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尚在,熱血尚流;豈能叛國,為人馬牛!”秋季開學伊始,陝西西安蓮湖區遠東第一小學迎來了主題為“奧運精神中國力量”的思政第一課。授課教師在回顧東京奧運會賽場上中國代表團奪冠的精彩瞬間之後,將敘述轉到了歷史,“‘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在東北淪陷後拒絕代表偽滿洲國參賽,向愛國將領張學良說明真相,冒著被迫害的危險託人找到《大公報》發表包含這十六字的公開宣告。後來,劉長春代表國民政府參賽,雖未拿到名次,但他用行動詮釋的,正是那時中國人理解的奧運精神。”
奧運健兒的高光時刻、“嫦娥”“天問”的精美弧線、抗疫白衣天使的無畏擔當……近年來,無論是國家重大發展成就、重大科研成果,還是重大困難考驗等素材都被廣泛引入思政教育中,成為貼近學生們的“活”的教科書。那麼,重大時代性主題如何作為溝通思想之“渠”引來立德樹人的“源頭活水”?如何創新表達方式讓學生們更喜聞樂見?記者進行了採訪。
創新教育形式,增強價值認同
“課堂中透過一個又一個真摯感人的故事,描繪了一幅幅理想的畫卷: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李大釗、毛澤東、陳望道,到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革命烈士方誌敏、藍蒂裕;從立志用知識建設祖國的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到三代傳承為國守邊的拉齊尼一家;從踐行初心的閩寧第一批移民謝興昌,到用教育改變大山女孩命運的‘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校長;以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航天員、飛行員、奧運健兒等新時代奮進者群像,無不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著廣大青少年堅定理想、發憤圖強。”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302班班主任張婷在觀看央視“開學第一課”後動情地說。
今年秋季開學,無論是9月1日晚央視的“開學第一課”欄目還是中小學、高校的開學日主題活動,重大時代性素材都成為學生思政教育、德育的資源。
“今年有疫情、有洪災,裡面有無數可以挖掘育人素材的豐富材料。“開學第一課”作為重要的德育課堂,具有思政課堂不具備的現場感,以跨越時間、空間對話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一個個故事。”上海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教師、2021“最美教師”陳明青表示,看了“開學第一課”,作為思政教師還要講好“思政第一課”,透過進一步提煉,把鮮活的素材和課本所學原理相結合。“素材是載體,‘載’的是立德樹人的目標。”
重大時代性主題走入學校德育環節,究竟起到了怎樣的育人效果?以抗疫為例,光明日報教育部同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組成的調研組對5480名大中小學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95%的小學生、92%的中學生和94%的大學生認為其所在學校思政課堂能及時融入抗疫精神教育內容,且效果較好。
結合學段特點,凝練學習主題
“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位微笑的大姐姐,她就是獨腿志願者湯奇。河南水災發生後,她從江蘇出發馳援河南新鄉,救援過程中她拄著柺杖來回幫扶受災群眾,並配合隊友運送物資,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在直播鏡頭前,河南省南陽市實驗中學思政課教師姜夢帶領螢幕前的學生思考,“作為殘疾人的她努力發出自己的光和熱,那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
這一幕,是“河南省2021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的一個片段。今年暑期,防汛救災、疫情防控對河南來講是“大考”“大戰”,在考驗中展現的眾志成城、激發的磅礴偉力也是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結合“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教育活動,河南省組織了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大學等不同學段的10位思政課教師作為主講教師,把這些鮮活的現實素材帶進了“開學思政第一課”的雲上課堂,於8月30日、31日兩天進行線上直播,觀看人數高達652.6萬人。
