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江湖有句傳言:一時爆衝一時爽,一直爆衝一直爽。沒有什麼球是一板爆衝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連續爆衝。
在乒乓比賽裡,爆衝是強有力的得分手段,卻不是唯一的手段。連續爆衝雖然強悍恐怖,卻也不是常人均能為之。
乒乓之道,亦是攻與防、控制與反控制的辯證統一。沒有絕對的進攻,也沒有絕對的防守,在不同的時機,攻防之技的作用可能剛好相反。
比如,馬龍發樊振東正手小三角,樊振東只能勉強擰起來;再比如,馬龍劈樊振東反手位長,等樊振東拉起來再懟他的正手位直線,先讓樊振東動作變形,再讓他疲於奔命,從而建立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何時使用何種技術效果最佳呢?
馬克思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乒乓球來說就是具體情況具體處理,這便是教練口中常說的擊球合理性,於是便形成了一些固定套路,也稱作技戰術。在圍棋裡,稱作定式;格鬥裡,叫作組合拳。
所以,現在講進攻,應該是進攻體系,而不是單一的進攻技術,在多個回合、多板相持中尋求戰機,並一擊斃命。
重新定義一下進攻體系,就是,透過控制使得對手主動失誤,和透過進攻讓自己主動得分的技術組合,進而形成在比賽應用中相對穩定的戰術體系。
因此,進攻和防守的界限並不在於是否發力,是上旋還是下旋,是弧圈還是削球,因時因人制宜。與傳統認知相比,可以延伸出防守性進攻和進攻性防守。
防守性進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鐵搓和鐵推,而且鐵搓和鐵推經常是一體的,此種技術常見於球館裡的單面直板老大爺。鐵搓和鐵推能夠得分,在於搓和推的落點和節奏變化,以及長年累月的搓推功力。
搓球可以東一個西一個,一個短一個長(劈長),一個轉一個不轉,死轉的時候你拉不起來,不轉的時候你冒高被一板無情拍死。而快推慢推,左擺右擺,常常累死小年輕。
進攻性防守也常見於單面直板,比如馬琳和許昕,被對手調右壓左的時候,只能一個飛天跨步用正手掛回去,落點和弧線都不怎樣,就成了對手的機會球。
再比如萬球皆可擰的時代,並不是擰拉就可以解決一切接發球,馬龍極少用擰拉技術,卻憑藉獨一無二的臺內球技術譜寫一代傳奇。龍胖大戰裡,馬龍經常發小胖反手位小三角,等著他擰起來再直接發力懟回去。
特別有意思的是,2013年巴黎世乒賽上,松平健太連續遇上馬琳和許昕兩大直板,戰勝馬琳,憾負許昕,這兩場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防守性進攻和進攻性防守。許昕當時貴為世界第一,大好年華風華正茂,卻在場上疲於奔命,比賽精彩但贏得難堪。
對乒乓攻防技術的理解,在業餘圈裡特別適用,特別是同級別的比賽裡,如果能夠透過控制技術引導對手失誤或者給己方製造擊殺機會,贏球機會便大大增加,而不是一味地猛打猛攻,還失誤連連。比如業餘球友基本功、步伐和攻球連續性普遍不好,都可以大作文章。
以上便是在下對乒乓球攻防,控制與反控制的一點點理解,歡迎各位球友批評指正!
那麼,丹羽笑嘻是不是亂打呢?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