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身未動,但是,心可以飄到任何地方,若配上音樂這位“導遊”,來場心靈上的旅行豈不“完美”?下面,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幾位“音樂導遊”,開啟一場別具風情的歐洲、美洲音樂之旅。
西班牙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這樣讚美西班牙古城格拉納達:“沒有一個城市,像格拉納達那樣,帶著優雅和微笑,帶著閃爍的東方魅力,在明淨的蒼穹下鋪展。”
在西班牙語中,石榴就叫“格拉納達”,這個位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內,內華達山山麓,達若河和赫尼爾河匯合處的古老城市,憑藉摩爾人的傑作阿爾罕布拉宮,以及融匯著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風格的各種著名歷史古蹟,流芳百世。
阿爾罕布拉宮
被尊稱為“近代吉他音樂之父”的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師弗朗西斯科·塔雷加(Francisco Tarrega,1852-1909)兼有作曲與演奏的秉賦,他的作品多達四百首以上,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他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Recuerdos de la Alhambra)創作於1896年,更是一首吉它世界中的“名曲之名曲”,他的作品深受舒伯特、肖邦等人影響,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光輝風采,是他使吉他充分發揮了本身的特點和效能,確立了現代吉他的演奏體系。
瑞士
瑞士(Switzerland),位於歐洲中部,坐擁阿爾卑斯山腹地,北靠德國,西鄰法國,南接義大利,東臨奧地利和列支敦斯登。聯邦政府所在地設在伯恩(Bern),官方語言有三種: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身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上帝對瑞士偏愛有加,賦予其童話般精緻夢幻的湖水山色,隨處一方景色,隨手一拍就自成大片。盛讚瑞士的詞何其繁多,“世界公園”,“人間天堂”,“世外桃源”…… 山川湖泊,田園風光,美麗而恬靜,在這裡,一切渾然天成,你所期待的,你未曾設想過的,在瑞士,都一一成為現實。
李斯特的《旅行歲月》鋼琴曲集中的第一集《瑞士》有九首作品,記錄了李斯特和愛人瑪麗一起遊覽瑞士的美麗風光。這期間,李斯特對阿爾卑斯山谷的如畫風景深深迷醉,他們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恬靜如詩的幸福生活。隨後,鋼琴曲《瑞士》應景而生。其中,與第二首 《瓦倫城之湖》一樣,創作於旅居瑞士期間,相比《瓦倫城湖上》所表現的舒適、平穩的情緒,此曲更顯輕快活潑。描寫的是阿爾卑斯山旁蜿蜒的小溪潺潺流動,間或傳來臨近鄉村裡教堂鐘聲的場景。
義大利
位於歐洲南端的義大利,像一個長筒靴,南部就是鞋和鞋跟部分。除了唯美的阿馬爾菲海岸,這裡的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不僅有陽光充足的海灘,還有古老的城市和古希臘的遺蹟,溫暖的地中海氣候、悠閒的城鎮,非常適合度假。
《旅遊歲月》第二集的3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詩,音樂靈感來源於他在義大利旅行時所讀到的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抒情詩集》(Canzoniere),詩的溫柔與美麗,讓李斯特的音樂充滿奇幻與旖旎,華麗流暢的旋律裡隱含著憂傷的感情,愛的歡愉與痛苦交織成矛盾的心理。原本為聲樂和鋼琴而作的藝術歌曲,後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作品並於1846年出版。樂曲仍保留著歌唱性,愛的浪漫湧動在其中,親切而熱烈。沉醉在音樂的溫柔傾訴中,李斯特不再是拈花一笑醉流景的花花公子,而是內心敏感,經常在閱讀文學作品後把感想用音樂來表達的浪漫主義大師。雖在義大利的灼熱陽光下,戀曲也由於各自的愛情故事多了幾許芳菲悱惻之意。
埃斯特莊園
