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中國的軍隊在武器運輸和兵力輸送時經常採用的方式就是騾馬馱運,對於這項考驗各類技巧和馬上綜合單兵作戰能力的技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廣泛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推進,我國的軍隊也在不斷向前趕超,新中國成立後已經向著全軍機械化發展。
然而在60年代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林帥竟然提出了全軍再次實現騾馬化的建議,很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那麼作為打了一輩子仗的元帥,他提出這項建議的理由是什麼?最後有沒有正式實施?發展的結果如何?軍隊騾馬化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又佔據著怎樣的地位呢?
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還請各位幫忙“長按2秒點贊按鈕”來個強烈點贊。並且“關注”一下,以後常來,不迷路。
騾馬化國際化軍事舞臺,曾對二戰產生過影響?
騾馬化軍隊的概念其實並不難理解,在人類沒有進入機械化時代之前,一旦發生陸地戰爭,作戰方式也就這麼籠統的兩樣,一類就是步兵拿著武器廝殺,或者推著戰車廝殺,其本質上的作戰動力主要靠雙腳步行;另外一種就是騾馬化軍隊,由騾馬運送物資或戰士們騎在馬上由坐騎充當作戰動力,強調的是單兵作戰能力,是“孤膽英雄”的真實寫照,也是曾經軍隊的主要戰力所在。
事實上從人類進入工業化革命程序後,就開始隨著時代逐步踏上機械化程序,槍炮等各類武器的發明也衍生出了與其相適應的載具發明,摩托車、汽車更是將軍事化程序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不過你可能想不到二戰時期在各國軍隊機械化已經逐漸常規化時,歐洲的東線戰場上,蘇德兩國的戰爭還曾一度被騾馬化左右。
當時的蘇聯被人們譽為鋼鐵洪流,其重武器的發展直到今天依舊佔據著舉重若輕的地位,而當時德國擅長打閃電戰的裝甲部隊更是成為了很多國家的心理陰影。不過當時戰場的真實性情況或許會令很多人大跌眼鏡,事實上蘇德戰場上運用了大量騾馬專門用於物資運輸和拖拽重型武器。
1941年東線戰場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在蘇聯的廣袤土地上人煙稀少,很多地區的交通根本沒能進行全線化部署,絕大多數道路還是土路,這種情況也就導致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資無法透過汽車運送,蘇德雙方因此便將傳統的騾馬運輸應用到了戰場,為了進攻蘇聯,德國甚至投入了110萬匹騾馬用以提供後勤保障。
騾馬化運輸為當時的蘇德雙方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戰爭程序,不過這種傳統騾馬化運輸也並不是沒有弊端,要知道這種動物運輸雖然在地形上要求不高,可天氣對其影響還是很嚴重的,尤其是蘇聯的冬天這些騾馬的運輸能力大幅度下降,根本無法為前線部隊提供穩定的保障,1941年冬天德軍在蘇聯戰場的失敗與當時的後勤補給無法到位有著很大關係。
除了蘇德,亞洲戰場上中國軍隊也曾在抗日戰爭時使用過騾馬化作為主要的運輸力量。抗日戰爭初期,日本的攻勢迅猛先後拿下了多個地區,從東部沿海上岸,直接打到了中部的兩湖地區,憑藉的就是手中的先進武器和引以為傲的機械化部隊。
華北地區作戰時,日寇確實憑藉機械化佔盡了便宜,不過從淞滬會戰後,日軍踏入河網密佈,地形複雜的內陸地區,這種優勢逐漸轉變為劣勢,機械化根本無法實現正常運輸。而這時候中國部隊的騾馬化運輸開始發揮作用,憑藉其靈活性源源不斷得到物資補充。
從整個抗日戰爭的程序中其實也不難分析出,縱觀整個抗戰時期,日軍的勝利絕大多數都是在交通較好的地區完成的,8年期間針對鐵路交通網的爭奪幾乎也從未停息,這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日寇在戰爭中的短板和其對交通線的嚴重依賴,才能握住這至關重要的一環。那麼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走向軍事和國民生產機械化的發展道路上時,林帥還要提出全軍騾馬化的建議呢?
60年代林帥提出的全軍騾馬化背後到底代表了什麼?
