒清晰地說:“慈禧皇太后是中國最強有力的人。”
連最有政治頭腦和最擅長破譯外交辭令的卜力都鬧不清李鴻章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在李鴻章離開香港後,卜力做出了他的判斷,只有一句話:李鴻章絕不會為“年老退休後有個紀念”而拿自己的位尊權重與榮華富貴去冒險。
一九00年七月十六日,對李鴻章徹底死心的孫中山,終於完成了再次起義的準備,他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孫中山任總指揮,鄭士良任前敵總指揮。受同盟會日本成員宮崎寅藏的邀請,孫中山的起義指揮部設在臺灣。
中國同盟會日本籍會員宮崎寅藏
九月二十八日,孫中山抵達臺灣。
此時的臺灣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孫中山抵達後,受到日本駐臺總督兒玉源太郎的熱情接待。兒玉源太郎表示全力支援武裝起義,孫中山立即在臺灣建立了軍事指揮中心。
幸運地躲過了英國人圈套的孫中山,此時已經落入了日本人的圈套。
兒玉源太郎
大清帝國岌岌可危,列強們都有瓜分中國的企圖,其中以日本人的心情最為迫切,這是兒玉源太郎支援孫中山的根本原因。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為推翻大清帝國的統治,孫中山必須使用最暴力的手段,使存在於他的祖國的現政權四分五裂;而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外國人,同樣盼望著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然後分而據之——兩者因為在推翻大清帝國現政權的目標上一致,於是此時頗為怪異地聯合在了一起。
歷史就是這樣令人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