驕陽似火的盛夏總不免讓人心生煩躁,此時,若有一股清泉在你身旁流淌,伴著清風吹拂,水霧撲面而來,那種清爽與舒適最是讓人愜意。李斯特於1877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埃斯特莊園水之嬉戲》收錄在他的鋼琴曲集《旅行歲月》第三集中的第四首,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那栩栩如生,如水花般晶瑩透亮的旋律讓人感覺清涼至極。流動的分解式和絃、顫音及奇妙的和聲音響,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埃斯特莊園中泉水流淌、跳躍的靈動景色,也折射出作曲家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體會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作品,遊覽了靈動別緻的埃斯特莊園,最後就在門德爾松歡快的《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的第一樂章中感受這個地中海國度明媚的陽光、熱情與典雅吧!“義大利”交響曲是門德爾松所創作的第三部交響曲,但是按出版順序排在第四,是其旅居義大利期間創作的作品。全曲熱情洋溢,讓人彷彿置身於義大利這個美麗的國度。
法國
法國是一個浪漫無比的國度,塞納河邊的散步,香榭里舍林蔭下的低徊,酒吧裡的慢酌,咖啡館裡的細語,走在每一個街頭每一個角落都彷彿散發著浪漫的氣息。除了浪漫,在法國,散落各處的眾多絕美小鎮是去法國旅途中不可錯過的亮麗風景。
《法國山歌交響曲》是丹第的代表作品,作於1886年。這部交響曲以丹第收集編纂的《法國民歌集》中的一首民歌為主題,這支民歌是作者在法國東南部塞文山區記錄下來的,因此這部作品有時候又被稱為《塞文山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只有三個樂章,山歌主題以不同的面貌穿插在這三個樂章之中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活脫脫的一幅法國塞文山區生活的音樂寫照。這個交響曲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加入了鋼琴聲部 。
蘇格蘭
蘇格蘭位於不列顛北部,多山巒河谷,分為低地和高地。高地風景迤邐,沼澤眾多,人煙稀少,土壤和氣候條件較差,擁有英國最高峰本內維斯山。南部低地分佈著愛丁堡、格拉斯哥等大城市,對整個地區的經濟政治發展起支配作用。但整體上,由於緯度較高、海拔也較高,蘇格蘭的地理條件遠遜於不列顛島東南部氣候溫暖、土地肥沃、且離歐洲大陸更近的英格蘭。
提起蘇格蘭,想必大多數人立馬聯想到三大絕——長裙、風笛、威士忌。
這個男人穿長裙的國度,長久以來被英格蘭兄弟的光芒掩蓋了太久,以至於人們常常誤認為英格蘭就是英國。實際上,蘇格蘭和英格蘭是兩個民族,晚至清朝康熙年間才合二為一,組成聯合王國。
赫布里底群島
赫布里底群島位於蘇格蘭本島西海岸外39公里處。分為內赫布里底群島和外赫布里底群島。
蘇格蘭的赫布里底群島環境嚴酷,景色壯美,它教幾個世紀以來的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和旅者懂得了珍視自然。島上有著眾多美麗的迷人山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群島中以蘇格蘭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芬格爾山洞。當潮水進出山洞、浪花拍打著洞中石柱的時候,芬格爾山洞便會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響,聲聞數里。因此,它又素有“音樂的巖洞”之名。1829年,20歲的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應邀去英格蘭演出,之後去蘇格蘭遊覽,有感於芬格爾山洞的神奇景色,此後就深深地愛上了這裡,並立即開始動筆寫作《蘇格蘭交響曲》。門德爾松遊覽歸來後馬上就著手開始寫作,並於1832年最後完成。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一首標題性序曲,這首序曲抒寫了作者遊歷赫布里底群島和芬格爾山洞的印象,採用奏鳴曲式的結構。
墨西哥
提起墨西哥,總會想到瑪雅文明的神秘、墨西哥美食的火辣、印第安人的熱情以及龍舌蘭酒的迷醉。當真正走進了解這個國度後,會發現其實墨西哥有的遠不止這些。(西班牙語:LosEstados Unidos Mexicanos),簡稱墨西哥,為北美洲的一個聯邦共和制國家,國土面積近二百萬平方公里,養育了超過1.2億的人口,成為世界第十一人口大國,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墨西哥是個五彩繽紛的國度,就像墨西哥民間舞蹈“哈拉維”裡姑娘們舞出的裙花,絢麗多彩,令人著迷!
1924年,科普蘭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曲《管風琴交響曲》,此後又寫作了《舞蹈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作品。在巴黎期間,科普蘭耳聞目睹了歐洲各國民族音樂風起雲湧的盛況,立志發展美國本土的民族風格,因此這些早期作品較多采用了爵士樂節奏和美國黑人布魯斯歌曲的和聲。1936年,他根據墨西哥流行曲調而創作的管絃樂幻想曲《墨西哥沙龍》成為其代表作。
隨樂而行,隨心而動。世界真的很大,開啟音樂地圖,帶上“音樂導遊”,我們隨時出發,想怎麼聽就怎麼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