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吳健雄(1912-1997)| 圖源:Carly Wilkins,美國能源部

編者按

1957年1月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是現代科學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三位中國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和吳健雄在其中做出最重要貢獻,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此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華民族為之驕傲。但諾貝爾獎委員會忽略了吳健雄的貢獻,在今天的華人世界,她的貢獻也被誤讀。

2021年2月20-21日,王丹紅在知識分子發表文章《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不朽貢獻(上、下)》後,又發現了20年前哈佛大學科學史系一篇博士論文《吳健雄的智慧人生》。

王丹紅認為,相比較於自己的文章和目前蒐集到的書籍資料,這篇論文以更嚴格的學術標準,收集到吳健雄1956-1957年間領導的宇稱實驗(也被稱為“吳實驗”)的原始資料、具體分析過程,澄清或印證了宇稱不守恆研究當事人回憶中模糊和矛盾之處,補上了遺漏的關鍵事實環節。特別是,論文作者朱約林經考證指出,在1956年4月3-7日羅切斯特會議後,李政道在 “1956年早春” 就宇稱問題第一次拜訪吳健雄,應該是1956年4月中下旬,也就是在李政道和楊振寧5月初第一次會面討論之前;在1957年1月15日新聞釋出會前,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於1月13日召開學術會,確認宇稱守恆被實驗推翻,參加者包括李政道、吳健雄和楊振寧等。

遺憾的是,20多年來,這篇極具重要史學價值的科學史論文,一直以來鮮為人知。今天,王丹紅根據此論文提供史料,進一步分析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作用,並反思今天科學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撰文 | 王丹紅(《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責編 | 陳曉雪

● ● ●

前 言

宇稱是量子力學裡表徵微觀粒子運動特徵的物理量。1927年,物理學家尤金·維格勒(Eugene Wigner,1902-1995)提出宇稱守恆定律,指出微觀粒子體系運動或變化具有左右對稱性的規律,其物理意義在於,粒子體系和它的 “映象粒子” 有著同樣的變化規律。29年後,這一定律被打破。1956年6月22日,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提交論文,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提出質疑;1957年1月初,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領導做出第一個推翻宇稱守恆的實驗,1月15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召開新聞釋出會,宣佈兩項實驗推翻宇稱守恆。1957年10月31日,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我在《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不朽貢獻》中,追溯了吳健雄1956-1957年參加宇稱不守恆研究的緣由、過程和貢獻:在李政道提問的啟發下,她不僅為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論文提供了實驗思想和部分方法,而且領導做出第一個推翻宇稱守恆定律的實驗。這個物理上革命性的實驗被稱為“吳實驗”。 文章發表後,我先生王鴻飛在搜尋相關資料時,又幫助我獲得了一份哈佛大學科學歷史系2001年1月的博士論文《吳健雄的智慧人生》電子版,論文長達580頁,是作者朱約林(YueLin Zhu)十年研究的成果,也可以說是繼作家江才健1996年8月出版的《物理科學第一夫人——吳健雄》之後,第二本關於吳健雄的傳記。朱約林的論文中兩個基本事實令我驚詫不已:第一,在這份哈佛大學科學史論文中,論文作者收集了1956-1957年吳健雄宇稱守恆實驗的原始記錄和當事人日記,這是目前研究宇稱不守恆發現的文章中均缺乏的核心資料,包括江才健著的吳健雄傳記。 第二,該論文對吳健雄和宇稱不守恆發現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卻在完成至今20年的時間裡,僅被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幾個圖書館收藏,中文世界沒有任何介紹。根據谷歌搜尋的結果,這篇論文僅被引用過三次,其中一次是華裔教授王作躍為英文版《科學傳記新詞典》(New Dictionary of Science Biography)撰寫“吳健雄”的介紹。 在朱約林論文之前,江才健所著《吳健雄傳》,1996年8月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再版,2014年世界科學公司出版其英文翻譯版,成為世界認識吳健雄的重要來源。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左:江才健著吳健雄傳,1996年8月出版

右:朱約林2001年1月哈佛大學科學歷史博士論文(Chien-Shieng Wu: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

根據朱約林博士論文資提供的原始資料,我仔細分析並澄清包括江才健和我本人等,在宇稱不守恆研究過程中幾個缺失或模糊不清、矛盾的事實環節,努力接近歷史的真相,並反思今天科學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 特別說明 -

筆者不是物理學者,文中所有物理概念、物理實驗的描述和評論,均來自物理學家及文獻資料。作為曾連續十年深度報道諾貝爾三大科學獎項的科學記者、有五年經歷的科學專欄作者,筆者努力按科學史研究方法,透過對原始資料的系統分析,以期客觀公正地展現這段歷史。如發現更多新的文獻資料,將會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研究。

目 錄

1 吳健雄:“我們是一石擊三鳥”

2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午餐會 吳健雄簡短報告實驗進展

3 午餐會再次聚焦鈷60實驗 內部討論還是向 “外界” 透露?

4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釋出會 國家標準局 “不受用”?

5 媒體報道 :從《紐約時報》到《人民日報》:吳健雄的名字消失了?

6 蓋爾曼:一個以訛傳訛的言論

7 事實和真相

1吳健雄:“我們是一石擊三鳥”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左:吳健雄和安伯勒在實驗中,1957年左右;右:1956年12月27日,安伯勒的實驗記錄第90顯示,他中午12:04在實驗中第一次看到兩個連續不對稱效應 | 圖源:美國國家標準局 NIST

最後也是最有價值的是,500多頁的鈷60衰變宇稱實驗的原始實驗記錄,它們在一度失散後被尋回並歸檔,這中間有我的一份功勞。

——朱約林《吳健雄的智慧人生》 2001.1

1980年,兩位證明電荷共軛不守恆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的這項實驗是在1964年完成的,這一年,李政道也提名吳健雄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何理解李政道的提名?

