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開放包容、蓬勃發展的中國,又有誰會蠢到死心塌地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呢?
“我們未來也會存在分歧,但我們必須要做的是找到一種辦法,讓我們可以存在分歧而不成為戰爭中的敵人……”這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開啟中美關係“破冰”之旅前發表的講話。
50年後,雙方之間仍存在分歧,而美國所尋求的解決之道卻越來越簡單粗暴。日前,白宮公佈了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報告,提出要在兩年內開展包括領導印太經濟框架、加強軍事震懾、支援印度的持續崛起等十大行動計劃。
這份正文部分只有15頁的報告大篇幅渲染“中國威脅”,至少13次直接提到“中國”。美聯社評論稱,儘管此次釋出的戰略檔案並非對華戰略,但中國在“印太戰略”中仍佔據顯著位置。
“印太戰略”雖然是特朗普的“政治遺產”,但繼任者很好地進行了“傳承發揚”,將其視為重塑區域領導地位、重構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抓手。這份報告是拜登任內的首份區域性戰略報告,展現出對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島國作用的更多關注。有分析人士甚至將2022年稱為“印太戰略”的落實之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所謂“印太戰略”本身就是“居心不良,來者不善”。簡單的八個字既揭露了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的齷齪伎倆,也提醒各方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8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與馬來西亞總理薩布里就“印太經濟框架”進行會談。
可以說,拜登政府上臺後的種種表現已經非常清晰地印證了這一點。除加大力度鞏固、構建外交軍事“小圈子”外,美國還丟擲了“印太經濟框架”的概念,這也被《華爾街日報》稱為是為了彌補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的亞太經濟戰略破洞。
不過,這個“補丁”卻並不被外界看好。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本月出爐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拜登政府要強化在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經濟議程的缺位將成為主要挑戰。“印太經濟框架”並不包括貿易或投資自由化,難以抗衡《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
其實,如果美國能夠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與中國的相處之道也本不用如此處心積慮。前《紐約時報》駐北京站站長簡·珀萊茲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50年後,世界再次被分割成相互競爭的集團,但目前坐在駕駛座上的是中國,不再需要美國點頭。
這位美國資深媒體人似乎還漏掉了一點,那就是中國駕駛的不是封閉利己的“私家車”,而是歡迎朋友搭乘的合作發展“順風車”。
近期,中國接連傳出將擴大經貿朋友圈的利好訊息。商務部17日透露,關於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方已經就協定內容進行了充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評估。目前,中方正按照CPTPP有關加入程式,與各成員進行接觸磋商。
此外,中國與紐西蘭日前已完成《中國—紐西蘭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的國核心準程式,《議定書》將於4月7日正式生效實施。這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達成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升級安排。
從“印太戰略”報告中反覆點出中國,到提出有針對性的經貿對抗構想,美國對於遏制中國顯得非常急迫與焦慮,但這些很“美國”的招數能有用嗎?美國應該明白,從阿富汗到烏克蘭,自己的所作所為已經讓世界把它看清,面對一個開放包容、蓬勃發展的中國,又有誰會蠢到死心塌地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呢?
(南海之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