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2392億元。
2022年春節後開市第一週的5個交易日裡,寧德時代有4天在下跌,跌幅超17%,這幾乎相當於二級市場消失了一個格力電器。
坐擁萬億市值,被稱為“寧王”的寧德時代怎麼了?一時間謠言滋生,寧德時代有被美國製裁的可能性?寧德時代會被“剔除”出創業板權重指數?特斯拉將電池訂單轉手比亞迪?
2月13日,寧德時代對此發表宣告,稱這一系列惡意謠言,引發市場誤解、曲解,影響企業聲譽;謠言無事生非、毫無根據,性質惡劣;為維護企業正當權益,2月12日已向公安機關正式報案,要對造謠者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不過,外行人看夠了熱鬧,內行人都明眼看出來了:寧德時代是真著急了。
雖然目前寧德時代仍是全球和國內動力電池市佔第一,但這樣的業績主要依託的是行業環境利好和產能的先發佈局。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業務毛利率降低的問題被屢屢提起,市佔第一、技術含金量卻不及後來者,也讓外界質疑“寧王”的護城河,似乎不是那麼深。
這背後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寧王”時代要結束了嗎?
“寧王”估值回撥
市值下跌的風波背後,是長期以來資本市場對寧德時代估值虛高的隱患。Wind資料統計,去年6月底,基金對寧德時代的持股達到了高峰,總計約2.84億股;去年四季度,券商對寧德時代持股數也由0.05億股降至0.04億股。寧德時代價值的回撥早有預期,只是在股價下跌時顯得愈發嚴重。
以體量最大的“寧王”為首,這種價值回撥在新能源概念股中尤為顯著,包括比亞迪、贛鋒鋰業、億緯鋰能等龍頭股在內皆有跌幅。究其原因,都是估值超預期的鍋。業界專業人士分析指出,去年新能源板塊一路上漲,積累的獲利盤多,今年以來一直在階段性調整。
“在波動中趨於穩定”,應該是未來“寧王”的價值回撥路線,至於這個回撥的程度多大,首創證券釋出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可能仍有20%下跌空間。
與此同時,新能源行業的火熱映襯得資本市場更顯理智。2021年全年新能源車累計產銷量達354.5萬輛和352.1萬輛,累計同比增速159.5%和157.5%,機構預計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2021年全年國內動力電池產銷量分別為219.7GWh和186GWh,同比累計增長163.4%和182.3%,累計裝車量高達154.5GWh,同比累計增長142.8%。
2月14日,寧德時代組織了一場投資者調研,包括高瓴、紅杉、淡馬錫、富達、騰訊等50多個投資機構參加。市場關心的問題很多,比如寧德時代的技術進展、供應鏈佈局、是否受美國製約、切入換電的用意,等等。
寧德時代總結道:“公司成長速度、組織能力與人員的國際化能力是最大的挑戰。”這也意味著,寧德時代稱霸國際動力電池產業的野心仍在,對海外市場的動作還將進一步加快。
自2014年起,寧德時代先後在全球設立子公司,透過海外收購、海外生產基地、全球研發中心等佈局,從而完善其全球化體系。
國信證券研究顯示,寧德時代在海外的擴張主要受益於歐美新能源汽車發展正處於低基數下的爆發期,動力電池需求缺口大;國內經過發展已具備完整的電池產業鏈體系,且公司具有不弱於海外電池廠的技術及供應能力。
良好業績難止謠言
股價下跌和謠言流傳能讓“寧王”急眼,也是因為寧德時代正值新一輪融資的關鍵時期。去年8月12日,寧德時代披露定增方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82億元。此後深交所深夜發函,問詢是否有“產能消化風險”,質疑寧德時代過度融資。於是寧德時代調整了定增預案,今年1月17日的定增公告裡,擬募集資金改為不超過450億元,發行物件為不超過35名特定物件。
隨著1月行業資料出爐,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34.7萬輛,同比上漲132%,新能源板塊包括寧德時代在內接連拉昇,寧德時代略鬆了一口氣。
據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資料,2021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量共計97GWh,同比增長168%;全球市佔率達到33%。寧德時代2021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報告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0億元至1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0.75%至195.5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20億元至14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1.38%至228.28%。