朱約林的論文或許可以提供一種分析:1956年12月聖誕節期間,吳健雄與李政道和楊振寧討論實驗新進展,發現實驗結果不僅顯示宇稱不守恆,而且電荷共軛也不守恆,並證明了中微子二分量理論。這一關於 “吳實驗” 價值的重要資訊,我在2021年2月的文章中未能提及。(編者注:江才健在《吳健雄傳》第十章 “地下兩千英尺的實驗” 中引用了吳健雄1988年的回顧文章,說這一實驗結果是“一石擊斃三鳥”,“三鳥”正是宇稱的不守恆、電荷共軛不是不變的,二分量的中微子理論。)

朱約林分析了吳健雄在1956年4月-1957年1月在宇稱不守恆研究中的作用後,在論文中寫道(P219/580):

需要指出的是,在鈷60實驗進行過程中,吳持續向李和楊告知有關進展和結果。受到這些資訊的鼓勵,李和楊在鈷60實驗結果正式公佈前向《物理評論》投了另一篇論文......論文標題是 “宇稱不守恆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論”,這是另一項偉大的理論突破,也是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實驗的另一個豐碩成果。

這段話讓我意識到:為什麼1957年10月31日諾貝爾委員會物理學獎的頒獎詞中,“重要發現” 一詞用的是複數。

1957年10月31日,楊振寧和李政道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所謂宇稱守恆原理的深刻探索,導致基本粒子領域的重大發現。”

但幾乎所有中文翻譯 “發現” 都未能體現英文的複數 “discoveries”,並將李-楊獲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的 “發現” 解讀為 “宇稱不守恆的發現”。

根據朱約林論文的線索,我認為諾貝爾頒獎詞中所指 “基本粒子領域幾項重大發現”,應該是指宇稱不守恆、電荷共軛不守恆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論。它們體現在李政道、楊振寧分別於1956年6月22日、1957年1月7日和10日投稿的三篇論文:《弱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關於時間反演和電荷共軛下可能的非不變性註記》和《宇稱不守恆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論》。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左:論文《宇稱不守恆和中微子二分量理論》,《物理評論》1957年1月10收到,3月1日發表。右:論文《關於時間反演和電荷共軛下的可能性非不變性註記》,《物理評論》1957年1月7日收到,4月15日發表。

在中微子二分量理論的論文中,李政道和楊振寧感謝了 “吳健雄教授告知我們有關鈷60實驗的進展”。

因為李-楊的獲獎論文是《弱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我們習慣於認為 “吳實驗” 只是推翻了宇稱守恆,而忽略了這項實驗同時推翻了電荷共軛守恆,並證明了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

後兩項研究成果也體現在吳健雄研究組和萊德曼研究組1957年1月15公佈的論文中:《在β衰變中實驗檢測宇稱守恆》《介子衰變中發現宇稱和電荷共軛不守恆:自由輕子的磁動量》。

現有文獻顯示,1956年12月聖誕節的一天,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李政道辦公室,吳健雄在與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討論中已經明確:檢驗宇稱守恆的β衰變實驗,是一石擊三鳥。這應該是三人在宇稱研究中的第一次共同討論,也是楊振寧第一次和吳健雄的討論。

吳健雄領導實驗的 “一石三鳥”,1957年12月11日 ,楊振寧在瑞典科學院諾貝爾演講《物理學中的宇稱守恆及其他對稱定律》中有提及,他說(P86):“宇稱守恆定律的崩潰使涉及物理學中對稱定律的一系列問題顯得突出了。現在我們就來概括性地簡單討論一下這些問題。正如李政道博士將要討論的,吳健雄、安布勒和她們的合作者的實驗也證明了的,對β衰變來說,電荷共軛不變性也不成立。對弱相互作用來說,另一類對稱性即時間反演不變性目前正在進行實驗研究......”

多年後,三人對這一過程均有文字回憶。

吳健雄在1972年和1983年的回憶文章寫道:

(1956年12月聖誕假期中的)一個星期四上午,我匆匆趕往(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普平會議室時路過李(政道)教授的辦公室,門是開的,李和楊都在裡面,我向他們打一個招呼,他們詢問了鈷60實驗的情況。我隨口談到實驗中看似出現一個很大的不對稱效應。他們非常激動和高興。

會議結束後,我再次遇見了他們,他們想知道更多的情況。我告訴他們:這個效應很大而且可以重複,但必須將當作初步結果,因為系統性檢測還沒有完成。我記得楊(振寧)想知道是否有人計算過G-T和費米相互作用之間的關係,我告訴他M. Morita博士已經仔細計算過,干涉取決於Ca和CV之間的訊號。我說我很高興鈷60β衰變變遷是純粹的Gamow-Teller轉換。這個結果是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在純G-T轉化中期望的,也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電荷共軛不變性不成立。因此,我們是“一石擊三鳥”:宇稱不守恆、電荷共軛不守恆,以及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

當中微子二分量理論的清楚證據出現時,李博士很高興,他說這是很好的結果。他告訴我,1956年夏天,他和楊在研究宇稱問題時,不僅討論了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而且也提出了這個理論的細節。然而他們認為,在宇稱不守恆在實驗觀察和確證以前發表論文,過於匆忙了。

李政道在1986年的文章《破缺的宇稱》中寫道:

1956聖誕節時,我剛完成我、奧米和楊振寧的論文的附錄的最後修改...... 對於分立對稱的破壞,吳健雄β衰變和斯坦伯格的重子不對稱實驗仍在進行之中,但理論的推測已經擴充套件到不只是P(宇稱)和C(電荷共軛)破壞,而且已經到了T(時間反演)和CP的破壞了。接著我看了一下我剛剛寫下的最後一個式子:這是關於不對稱參量可能偏離1的式子:

r = 衰變率(K+0 --- p- e+ v)/衰變率 (K+0 --- p- e+ v)

這是CP破壞的一個證明......我感到,將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必須沿著這一方向討論這些方程,當然它們在我有生之年是沒有機會被證實的。

然而,事情比我的預料發生快得多......

楊振寧在1982的文章《吳健雄證實了宇稱不守恆》中寫道:哥倫比亞-國家標準局小組觀測到的大的不對稱性意味著,在β衰變中,電荷共軛下的不變性也被破壞。參見前面R. Oehme的信和論文 【57e】,以及【57s】所列參考文獻中…… 由於宇稱不守恆現象的發現,李政道和我寫出了論文【57f】,論述二分量中微子理論。(注:【57f】即宇稱不守恆和中微子二分量論文)

對這一次三人在1956年聖誕假期的討論,江才健在《吳健雄傳》中寫道:

在實驗進行期間,有一次吳健雄回到哥大,正好碰到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他們問起實驗的情形,吳健雄告訴他們似乎確實有一些肯定的結果。楊振寧還問起其中一些理論關鍵,吳健雄告訴他說,由日本來參加實驗組的理論物理學家森田正人(M. Morita)已經做過計算,Co60的β衰變完全是蓋莫-泰勒變換,這表示他們選對了Co60作放射源,實驗結果也更為可靠。

江才健在參考文獻中說明,這一段話來自吳健雄1972年發表的文章《一個研究者的個人回憶》,但他忽略了三人討論的時間、以及所討論的關鍵問題:β宇稱守恆破壞情況下,電荷共軛和時間反演守恆的討論、對中微子二分量理論的證明,也未提及李-楊在1月提交的另外兩篇論文。