眾所周知,1927年的南昌起義代表著我黨開啟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而8月1日也被視為我軍的武裝軍隊正式成立的日子。不過在建國前的時間裡,軍隊配置也都是最為簡單的“小米加步槍”,更別提軍事和運輸的機械化了,基本上無法實現。
中國軍隊的機械化起步是在建國後,當時的新中國剛剛結束半個多世紀的戰爭風雲,工業化程序落後,工業水平也剛剛起步,為了解決這種現狀,國家部署了多個推動工業程序的發展計劃,尤其是在軍工產業的運載能力上力求奮勇直追。這段時期,中國和蘇聯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絡,雙方也建立起了合作關係,蘇聯為我軍機械化發展提供了不少技術上援助,其中新中國的第一支機械化步兵師就在這一時期成立。
不過在發展軍事機械化的道路上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簡單說就是基礎配套設施和當時的機械化發展程序並不匹配。機械化依賴的是什麼?完善的交通線和交通網,道路平整化,運輸的靈活性,最好是擁有完善成熟能夠四通八達的鐵路線。
既然無法配套就意味著要面臨顧此失彼的窘境,一方面基礎設定無法到達配套要求,另一方面為了發展機械化,傳統的運輸方式也正在進行取締。而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中國軍隊的機械化程序也面臨著停滯發展的情形,尤其是蘇聯撤走全部援助,很多專案的研究也不得不停止。
與此同時,當時的全球形勢也並不算友好,中國的外部也面臨著不少情況,中蘇邊境、中印邊境,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事。就是在這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某次軍委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林帥提出了一個全軍實現騾馬化的建議。這個發展方案在當時令很多人感到不理解,中國已經進入了軍事機械化發展進行,怎麼還能走回頭路呢?
事實上,林帥作為身經百戰的將領,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提出這樣的方案也有一定的理由,當前中國的發展現狀容不得我們緩慢摸索發展,而對國家而言,發展的環境也並沒有那麼安全穩定,而發展道路的滯緩、薄弱的工業基礎和生產力都是影響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的就算是想要在短時間透過進口汽車、摩托實現機械化,這種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在國際上面臨的技術封鎖根本無法實現全軍機械化。因此從以上種種制約來看,再次實行騾馬化才是當時最適合中國軍隊發展的方式之一。
林帥的對於全軍騾馬化的建議很快就隨著會議的結束傳達到全軍,各地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馬場建設和馬匹飼養,最多的時候全國擁有22個大型軍用馬場,到了1977年飼養的軍用馬匹數量也達到了自己的巔峰值1100萬匹穩居世界第一,現有的幾個精銳野戰軍部隊基本實現了標準的騾馬化,幾乎每個部隊都有專屬的騾馬化運輸排承擔著物資、輕重武器和彈藥的運輸任務,當時還有一位名叫歐陽海的烈士他的犧牲就是因為想要推出卡在鐵路一匹馱著武器的戰馬造成。
不過這種大規模的騾馬化發展程序也遠沒有達到預定的滿足400萬軍隊的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趕了上來,基本上可以滿足機械化運輸的道路部署,如果再要墨守成規繼續發展騾馬化,肯定會影響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發展程序,因此林帥60年代提出的這個全軍騾馬化部署計劃也並沒有完全實現就被機械化時代取締了。
進入80年代後,全軍騾馬化隨著85年的百萬大裁軍逐漸退出中國軍事歷史舞臺,在鄧公精簡化軍事改革建議的倡導下,中國軍隊正式邁入了現代化發展程序,強調的是少而精,進而提高部隊的戰鬥力,讓中國軍隊卸掉傳統包袱更快更好的發展。
原有的20多個軍用馬場也隨著裁軍的腳步逐漸被一一裁撤,戰馬放歸,不過有些地區因為一些地形或者地理條件還儲存了少量的騾馬化,比如西南和西北地區,這種複雜地形的運輸和作戰中,騾馬化依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特例的存在也便於戰士們更好的執行保家衛國的戍衛任務,如今中國軍隊只有的最早建立的山丹軍馬場和紅山軍馬場得以保留了下來,作為那個特殊年代軍事發展的記憶被人們銘記。
全軍騾馬化在特殊時期曾為我國軍隊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和消亡也深刻向我們闡釋了根據發展條件選擇適合自己方式的必要性,不論到什麼時候,因地制宜才是最佳選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