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主要型別有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其中T2DM患者>85%。近年來T1DM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每年增加3%~5%)。
全世界青年T1DM患者(<20歲)超過100萬,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預計每年將增加10萬。
什麼是1型糖尿病:T1DM也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自身免疫缺陷或者遺傳等因素所致的體內胰島β細胞耗竭,是以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為特點的糖尿病。
目前認為T1DM是一種多基因疾病,但其遺傳因素尚存在爭議。因此,全球T1DM發病率的上升不能 完全歸因於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對胰島自身免疫及對臨床T1DM的進展也有重要作用。
目前,胰島素治療已從過去的 “每日餐前一針” 發展到 “ 人工智慧控制的胰島泵”,但並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包括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一系列併發症的發生。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過多的胰島素又會導致低血糖。
近年來,研究發現幹細胞替代療法有望成為治療T1DM的醫學發展新途徑,幹細胞可誘導分化為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及增強移植胰島的存活和功能而受到關注。既可解決合適供體胰島有限的問題,又可提高T1DM患者胰島移植的治療效果。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細胞,所以幹細胞在一定的環境下能分化成胰島β細胞和胰島素生成細胞,從而有望實現治癒糖尿病。其次,幹細胞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能力,可以對糖尿病患者被破壞的免疫系統進行調節以及啟用或者再生患者體內的自身免疫細胞。
基礎研究
Bassi等報道了脂肪間充質幹細胞(AD-MSCs)對T1DM小鼠高血糖的逆轉作用。
Kanafi等從人牙髓幹細胞中提取的胰島樣細胞團(ICCs)移植後可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恢復正常。
臨床案例
目的:分析在1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採用間充質幹細胞進行移植治療所取得的臨床效果。
方法:研究人員將選取110例1型糖尿病患者中作為研究物件,將其分為兩組進行治療(各55例),其中,對照組採用胰島素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採用間充質幹細胞進行移植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觀察指標:其中,血糖控制指標主要包括血糖波動平均幅度(MAGE)、 最大血糖 波動幅度(LAGE)、平均血糖值(MBG)以及血糖標準差(SDBG);胰島素用量依據患者治療前後檢查結果進行評價。上述資料均在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後3個月進行檢測並對相關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結果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治療後,觀察組MAGE、LAGE、MBG以及SDBG指標均低於對照組,具有治療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胰島素用量情況比較:治療後,觀察組胰島素用量低於對照組,組間比較,具有治療意義(P<0.05),見表2。
結論:在1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透過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的開展,有利於實現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與最佳化,對於患者治療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展望
隨著對幹細胞治療疾病機理的深入研究發現,幹細胞移植療法因其促進胰島β細胞內源性再生和免疫調節特性等,在治療T1DM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已證實MSCs治療可改善糖代謝。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這項科技成果將給更多糖尿病患者康復帶來新的希望。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