關於吳健雄1956-1957年領導的宇稱實驗同時證明電荷共軛不守恆,江才健在2002年10月出版的《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中寫道(P272):

“一九五七年的十月,不出人意外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楊振寧和李政道得到那一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不過得主中沒有任何實驗物理學家,特別是沒有包括最早得到實驗結果的吳健雄,曾經引起過一些議論。一九八零年證明CP不守恆這兩位實驗物理學家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沒有再一次的考慮吳健雄,也讓許多人感到不解。”

2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午餐會 吳健雄簡短介紹實驗進展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1950年代,吳健雄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當時,她已是β衰變實驗領域的世界權威。

根據朱約林論文提供的史料,1956年12月28日,星期五,吳健雄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午餐會上報告實驗新進展。這一事實,在我2021年的文章和江才健的書中,均是缺失環節。

朱約林的論文顯示,1956年12月27日,安伯勒在實驗記錄第90頁寫道,中午12:04在實驗中第一次看到兩個連續不對稱效應,這是鈷60實驗第一次真正顯示出宇稱不守恆。吳健雄當時已回到紐約,不在華盛頓的實驗室,她告誡自己和合作者:如果這一現象是真實的,這將是一個大發現,但在向外界宣佈前,必須進行更嚴格的實驗檢查。

與此同時,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內部報告了這一進展。

一個星期後,1957年1月4日傍晚,根據吳健雄實驗的最新結果,在李政道的敦促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萊德曼(Leon Lederman,1922-2018)和加文(Richard Garwin,1928-)合作開始做第二個宇稱實驗,並在四天後即1月8日獲得結果。39年後,萊德曼和加文均接受了朱約林的電子郵件採訪。

萊德曼1996年11月24日給朱約林的電子郵件,回憶了1956年12月底,他參加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舉辦的聖誕聚會,討論吳健雄鈷60實驗進展情況,他記得李政道是討論中的中心人物,但他記不清具體日期。

加文1996年12月3日給朱約林的電子郵件寫道:“1956年12月28日(星期五),在百老匯大道125街道的中餐館 ‘上海飯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舉行 ‘星期五午餐會’,吳健雄簡短報告了鈷60實驗。”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紐約百老匯大道125街道的交匯處,1956-1957年這裡有兩家中餐館 ‘上海飯店’ 和 ‘天津飯店’, 以及 “白玫瑰咖啡室”,物理學家們曾在此討論宇稱不守恆問題,現已不復存在了。” 王丹紅攝 2021.6.24

根據內容和時間分析,萊德曼回憶的哥大物理系1956年12月底的聖誕聚會,和加文回憶的1956年12月28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 “星期五午餐會”,應該是同一個聚會,因為物理系不太可能在一週內舉行兩次聚會。

12月29日,星期六,吳健雄電話告知李政道,鈷60實驗結果真正地顯示出宇稱不守恆,但還需要進一步檢查以便確定這一破壞的準確量級。

因為新實驗結果的出現,1956年聖誕假期至1957年新年間,吳健雄和合作者們、李政道和楊振寧開始了新一輪緊鑼密鼓的工作。但對於萊德曼來說,儘管李政道和楊振寧曾多次敦促他做另一個實驗,他仍未下決心做,直到下一個 “星期五午餐。”

3午餐會再次聚焦鈷60實驗內部討論還是向 “外界” 透露?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在(1957.1.4)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星期五午餐會上,議題再一次是關於鈷60實驗的正面結果。——加文在1996年12月3日給朱約林的電子郵件。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朱約林的論文顯示,1957年1月2日,吳健雄回到國家標準局,和合作者系統檢驗整個實驗,9日凌晨完成檢查。

李政道在1986年《破缺的宇稱》中回憶:“1月3日,第二週的星期四,吳健雄到我的辦公室來說,她已經檢查了全部的修正,破壞的效應是很大的。我向她擔保這是極好的結果,因為它與二分量理論相符。接著我立即打電話給在奈維斯(Nevis)的萊德曼和普林斯頓的楊。”

李政道在電話裡強烈要求萊德曼必須做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實驗。萊德曼說第二天會到哥大物理系的普平實驗室來,參加星期五午餐會。

1月4日星期五,在哥大物理系學術講座日 “吳健雄的星期五-午餐” (Wu’s Friday-Lunch)上,萊德曼決定做宇稱實驗,並於當天晚上10點和加文到實驗室開始做實驗。奇蹟般地,他們在四天後獲得了實驗結果。

朱約林的論文顯示,1月8日凌晨6時左右,萊德曼打電話給李政道:“宇稱死了”,當天下午,萊德曼小組寫好了實驗論文但並未投稿,因為他們認為“我們的結果在吳教授和她的合作者的工作之前付印,是不恰當的。”

李政道在1986年的文章《破缺的宇稱》中回憶這一情形:1956年1月4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 “星期五午餐” 時間,“在上海咖啡店,我反覆講了吳的關於宇稱破壞的結果、二分量理論等,討論很快集中到如何做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實驗上。萊德曼他有一個學生馬賽·溫瑞奇(Marcel Weinrich)正在做一個有關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俘獲衰和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變的經典實驗,要做新實驗,他只需要慢慢地轉動已經存在的計算器去觀察最後電子的方向中有無角度的不對稱。另一個方法是用乳膠,奧里爾說他願意去試試,後來發現,泰勒格帝(V. Telegdi)和費德曼(Friedman)已經在芝加哥開始做這項實驗了。”

萊德曼小組在論文《在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介子衰變中觀察到宇稱守恆的破壞:自由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介子的磁動力》中,引用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尚未發表的兩篇論文:宇稱不守恆情況下的電荷共軛和時間反演守恆問題,以及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

40年後,當事人回憶了這一過程。

根據朱約林的論文,1996年11月24日,萊德曼給朱約林的電子郵件寫道:李(政道)宣佈說,吳獲得的實驗結果顯示出大的破壞性,雖然與李-楊的論文一致,但宇稱破壞的程度還是比被認為的要小一些。因此,我趕回柰維斯去做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實驗,以期獲得更大的效應。當我檢查史瓦茲的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介子的壽命實驗時,我意識到我們能夠容易地將這個實驗轉為宇稱研究。

江才健著《楊振寧傳》顯示:1957年1月15日,楊振寧給在加勒比海度假的奧本海默發了一封電報,告知吳健雄的實驗顯現出很大的不對稱性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楊振寧在1982年文章的《吳健雄證實了宇稱不守恆》寫的是:“1月15日,我給奧本海默發了一封電報,他當時正在維京群島度假。電文說:‘吳健雄的實驗產生大的不對稱,顯示G等於G’. 因此,中微子是一種二分量波函式。’”

