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朝初年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至今都是很多人的談資。然而很多人在談論“玄武門之變”時都侷限於所謂的“兄弟之爭”,更是產生了“唐翻宗”的飯圈。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玄武門之變”的歷史意義遠大於所謂的“兄弟之爭”,是關隴士族集團的一次重大失敗。
南北朝後期,西魏的武川鎮軍人、關隴土著士族、寒門士人、北魏西逃集團融合產生了一個全新計程車族集團——關隴士族集團。與其他老牌士族集團相比,關隴士族集團具有非常多的庶族地主元素,是一個尚未完成門閥化計程車族集團,擁有同時整合士族和庶族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歷史選擇關隴士族集團完成了大一統,即隋朝統一。在完成大一統之後,關隴士族集團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雖然疆域完成統一,但原北齊和原南朝的政治集團與關隴士族集團依然存在隔閡;第二,關隴士族集團開始門閥化,打壓排擠正在崛起的寒門庶族。
關隴士族集團的這兩個問題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同樣出身關隴士族的李淵父子必須面對的問題。有意思的是,李淵和李世民卻選擇兩條不同的道路。李淵是守舊路線,拉攏關隴士族上層及其附屬勢力,連關隴士族的下層(如李靖)都遭到了李淵的排擠和打壓。
李世民則是包容路線,儘可能地爭取各個政治集團的支援,特別是寒門庶族和軍事功臣的支援。正因如此,唐朝在建立後便出現了兩個並立的政治力量:一個是以李淵、李建成為首的關隴士族集團上層及其附屬勢力;另一個是以李世民為首的關隴上層以外的大聯合。
武德皇位之爭本質上就是這兩大政治力量的鬥爭,而“玄武門之變”這標誌著關隴上層以外的大聯合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因此“玄武門之變”是關隴士族集團的一次重大失敗,其門閥化程序遭到重大挫折,最終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打擊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