這將是成立以來最好的盈利水平,寧德時代表示,主要由於2021年新能源汽車及儲能市場滲透率提升,帶動電池銷售增長,同時公司市場開拓取得進展,新建產能釋放,產銷量相應提升等。
近景雖好,遠憂仍在。1月27日,LG新能源正式登陸韓國證券交易所。SNE資料顯示,其2021年全球裝機量所佔市場份額僅次於寧德時代,為20.3%,排名第二。而在其上市的兩天前,LG新能源與通用汽車宣佈投資26億美元,在美國建立第三家合資動力電池工廠。
截至目前,LG新能源在中國、美國、韓國、波蘭、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生產基地佈局,正在努力擴大其在北美的業務,按照其規劃,2025年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430GWh。
對比來看,寧德時代到2025年的產能總量規劃預計突破600GWh,但寧德時代主陣地仍在國內,隨著全球化競爭格局開啟,寧德時代與LG新能源的對決主戰場將在海外,後者目前優勢更大,勝負難以斷言。
“寧王”時代正在結束?
開年伊始,寧德時代帶來的話題還不止於此。2月14日,關於寧德時代就不正當競爭起訴蜂巢能源的開庭公告引起廣泛關注,這一案件已經分別於2021年5月、8月、12月開庭審理了3次,本月23日將進行第四次審理。
這起訴訟的起因,在於2018—2019年間,有9位寧德時代的技術人員在離職後加入了蜂巢能源的關聯公司。寧德時代認為9位員工分別擔任過主任工程師、製造工程師和市場專員等要職,違反了與其簽訂的《保密和競業限制協議》,在競業限制期未滿時加入與寧德時代存在競爭關係的公司。
對此蜂巢能源給出回應:“我們已經關注到媒體的報道,公司一直合法、合規經營。我們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準備開庭應訴,相信法律會有公正的判決。”
動力電池產業已經內卷至此了嗎?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兩家公司的技術關聯和愛恨情仇,而是體格尚小的蜂巢能源有著龐大的發展目標,寧德時代或許將它視為了心腹大患。
據發展規劃,寧德時代在2025年的產能目標將達到600GWh,而蜂巢能源2021年全球市場份額僅1%,在建產能297GWh,2025年的產能目標也是600GWh。從2021年2月開始,蜂巢能源已經連續完成了5輪融資,估值達到了460億元。
隨著新能源車市場持續向好發展,車企更積極掌握動力電池供應主動權。以比亞迪為例,不僅實現電池自產自銷,還將市場反饋良好的刀片電池對全行業供應,如今正著手準備旗下弗迪電池上市,獲得更多融資機會,成為多家車企的電池供應商。背靠長城汽車的蜂巢能源,或許可以參照這一發展軌跡。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都在加速擴產,特斯拉、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大眾、賓士、廣汽等車企均開始佈局研發電池專案,動力電池產業格局的變化成必然。
而未來決定競爭優劣的關鍵,不一定是供應能力,更加註重技術含金量,即產品的不可替代性。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業務毛利率降低的問題被屢屢提起,銷量開啟,毛利反而下降,裝機量第一的寧德時代是龍頭企業,但對車企來說,電池供應並不是非他不可。
短期來看,避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車企趨向引入多家電池供應商;長期來說,車企與電池企業合作定向開發,或者自研自產電池,是更優選擇。
市值蒸發、謠言動盪,不是“寧王”不行了,而是行業環境正在變化,市場趨向理智觀望。不論是車企自研自建電池產線,還是友商們產能擴張、技術更迭的步伐,寧德時代都不能阻擋。下跌的股價或可回漲,但是下降的地位難以重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產業繁榮、良性競爭的前提就是霸主退隱,“寧王”時代將要結束了嗎?
南方日報記者 魏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