根據電報內容,我認為楊振寧的電報更可能是1月5日發的,而不是1月15日,因為1月15日時宇稱不守恆已確證,若是那時發的電報,內容應該是報告新發現。

朱約林論文顯示,國家標準局哈德森在1957年1月9日的日記中記載:萊德曼小組的實驗結果傳到國家標準局,鈷60實驗組開始夜以繼日地工作;10日(凌晨 6:00)系統檢查無誤,鈷60實驗組用一瓶法國紅酒慶祝成功;10日-12日上午鈷60實驗組進行對照測試。

朱約林引用的資料顯示:1月12日星期六下午,吳健雄實驗組成員討論吳健雄寫的論文初稿:《在β衰變中檢驗宇稱守恆》,五位成員在論文上簽名。晚上9:30,哈德森開車,和安伯勒、海沃德一道送吳健雄到機場回紐約。

吳健雄實驗組在論文中寫道:

根據李和楊,目前實驗結果(顯示)不僅宇稱守恆被破壞,而且電荷共軛不變性也被破壞了;更進一步,根據β衰變不對稱性也可推匯出時間反演的不變性,這種效應會繼續研究。

這篇論文引用了李政道、歐米和楊振寧已投稿但尚未發表的論文,作者在文末感謝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與實驗組成員吳健雄啟發性的討論。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教授拉比是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時正在麻省理工學院學術休假,1月9日左右,他收到了吳健雄實驗組和萊德曼實驗組的結果,並打電話告訴哈佛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施溫格教授。

對於1956年12月底至1957年1月10日這段時間的研究情況,江才健在《吳健雄傳》中寫道:

吳健雄1956年回紐約過聖誕節假期時,他們的實驗已經差不多可以說是成功了。但是吳健雄十分的擔心,一方面她很難相信自然會有如此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也怕他們在實驗中犯了什麼錯。儘管她把實驗的最新結果告訴了楊振寧和李政道,但是她說她還要再次查驗,並且要他們暫時不向外界透露訊息。

但是,年輕的李政道顯然不以為意,1957年1月4日,哥大物理系又舉行行之有年的 “星期五午餐”,在這次聚會上,他告訴了與會人士。當時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萊德曼聽到這個訊息後想,如果宇稱已經知道在弱相互作用中是不守恆的,那麼以他正在進行的實驗,加上一些小小的運氣,或許可以利用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粒子,進行另外一種可以驗證宇宙(作者注:原文宇宙為別字,應為宇稱)不守恆的實驗。

需要注意的是,江才健的這段敘述或存在不準確和矛盾之處:

第一,吳健雄原文中並沒有 “要他們(李政道和楊振寧)暫時不向外界透露訊息”,而是建議他們不要急於在兩人的論文中引用這個結果,她在1973年的回憶文章中原話是:“At that time I was still hesitant to have them quote the results but promised to give them our affirmative answer soon”。她同時告誡實驗組同事在嚴格檢查完成前,不要向外界公佈。

第二,吳健雄在1956年聖誕節期間告知李政道和楊振寧最新實驗結果,是同行之間的討論,李政道在1957年1月4日在學術討論會上報告吳健雄實驗的進展,也是密切合作的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並不是 “外界”。當然,“外界” 可以有狹義和廣義的解釋,針對江的描述,我認為同行討論與向公眾公佈是兩回事,不屬於 “外界”。

第三,江才健在書中寫道,1956年12月底,安伯勒也將實驗進展寫信告訴在瑞士訪問的田默,田默又告訴了泡利;1957年1月5日,楊振寧給度假中的奧本海默發電報,告知吳健雄實驗組的新結果。這是不是向 “外界” 透露訊息呢?

4哥倫比亞大學新聞釋出會國家標準局 “不受用”?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1957年1月15日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新聞釋出會,前排為吳健雄(左一)、李政道;第二排:安伯勒,哈德森,霍普斯 (國家標準局) | 來源: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吳健雄檔案。江才健著《吳健雄傳》顯示,他查閱了這檔案,但在書中未引用這張歷史性現場照片。

吳健雄實驗組和萊德曼實驗組,彼此獨立又相互支援、印證,成為推翻宇稱守恆定律的決定性實驗證據。1957年1月15日,兩個實驗組同時向《物理評論》提交了論文。

1956年1月15日星期二下午兩時,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在拉比教授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拉比宣佈: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共同推翻宇稱守恆定律。他說,在某種意義上,一個相當完整的理論結構已從根本上被打碎,我們不知道這些碎片將來如何能再聚在一起。

吳健雄、安伯勒、哈德森、霍普斯、李政道、加文和萊德曼出席,楊振寧接到邀請,但未出席。

但物理學家們是如何確認宇稱守恆被實驗推翻?朱約林論文提供了一個重要史實,即在1月15日新聞釋出會前,拉比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主持了確認宇稱不守恆發現的學術討論會,這一重要細節在江才健的書和我的文章中均是缺失的環節。

朱約林的論文顯示,(1957年)1月13日,星期天,安伯勒、霍普斯和安德森上午從華盛頓飛到紐約,參加在哥倫比亞大學普平物理實驗大樓831舉行的學術討論會。會議主持人是拉比教授,參加人員包括一個理論組和兩個實驗組的成員,即:李政道和楊振寧、吳健雄、加文和萊德曼,以及安伯勒、海沃德和哈德森。

江才健在《吳健雄傳》中對1月15日新聞釋出會的描述是:

(1957年)1月15日,也就是吳健雄以及萊德曼、加文等人兩篇歷史性論文寄到《物理評論》那天,哥倫比亞大學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他們為這項新的發現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哥大物理系當時資望最高的拉比,在他帶薪休假的麻省理工學院接到電話,要他回來主持這個記者會。記者會是那天下午兩點在普平物理實驗大樓舉行,和這個科學新發現有關的哥大科學家,包括吳健雄、李政道、萊德曼、加文等人都出席了。

當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的楊振寧並沒有來參加。在1983年出版、慶祝楊振寧60歲生日的論文集中,他曾寫道:“我認為用記者會來宣佈一項科學新發展的想法是不太有格調的。”國家標準局的科學家對於哥大的這些宣傳活動,也感覺頗不受用。

這一敘述造成了錯覺:國家標準局的科學家沒有參加這次新聞釋出會,而且對哥大的宣傳頗感不受用。

實際上,朱約林的論文顯示,在1月13日的學術會上,拉比只邀請安伯勒參加15日的新聞釋出會,但哈德森強烈要求國家標準局的四位合作者均應參加,15日,安伯勒、哈德森和霍普斯參加了新聞釋出會,也就是說,哈德森等國家標準局科學家不僅主動積極參加了哥大的新聞釋出會,而且相當重視媒體報道,1月16日和17日,《華盛頓郵報》和《生活》雜誌的記者到國家標準局採訪。

