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孤,萬法歸易。
它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大概是中華民族像一個嬰兒般開始有記憶的時候。它就像一顆種子,也悄悄地萌芽了。
《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不管是傳說也好,還是正史的記載也好,它誕生於一個叫“伏羲”的人之手,伴隨著八卦的創造,還有著後來的天干和地支等影響中華文化至今的概念也一併誕生。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來源,
就像每一個人一樣,
不會平白無故的誕生,更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
更何況,
中華文化自從誕生伊始至今,它就從未消失過,至今依然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傲然屹立在東方世界。
如果非要給中華民族找一個“根”,它就是“易”。
這裡的“易”包含易經,但不只是易經,它還包含著對“易”這一概念的理解,並延伸創造出來的其他領域。大家覺得中醫的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慢慢建立起來的,但黃帝和岐伯的啟蒙者是誰呢?每個人的成長和學習都存在“路徑依賴”,也就是對前人的理論思想進行學習和消化,然後根據新的變化和自己的思索“發掘”,創造出新的思想來,然後藉助邏輯的思辨,形成自洽的理論。
易經反映著“易”這個概念,但並意味著易經是“易”這個概念的結束。
圍繞“易”這個概念,黃帝可以思考提出“陰陽五行”的中醫啟蒙理論,道家的初創者可以提出“道”這樣一個概念,儒學最早的創始者周氏可以提出“天”這樣一個概念,鬼谷子可以提出“陰陽縱橫”的理論與術的操作來,他們這群偉大的思想家,應該都或多或少受到“易”這一概念的影響,然後結合自己的窮盡思索,然後紛紛提出自己的理論來,因為,沒有誰不存在路徑依賴,他們都需要學習前人的東西,然後進行鑑別創新,那他們會像誰學習呢?
一般人的說法肯定不會引起他們興趣,一般的道理也肯定不會入他們的法眼,畢竟他們是那個時代最聰慧最傑出的一代人,周文王及其後人留下的“易經”,他們應該是不會錯過的,也應該是都學習過的。
道家的思想自不必說,那股子樸素而絕妙的辯證法思想,和“易經”一脈相承;
儒家的思想經由孔子的系統總結和提升,留下了傳世至今的《十翼》和《論語》相得益彰,雖不見得就是孔子本人的作品,但絕對反映著他的想法;
墨家的“兼愛”、“非公”等體現著大同思想的想法和理論,和易經乾卦和坤卦卦辭爻辭的思想有非常接近的地方,當然最明顯的是“大同”卦,求同存異嘛,還有厚德載物的思想;
名家的辯論之妙,根源與辯證的邏輯,陰陽家的“陰陽”理論,屬“易經”基本的概念,
當然還有法家等其他家的思想,就不一 一列舉了。
從眾多家理論思想中,你都可以找到“易經”留下的思想痕跡,或者說“遺傳基因”要更加準確一點。
這裡,我們就可以嘗試著給“易經”一個合適而客觀的定位,
它是第一粒“文化”的種子,
它紮根在華夏大地上,由中華民族的先祖們之手,用心的澆灌,
然後慢慢成長,
最終成長為一片枝繁葉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之林。
就像天下的植物都遵循一般而普遍的“植物原理”一樣,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潛移默化地遵守一種叫做“易”的原理,除了江湖術士為了牟利會故弄玄虛之外,凡是正統的有自己的體系的理論,都無一不在追求著“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做加法是簡單的,做“減法”才是最難的,但往往倒逼出智慧,而且這種追求簡單,不是想當然耳的追求簡單,而是經過“匠心獨運”之後,拿出的經典之作。
文言文的出現,就體現著這種思維。
簡“易”,不等於簡單;
它是包了“複雜”,把複雜按照人們更加容易接受吸收的且更人性化的方向去做“減法”的藝術,
單刀直入,直逼本質,
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就是這麼來的,
照搬照抄不算本事,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非就要等於“生活”,一番妙手處理之後,它其實可以高於生活,引起人們更高階的感官享受,帶來更加美妙的感覺。
當然了,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永恆不變的“道”,也就是“易”,倘若人這種動物,也像蜈蚣或者蝴蝶一樣沒有經過大自然進行“易”的倒逼,和先祖的智慧選擇,那麼人類文明,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而絕非是現在這個樣子。“易”通天地,亦通人心。因為過於複雜的事物讓人心累,身體也累,久了就會生病,甚至死亡。唯有包含和消化了“複雜”之後的簡易,是最適合人生存需要的,兩隻手,不多不少,剛剛好,兩隻腳,不多不少剛剛好。人類保持這種基本的結構已經上億年了,為什麼不像蜈蚣一樣,多進化出兩條腿呢?為什麼不像蝴蝶一樣,把手進化成翅膀呢?
因為人把屬於人的“複雜”,統一到了人的“大腦”這個器官中去了,而其他動物把自己的“複雜”統一展現到了自己的腿上,或者翅膀上,以及其他方面去了,它們先祖認為這好像更加符合它們的生存需求。這正好對比體現出屬於人的一種“智慧”,我沒必要比老虎能跑,沒必要比蝴蝶漂亮,沒必要比魚會游泳,我把我最重要的“資源”集中到我最優勢的地方,就是“思考”。是一種統一和消化了“複雜”之後的簡易。
這是人之美。
屬於人的進化法則。
違反這一基本進化法則的想法和行為,都會嚐到“惡果”,因為它對於人而言,本質上是一種“退化”,退化而變種為其他動物的一種不智之舉,你可以利用它的優勢,但完全沒必要直接變成它。這才是人。
現在,我們可以清晰辨別清楚,什麼是“易”?
那就是一種統一和消化了“複雜”之後更適合人的簡易。
因為過於複雜的事物影響生命健康,而過於簡單的事物不利於生命進步,一種統一和消化了“複雜”之後的簡易,就剛剛好,既可以滿足人生命的需要,又可以有進步的空間,還不會給生命增加平白無故的負累,耗精費神。這就是“易”之美。
易經的原理,也就是這個。
學習易經,但不能唯。
一唯就錯,
因為你唯了之後,就是你把自己變成“它”,而不是把它的“複雜”統一消化到你的簡易裡去,更適合你,更幫助到你的生命。
這個就是“易”,幫助生命,但不是妨礙生命。
這個,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