同一主題,不同學段,不同延伸。小學課堂“在災難中開出勇氣之花”,南陽市第十二小學思政課教師焦珂讓同學們感悟救災英雄們的大無畏品格;中學課堂將“感悟生命、生命至上、守護生命、出彩生命”“制度的力量”作為主題,姜夢與學生探討災難中生命的價值、社會主義制度在重大考驗面前所展現的優勢;職校課堂上,南陽市工業學校教師則從智慧裝備如何運用到救災場景出發,點燃同學們科技報國的熱情。
“以東京奧運會中國金牌選手為例,小學初中和高中都可以用這一素材,但問題是從素材裡可以挖掘什麼?小學生有可能看到我們國家奧運健兒‘摘金奪銀’,我們國家國力越來越強了;初中生有可能更多地考慮每一個人獲得金牌背後一定都有一段奮進的故事;而到了高中學段,應該更多地考慮體育在中國是一項宏大的事業,不僅有運動員的付出,背後還有體制機制、國家政策層面的保障,看到我們體育的成就並非‘一蹴而就’,是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例如,‘全民健身’帶動全民的身體素質提高,獲得金牌的選手背後的科技實力支撐,等等。”陳明青表示,這樣學生對於奧運的理解就能上升到整個國家發展層面,而不僅侷限在金牌本身。
“思政教育要入腦入心,必須做好學情分析。例如對小學生,要突出體驗性,培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對中學生,要突出思辨性,培育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對大學生要重視培養其全球視野和創新實踐能力,即其所學的專業未來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張爾葭分析總結。
拓展育人載體,突出時代情懷
“……我想那浩瀚的星河中,定然有可愛的玉兔。它乘坐的神氣縹緲的坐騎,定然是中國人民的藍圖。你看,它悄悄躲在廣寒宮後面,定然在探索神奇的月表。”這是北京一零一中一位初中學生的語文作業,作業要求仿照郭沫若現代詩《天上的街市》,以中國航天工程為物件發揮想象進行“再創作”。
“《天上的街市》簡短明快,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內容通俗又充滿想象力,適合學生仿寫。去年12月嫦娥五號順利迴歸,帶回了月壤標本,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取得階段性成功,鼓舞了中國人民。”語文教師過俊解釋了佈置這項作業的初衷,“學生們開動腦筋,發揮想象,他們詞句運用雖還顯稚嫩,但創作的詩歌很有韻味,而且關注時事熱點,知道了語文學習必須結合生活實際。”
在不少中小學,時代型思政素材不僅可以融入思政課以外的課程作業,還融入了升旗儀式講話、課間少先隊廣播、主題班會、隊會活動、校園卡片展示等。育人的載體更多,育人參與性也更強,校領導、擔當非思政課的普通教師都成了育人主體。
“升旗儀式當中,當值班級會有20分鐘的展示環節,少先隊定好主題後由學生尋找素材。此外,每天中午還有15分鐘校園廣播作為‘紅領巾宣傳陣地’。”北京市東城區史家小學德育輔導員楊京告訴記者,從紅船精神、長征故事、孔繁森的小藥箱、雷鋒精神,到“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抗疫“逆行”的白衣天使,抑或10天建造火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素材。
“此外,我們還發揮校社聯動、家校聯動優勢,請一些社群志願工作者、親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的家長來到學校講述他眼中的防疫。學校一進校門還有一個小門廳,同學們製作一些主題性的‘輕卡’在那裡展示,不少‘輕卡’的題材就是給平凡的抗疫工作者的祝福語。”楊京表示。
“帶學生實踐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有一個C919的研發中心,可以模擬航空器結構做小製作,如果到這些地方去上開學第一課,未來‘大思政’的格局有可能進一步開啟”,陳明青表示,思政教育今後可以更向社會開放,“如果‘第一課’是在現場去講,效果有可能會更不一樣。例如,課本上談自主創新不容易,學生在模擬的過程當中,一邊模擬一邊聽講解時,會更加了解原來如此小的一個零部件都是一項突破,都是由無數個創新組成的,是一個團隊長年累月的智慧結晶,就對自主創新如何突破‘卡脖子’難題有更深切體會。”
“我想,思政教育結合重大主題進行,今後要更加直面新時代、新問題,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更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設計上,要以同學生關聯度強的內容為切入點,教學設計可以是高屋建瓴的,但是教學過程應是從下往上循序漸進的,透過橫縱對比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滋養理論,並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辯證思考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張爾葭總結道。
(本報記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