另外,哥大新聞釋出會也不是 “史無前例”。物理學家趙天池在2017年出版的《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中指出(P329),理論物理學家傑米·伯恩斯坦在1962年5月12日的《紐約客》文章《宇稱問題側記》中,稱哥倫比亞大學的這個新聞會為 “史無前例”,也許因為伯恩斯坦的開頭,許多物理學家的回憶錄都用 “史無前例” 來描述這次新聞釋出會,但這一說法顯然不符合史實,1955年10月19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就曾為反質子的發現舉行過新聞釋出會。15個月後,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舉行宇稱不守恆發現新聞釋出會時,基本粒子物理學家都應該對伯克利大學的新聞釋出記憶猶新。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諾貝爾獎評審程式時間表顯示,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是當年度1月31日。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宣佈推翻宇稱守恆定律,三組十位學者作出貢獻,與芝加哥大學泰勒格帝實驗組無關,也應該是李政道楊振寧在1957年1月31日截止日期之前獲得提名的前提條件。

5媒體報道從《紐約時報》到《人民日報》:吳健雄的名字消失了?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1957年1月16日 《紐約時報》頭版(左)報道宇稱不守恆發現,第24版(右)全文刊登“哥倫比亞報實驗告”。

1957年1月16日星期三,《紐約時報》頭版頭條 “物理學基本概念據稱被實驗推翻”,副標題是 “核理論中的宇稱守恆定律遭到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研究院科學家挑戰”。

“哥倫比亞物理實驗報告”(Columbia Report On Physics Experiments)一文,則發表在同一天的《紐約時報》第24版,文末列出為宇稱不守恆發現做出貢獻的三組十位科學家: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1957年1月17日星期四,《紐約時報》以 “表象與真實” 為題發表社論,文章寫道:“人們相信,在通往構建宇宙基本單元的統一理論的道路上,這件事(宇稱不守恆的發現)移開了主要路障。也許,統一理論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去完美,但是物理學家們現在有信心,他們認為終於在現在的 ‘宇宙叢林’ 中找到了一條出路。”

根據華新民、王作躍2017年文章《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6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1957年)1月18日,臺北《中央日報》報道:“對等性定律被根本粉碎,哥倫比亞大學宣佈我三科學家有貢獻。” 1月27日,《中央日報》全文譯載了《紐約時報》1月16日釋出的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左:《人民日報》 1957年2月23日第一版;右:《參考訊息》 1957年3月2日,介紹李政道楊振寧的重大發現。來源:華新民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

不過,當時新中國媒體的報道,缺少了吳健雄。

1957年2月23日 《人民日報》載新華社22日電訊,“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發現 我留美兩科學家證明宇稱守恆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 ——

我國留美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了原子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新發現引起了我國科學界極大重視和反應。中國科學院特於昨日在北京舉行了學術報告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學家朱洪元在會上介紹了這項被國際物理學界注意的發現。趙忠堯、錢三強、彭桓武、張文裕和朱洪元等物理學家都就這個問題作了熱烈發言。

新華社2月28日電——

紐約訊息:中國留美青年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在原子核物理學中的重大發現已經震動了美國科學界,並且引起了世界物理學家們的重視。

《人民日報》 3月1日的文章 “李政道、楊振寧在原子核物理學中的重大發現,引起美國科學界很大震動”。

《錢三強年譜》記載:1957年2月21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持召開 “中國留美學者李政道、楊振寧證明宇稱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 報告會。

當時新中國和美國並沒有建立外交關係,發現宇稱不守恆的訊息是怎麼獲得的?

根據華新民、王作躍的文章,1957年1月17日《宣教動態》寫道:

去年蘇聯召開物理學高能粒子會議時,美國的兩個理論物理學家向我代表轉達楊振寧有回國之意,後由錢三強去信給楊,勸其回國並暗示杜聿明尚健在,無需顧慮。去年物理學家張文裕由美回國時,楊曾向張表示:已收到錢的信,很感謝,但回國仍有顧慮。

2020年8月7日,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院士對華新民、王作躍的文章作出事實補充:

1 王承書和張文裕兩先生曾將你(楊振寧)贈予他們的、你們發表在Phys.Rev上,“關於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定守恆問題”的文章預印本特別交給了我;

2 所以,當吳健雄等人的實驗結果一經公佈,大家都認為是科學上的大事件……當時《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的有關這一問題的很多文章和報道,以及某內部刊物上刊登的文章,都和我有關,或由我執筆寫成。

我的問題是:1957年2月及以後,時年30歲的中央宣傳部工作人員何祚庥,是根據哪些材料寫成了這些文章?

6蓋爾曼:一個以訛傳訛的言論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2019)是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圖為1954年左右的蓋爾曼 | 圖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Research Center.

蓋爾曼知道在β衰變實驗方面,吳健雄才是頂尖專家,因此1959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物理會議上,就要求也去參加那次會議的吳健雄來檢驗他們的理論(編者注:蓋爾曼與費曼提出的一個理論,論文題目為“費米相互作用理論”,發表在1958年1月1日的《物理評論》)。他還說了一句有名的話,“楊振寧和李政道花了多少時間說服你去檢驗他們的理論?”——江才健 吳健雄傳 1996

江才健《吳健雄傳》中關於默裡·蓋爾曼的這一言論不符合事實,卻以訛傳訛,甚至進入了美國的百科全書,混淆了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貢獻的重要性。

我第一次讀到蓋爾曼的這一言論,是1998年讀江才健著《吳健雄傳》,當時好奇:1959年時,年僅30歲的蓋爾曼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年輕教授,47歲的吳健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資深正教授,他怎麼可以 “要求吳健雄檢驗他們的理論”?而且,李政道、楊振寧什麼時候請吳健雄做宇稱實驗?

江才健在參考文獻中說明:這個故事源於1963年5月20日的《新聞週刊》。“1995年4月12日,蓋爾曼來臺北訪問,亦告知作者(此處作者為江才健)此一故事,並說吳健雄要他們先將其中更正項計算清楚了才肯去做實驗。後來在蓋爾曼做了計算並發表後,吳健雄才開始做實驗。”

但是,江才健在書中明確寫道,李政道楊振寧論文中關於宇稱守恆與否的鈷60的β衰變實驗思想來自吳健雄,1956年5月,當李-楊還在研究之中時,吳健雄已經提出用β衰變實驗檢驗宇稱守恆的概念和方法,並於1956年6月4日打電話給安伯勒,討論合作實驗之事。

江才健在面對面採訪蓋爾曼時,為什麼不指出這句話與事實不符?而且,蓋爾曼從哪裡聽說是楊振寧和李政道說服吳健雄去檢驗他們的理論?

