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肝膽系病證在中醫歷年考試中是一個重點考察章節,黃疸的出題頻率非常高,而積聚相對來說出題頻率偏低,但也是大綱要求掌握的疾病,故我們來總結一下積聚的相關內容。
1、積聚的概念
積聚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證。分別言之,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髒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
2、積聚的病因
情志失調、飲食所傷、感受寒邪、病後所致。
3、基本病機:氣機阻滯,瘀血內結。聚證以氣滯為主,積證以血瘀為主。
4、病位:肝脾。
5、診斷依據:
①腹腔內有可捫及的包塊。
②常有腹部脹悶或疼痛不適等症狀。
③常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感受寒邪或黃疸、脅痛、蟲毒、久瘧、久瀉、久痢等病史。
6、積聚與痞滿鑑別
痞滿是指脘腹部痞塞脹滿,系自覺症狀,而無塊狀物可捫及。積聚則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不僅有自覺症狀,而且有結塊可捫及。
7、積聚與鼓脹鑑別
鼓脹與癥積都可見腹內積塊。鼓脹是以腹部脹大,鼓之如鼓,甚者腹皮青筋暴露、四肢微腫等為臨床特徵,鼓脹除腹內積塊以外,更有水液停聚於腹內,肚腹脹大,而癥積一般腹內尚無停水,但癥積日久可轉化為鼓脹。
8、積與聚的主症特點和病機的異同點
積就是癥積,是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多為髒病,形成的時間較長,病情一般較重;聚就是瘕聚,是指腹內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多為腑病,病史較短,病情一般較輕。積聚病機主要是氣機阻滯,瘀血內結。兩者比較,聚證以氣滯為主,積證以血瘀為主。
9、積聚的辨證要點
積聚的辨證必須辨其虛實之主次。聚證多實證。積證初起,正氣未虛,以邪實為主;中期,積塊較硬,正氣漸傷,邪實正虛;後期日久,瘀結不去,則以正虛為主。
10、積聚的治療原則
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積證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實正虛,予消補兼施;後期以正虛為主,應予養正除積。聚證多實,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
聚證的證治分類
(1)肝氣鬱結證
11.辨證要點:腹中結塊柔軟,時聚時散,攻竄脹痛,脘脅脹悶不適,苔薄,脈弦等。
12.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散結。
13.代表方劑:逍遙散、木香順氣散加減。
(2)食滯痰阻證
14.辨證要點: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便秘,納呆,舌苔膩,脈弦滑等。
15.治法:理氣化痰,導滯散結。
16.代表方劑:六磨湯加減。
積證的證治分類
(1)氣滯血阻證
17.辨證要點:腹部積塊質軟不堅,固定不移,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
18.治法:理氣消積,活血散瘀。
19.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減。
(2)瘀血內結證
20.辨證要點:腹部積塊明顯,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形體消瘦,納谷減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頸胸臂或有血痣赤縷,女子可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
21.治法:祛瘀軟堅,佐以扶正健脾。
22.代表方劑:膈下逐瘀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3)正虛瘀結證
23.辨證要點: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24.治法: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25.代表方劑:八珍湯合化積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