江才健在書中不加鑑別地引用了蓋爾曼 “楊振寧和李政道花了多少時間說服你去檢驗他們的理論”,還分析了吳健雄未獲諾貝爾獎的原因。他寫道(P306):

“當然吳健雄一直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也代表著一些科學家並不以為她的工作應該得到此一獎項。像她在β衰變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雖然對物理科學的貢獻無比重要,但是卻不是諾貝爾獎最早給獎標準規則中的,是一項大發明或大發現;另外也有科學家以為,她的完成 ‘宇稱不守恆’ 及 ‘向量流守恆’,都是由別人提出的理論。不過,這些論點,卻是大多數著名科學家不太同意的。”

發現宇稱不守恆的實驗是吳健雄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作為吳健雄傳記的作者,江才健研究了相關的原始文獻和採訪後,卻沒有明白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貢獻的實質,實在是一種遺憾。

再次讀蓋爾曼的這一言論是在2021年3月,我關於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不朽貢獻釋出後,我讀到2012年發表在《科學傳記新詞典》中的文章 “吳健雄”,作者王作躍是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教授,他在文章中也引用了蓋爾曼的這句話:

When initial experiments failed to confirm the CVC hypothesis, Gell-Mann turned to Wu, reportedly pleading: “How long did Yang and Lee pursue you to follow upon their work?”(McGrayne, 1993, p. 278)(注:此文中的“pleading ”應譯為“請求”或“懇求”,而不是“要求”。)

王作躍的文章,說明這段引語源自美國作家Sharon Bertsch McGrayne 於1993出版的書《諾貝爾獎中的科學女性》(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我找到2006年第二版的 《諾貝爾獎中的科學女性》,“吳健雄”一節中寫道(P277):

At a 1959 physics meeting at MIT, Gell-Mann Pleaded with Wu to test his theory. ”How long did Yang and Lee pursue you to follow up their work?” he asked. Wu told him that she was too busy. Finally, in December 1963, she did an experiment that confirmed the Law.

McGrayner的這句話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她未加分析地引用了蓋爾曼的錯誤言論,也未說明這句話的來源;第二,吳健雄是於1962年12月底完成蓋爾曼的實驗,而不是1963年12月。McGrayne在文章後說明,她曾採訪過吳健雄和楊振寧,但並沒有採訪過李政道和蓋爾曼。

從1993年McGrayne書的出版、1996年江才健著《吳健雄傳》的出版,到2012年王作躍為《科學傳記新詞典》所寫吳健雄傳,蓋爾曼的這句錯誤言論這樣以訛傳訛地傳播出來,甚至進入科學文獻,太離譜了。

7事實和真相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1957年1月16日出版的《紐約先驅論壇報》以 “物理 ‘原理’ 錯誤 映象反射不真”(Physics 'Principle' Wrong Mirror Refection Not True)為題,報道9位男士和1位女士擊碎一個科學基石,並以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在1月15日新聞釋出會上的大幅照片配文。(Nine men and a woman shattered one of the solid pillars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s yesterday)。江才健著《吳健雄傳》中,沒有這張歷史性照片。

有關智慧我想說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哲學,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相(或真理)是什麼?——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1872-1970)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不僅忽略了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錯誤理解了她的貢獻。

1957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委員克萊因(O.B. Klein)在頒獎演講中說: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是基於一些基本物理學原理,即所謂的 “宇稱守恆”——一條十分確定的自然定律:左右對稱——在基本粒子及其反應中的應用......事實上,我們多數人都傾向於認為基本粒子對於右和左的對稱,是自然界左右對稱普遍法則的必須結果,感謝李和楊以及受他們啟發而做出的實驗發現,我們現在知道這是一個錯誤。

基本事實是:吳健雄不僅領導完成了推翻宇稱守恆的第一個實驗,而且,1956年早春(朱約林在論文中指出,這個時間應該是4月中下旬),在與李政道的討論中,她提出了這個實驗的概念和方法,併成為李-楊6月22日論文中的主要實驗方法,而萊德曼實驗組是根據李-楊的論文和“吳實驗”的啟發而做實驗。

宇稱不守恆的發現是現代物理學上的革命性成就,三位中國學者在其中做出最重要的貢獻,但因為諾貝爾獎忽略了吳健雄的貢獻,她在華人世界的受到重視的程度遠不如李政道和楊振寧,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更多集中於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合作與分裂。

多年後,宇稱不守恆研究的親歷者們,從各自的經歷和角度寫出回憶文章,其中有事實模糊、混淆的地方,也有矛盾之處有各執一詞的說法。

江才健和朱約林,先後於1989年和1991年開始研究吳健雄,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朱約林是按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的學術標準,對吳健雄的研究更為專業和客觀,江才健對吳健雄的研究對原始文獻的採用是有選擇的,他的研究不僅未能澄清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獨特而重要的貢獻,而且還將她領導實驗的重要性與第一批另外兩項實驗混淆,造成誤讀和錯覺,實為遺憾。

朱約林仔細考證了李政道和吳健雄第一次討論的時間是在1956年4月中下旬,是在李政道和楊振寧第一次討論之前,基於這個事實,應該能夠幫助分析和確認李政道、吳健雄和楊振寧在這項研究中的貢獻,因為這些時間節點對研究吳健雄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作用極為關鍵。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找到了吳健雄領導的宇稱不守恆實驗的原始記錄、採訪了 “吳實驗” 的當事人,根據這些具有極為重要資訊的原始資料 ,吳健雄在1956-1957年宇稱不守恆發現中的貢獻,也有了重新研究的事實基礎。

1956-1957年的宇稱不守恆的研究距今已六十五年,它不僅存在於當事者的記憶之中,更存在實驗記錄、論文、會議記錄、新聞報道、檔案和綜述文章中。朱約林2001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深藏於哈佛大學等幾個圖書館20年,鮮為人知。今天,這篇嚴格的學術論文應該成為吳健雄和宇稱不守恆歷史研究的新史料,它的科學史研究方法值得借鑑。

科學史的研究不是為了證明某種觀念,而是發掘事實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努力接近真相。正如羅素所說:不管你是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哲學,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相(或真理)是什麼?

2001年哈佛博士論文 揭示“吳實驗”原始記錄

2021年2月11日,婦女和女孩參與科學國際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也恰好是中國農曆新年正月初一,美國郵政局釋出吳健雄永久性紀念郵票,吳健雄因此成為繼愛因斯坦、費米後,第三位出現在美國郵票上的移民科學家。

致謝:作者感謝王作躍與華新民對本文初稿的閱讀與指正。

參考文獻和註釋:

1. YeuLin Zhu: Chien-Shiung Wu: An Intellectural Biography ,PhD thesis, the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ty.

2.李政道:吳健雄和宇稱不守恆實驗 2015.12.09. 賽先生

3.江才健 著 《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3

4. 季承 柳懷祖 滕麗 編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 – 李政道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問及有關資料》 2003.

5. 江才健 著 《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 傳》 臺灣天下遠見出版股分有限公司 2002.10

6. Chien-Shiung. Wu: One Persearcher’s Personal Account, Published in Adventures in Experimental Physics()Vol. Gamma, 1972.

7. Chien-Shiung Wu: The Discovery of the Parity Viol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and Its Recent Developments, Nishina Commemorativ Lecture, Tokyo: Nishina Memorial Foundation, Publication No. 19, 1983

8. R. Budde, M. Chretien, J. Leitner, N. P. Samios, M. Schwartz, and J. Steinberger: Properties of Heavy Unstable Particles Produced by 1.3-Bev π−Mesons, Phys. Rev. 103, 1827 – Published 15 September 1956, Received 15 June 1956

9. T.D. Lee and C.N.Yang: 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Phys.Rev. 104,254 –Published 1 Octorber 1956, Received 22. June 1956.

10. T.D. Lee, R.Oehme, and C.N Yang: Remarks on Possible Noninvariance Under Time Reversal and Charged Conjugation. Phys.Rev, 106 --- Published 15, April 1957, Received 7 January 1957;

11. T.D.Lee, and C.N.Yang: Parity Nonconservation and a Two-Component Theory of the Neutrino. Phys. Rev. 105,1671—Published in 1 March, 1957, Received 10 January 1957.

12. C. S. Wu, E. Ambler, R. W. Hayward, D. D. Hoppes, and R. P. Hudson: 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 Phys. Rev. 105, 1413 – Published 15 February 1957 Received 15 January 1957

13. Richard L. Garwin, Leon M. Lederman, and Marcel Weinrich:Observations of the Failure of Conservation of Parity and Charge Conjugation in Meson Decays: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Free Muon Phys. Rev. 105, 1415 – Published 15 February 1957 ,Received 15 January 1957

14. Allan Franklin: The discovery and nondiscovery of parity nonconservation.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Volume 10, Issue 3, September 1979, P201-257

15. Richard P. Feynman: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5.

16. R. P. Feynman and M. Gell-mann: Theory of Fermi Interaction Phys.Rev,, 109 ,193 Published 1,January 1958, Received 16 September,1957.

17. Y. K. Lee, L. W. Mo, and C. S. Wu: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served Vector Current Theory on the Beta Spectra of B12 and N12, Phys. Rev. Lett. 10, 253 – Published 15 March 1963,Received 4 February 1963

18. 華新民 王作躍: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60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 科學春秋 2017.11.26https://mp.weixin.qq.com/s/E4kKXPTQFS7GrDfxpV8Bqw 1/35

19. 楊振寧 何祚庥:中國人第一次獲諾獎遭冷處理?楊振寧反駁並給出補充材料 知識分子 2020.12.26 http://zhishifenzi.com/depth/depth/10626.html

20. ZuoYue Wang: Chien-Shiung Wu (pp. 1207-1209)

21. Sharon Bertsch McGrayne: 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 Their Lives, Struggles, and Momentous Discoveries ,Second Edition Joseph Henry Press, Washington,D.C. 2002

22. U.S.Postal office: Nuclear Physicist Chien-Shiung Wu to be Honored on a U.S. Postal Service Commemorative Forever Stamp https://about.usps.com/newsroom/national-releases/2021/0201ma- nuclear-physicist-chien-shiung-wu-to-be-honored-on-forever- stamp.htm)

23. CNN By Catherine E .Shoichet: She never won a Nobel Prize. But today this pioneering physicist is getting her face on a stamp February 11, 2021 https://www.cnn.com/2021/02/11/us/chien-shiung-wu-stamp-scn/index.html

24. 趙天池:《天語物道——李政道評傳》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7年

25. 楊振寧撰文:《李政道傳》有多處失實 中華讀書報 2010-3-2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788.shtm

26. 謝金蓉: 江才健寫《吳健雄傳》 http://www.library.sh.cn/dzyd/spxc/list.asp?spid=239

製版編輯 | 盧卡斯

分類: 汽車
時間: 2022-02-17

相關文章

努力在2022賽季留在F1!吉奧維納茲:我只關注自己的表現

努力在2022賽季留在F1!吉奧維納茲:我只關注自己的表現
目前,阿爾法·羅密歐車隊是F1十支車隊中,唯一還未確定下賽季第二位擁有合同車手的車隊.此前,他們已經官方宣佈瓦爾特利·博塔斯將在下賽季加盟,但誰將成為博塔斯的新搭檔,仍然充滿懸念. 作為本賽季阿爾法· ...

MotoGP | 21場密度空前的2022賽季,到底有何亮點?

MotoGP | 21場密度空前的2022賽季,到底有何亮點?
歡迎點選關注,您的喜歡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援~ MotoGP和FIM官方近日公佈了2022賽季的暫定版賽歷.和以往賽季相比,新賽季的比賽從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都要比往年更提前了一些.由於賽歷場次增加至21 ...

經紀人:曾凡博計劃參加2022年NBA選秀

經紀人:曾凡博計劃參加2022年NBA選秀
直播吧10月14日訊 據ESPN著名選秀專家Jonathan Givony報道,曾凡博的經紀人劉家成透露,曾凡博已計劃參加2022年NBA選秀. 曾凡博此前在ESPN的選秀預測上排名總第33順位. 據 ...

外媒:菲律賓拳擊手曼尼·帕奎奧宣佈參加2022年總統選舉
法新社9月19日報道,菲律賓拳擊手曼尼·帕奎奧(Manny Pacquiao)表示,他將在2022年參加總統競選. 今年8月,曼尼·帕奎奧在被尤德尼斯-烏加斯(Yordenis Ugas)擊敗之後暗示 ...

新一代馬自達CX-5官圖釋出 搭載縱置後驅平臺/有望2022年上市

新一代馬自達CX-5官圖釋出 搭載縱置後驅平臺/有望2022年上市
[佰咖汽車·進口新車資訊]近日,我們從外媒處獲悉,馬自達在2022年宣佈了其SUV的標準全輪驅動,同時也宣佈了一種新的後輪驅動車型.馬自達下一代SUV中的第一款將於明年上市,該車將採用後輪驅動的平臺, ...

觀眾可以參加北京2022年的冬奧會但拒絕提供細節

觀眾可以參加北京2022年的冬奧會但拒絕提供細節
北京--組織者週一(10 月 4 日)表示,可能會邀請觀眾參加 2022 年北京奧運會的測試賽,這可能表明明年冬季奧運會的預期. 但是,北京 2022 官員拒絕提供有關觀眾計劃的更多細節,包括 Cov ...

CBA新賽季展望10:吉林男籃超級外援去留成疑,巨人殺手或成歷史

CBA新賽季展望10:吉林男籃超級外援去留成疑,巨人殺手或成歷史
2021-2022賽季CBA聯賽將於10月16日打響,球迷又將迎來盛宴,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比賽,現在特別推出了"CBA新賽季展望"系列,本期是第10期,介紹的是上賽季常規賽第1 ...

哈登僅第10!MVP竟然未進前5!ESPN新賽季球員排名(26-6)

哈登僅第10!MVP竟然未進前5!ESPN新賽季球員排名(26-6)
ESPN在昨天公佈了2021~2022賽季最佳球員排名第50-26名,在今天第25-6名也新鮮出爐,讓我們來看下ESPN心目中的最佳都有哪些球員 注:由於受傷,2020~21賽季沒有參加大部分比賽的科 ...

世界盃0-5慘案後,主席道歉!球員最高僅拿300萬,如今滅日本取3連勝

世界盃0-5慘案後,主席道歉!球員最高僅拿300萬,如今滅日本取3連勝
2017年底,當時擁有西班牙洛爾卡俱樂部的徐根寶收到了一封公函. 這封公函來自於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作為西乙A俱樂部,洛爾卡可以參與到沙烏地阿拉伯足協與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的合作當中:只要引進一名沙特球 ...

日本陸上自衛隊超大規模演習:調動全國所有部隊、集結逾10萬人

日本陸上自衛隊超大規模演習:調動全國所有部隊、集結逾10萬人
中文導報訊 日本陸上自衛隊1在9月15日啟動了全國所有部隊參加的"陸上自衛隊演習",將持續約2個半月至11月下旬.這是自1993年以來,相隔28年後再次實施陸自所有部隊參加的大規模 ...

伊朗男排3比0勝日本奪冠,這四支亞洲球隊進軍世錦賽

伊朗男排3比0勝日本奪冠,這四支亞洲球隊進軍世錦賽
2021年9月19日晚,在日本千葉,第21屆亞洲男排錦標賽決賽,東道主日本男排迎戰亞洲排名第一的衛冕冠軍伊朗男排,伊朗男排3比0擊敗日本隊而奪冠,這是伊朗隊第四個亞錦賽冠軍,日本男排獲得亞軍.之前進行 ...

灰熊休賽期陣容總結、新賽季展望

灰熊休賽期陣容總結、新賽季展望
休賽季評分:B- 球隊賽季目標:希望能打進季後賽 上個賽季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認為灰熊在2019-20那個賽季令人印象深刻而又驚訝的表現是一場意外的話,那麼這支由賈-莫蘭特帶領的年輕球隊很快就在202 ...

國足主力武磊時隔29天再次參加西甲聯賽!西班牙人絕平!5輪不勝

國足主力武磊時隔29天再次參加西甲聯賽!西班牙人絕平!5輪不勝
北京時間9月20日訊息,皇家西班牙人隊參加西甲聯賽,皇家西班牙人隊與皇家貝蒂斯隊交手,國足主力武磊時隔29天再次參加西甲聯賽,武磊替補出場,比達爾進球,何塞得分,費基爾建功,佩澤拉被紅牌罰下,卡夫雷拉 ...

2022卡達世界盃:英格蘭何時能晉級?

2022卡達世界盃:英格蘭何時能晉級?
2022卡達世界盃:英格蘭何時能晉級? 英格蘭在I組仍然保持不敗,他們還需要做些什麼來確定明年卡達世界盃的位置呢? 英格蘭隊只需要再贏三場比賽就能確保獲得2022年卡達世界盃的參賽資格,從客場挑戰安道 ...

CBA三訊息!富邦籤野球小外援,曾凡博確認參加NBA選秀,張寧無礙

CBA三訊息!富邦籤野球小外援,曾凡博確認參加NBA選秀,張寧無礙
21-22賽季CBA常規賽開賽還有2天的時間,目前季前賽已經進入到最後一天的爭奪,各支球隊都在做最後的準備,一起來聊一聊今日CBA早間3訊息. 富邦籤野球小外援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4日,新軍寧 ...

日本投降後,一鬼子兵在深山裡打了30年遊擊,被發現時形同野獸

日本投降後,一鬼子兵在深山裡打了30年遊擊,被發現時形同野獸
1972年,日本朝日新聞的一條報道引起了日本全國上下的關注.據該新聞報道,在菲律賓盧邦島,當地警察和兩個二戰遺存的日本兵交火,其中一人被警察擊斃,另一人則負傷逃跑.這則報道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很難 ...

國內媒體:CBA常規賽或縮減至38輪,季後賽恢復系列賽
虎撲09月18日訊 據國內媒體我先沉思一會兒透露,CBA新賽季常規賽可能縮減至38輪,季後賽將恢復系列賽賽制. 微博原文:"可靠訊息:CBA新賽季季後賽將恢復系列賽,常規賽極其接近減少至38 ...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89年前,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的艱辛經歷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89年前,中國人參加奧運會的艱辛經歷
89年前的1932年,美國洛杉磯舉辦了第10屆奧運會.開幕儀式中,中國代表團入場,整支隊伍只有6人.其中運動員僅1人,走在最前方執旗. 那名運動員,叫劉長春,遼寧省大連人,是我國的"奧運第一 ...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這6條要求你符合嗎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這6條要求你符合嗎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這6條要求你符合嗎 按照新公務員法的規定,想要參加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以下6項要求必須符合才能報考 第一,必須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想要成為一名公務員,首先,你必須 ...

S25賽季預約下載拿獎勵,9月23賽季更新,新賽季面板上架超多

S25賽季預約下載拿獎勵,9月23賽季更新,新賽季面板上架超多
文│可兒遊戲說 原創 請勿轉載 王者榮耀每三個月一個賽季,但9月23日左右S25賽季也就快到來了.新的賽季會開啟不同的玩法,還有各種各樣新的獎勵,總體來說玩家們的期望值還是比較高的. 那麼近期隨著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