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當指標指向16點57分時,許世友將軍的呼吸停止了,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將軍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剛好80歲。
就在許世友將軍逝世前不久,他回到過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想完成自己最後的願望,去看看曾經和他並肩作戰的老戰友,為他們獻上花圈。
然而,許世友將軍的願望落空了,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裡沒有找到九縱烈士的墓地,至於這些烈士的墓地究竟在哪,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答覆。
許世友將軍和華野九縱的關係,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述說清楚的。
部隊抵達延安後,黨中央決定在廣大地區實施“放手發動群眾,壯大抗日根據地”的戰略。
然而,此時的山東還在遭受日軍的蹂躪,是眼下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在黨中央的領導人糾結派誰去山東攻打日軍時,毛主席拍案決定讓許世友去。
這一決定引起了延安一些高層領導的異議,他們認為許世友手上重掌兵權,並且獨據一方,不應該再將這次任務交到他手中。毛主席自然明白大家的憂慮,他氣定神閒地說道:“我看還是讓許世友去吧,給他一片方天,讓他開道場。”
就這樣,許世友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膠東軍區司令員,他擔負起開闢並擴大山東抗日根據地的重任。當時,膠東地區的局勢動盪,內憂外患,被委以重任的許世友會如何面對呢?
許世友所帶領的抗日武裝部隊不僅要抵禦日本帝國主義在膠東半島挑起的侵華戰爭,還要防備國民黨頑固派和反動地方武裝與日本侵略者的勾結。
在許世友部隊來到膠東之前,我方在與日軍鬥爭的過程中屢屢受挫,這使得日本侵略者和地方勾結勢力越發猖狂,他們甚至在膠東地區燒殺搶掠,佔山為王,以“司令”自稱。
在很長一段時間,膠東地區都處於動盪混亂之中,在這些“司令”的“統治”下,百姓民不聊生,他們希望有一個真正的司令能解放這裡,結束這種混亂的局面。
果不其然,共產黨派來了這個許世友司令,最後膠東這些冒牌司令都被許世友拿下了。當時,膠東地區的很多老人經常歌頌道:“膠東出過二十多個‘司令’,統統被共產黨的紅司令給收拾掉了!”
許世友的司令頭銜不是一來膠東就有的,他原為膠東反投降指揮部指揮,在反投降戰役中,他打響了第一槍,後來便被任命為膠東軍區司令員,手下管著五旅、五支隊、抗大膠東分校、清河獨立團和一些地方抗日武裝。
1941年3月15日,許世友以司令員的身份現身於膠東區黨委大會,在會議上,他站上發言臺,一手握著另一隻手,放在背後,在眾多戰士和百姓面前慷慨陳詞:
我來膠東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來,我來不太平。蔣介石製造了血腥的皖南事變,膠東投降派配合日軍天天來打我們。我們不打就沒有出路,不打就不能抗戰到底。我們一定要當硬骨頭,堅決打出去,打垮投降派的進攻,打出膠東的新局面。
聽完許世友的這番話,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場的所有人熱血沸騰,抵禦日軍,早日實現太平的希望重新被點燃,還有百姓激動地喊道:“許世友司令來了,膠東有救了!”
許世友果真不負眾望,他帶領著無畏犧牲的膠東戰士們與日軍浴血奮戰,一步一步擊潰日軍,化被動為主動,最終反敗為勝。
短短四年時間,許世友就打得日軍無條件投降,這一訊息傳到中央領導人那裡,他們大為震驚,沒想到許世友這麼快就向毛主席交上來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每當我們提起許世友將軍,都不得不讚嘆他有勇有謀,更不得不說起他這段輝煌的經歷。
隨後,為了適應新形勢,黨中央和毛主席下達指示,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山東、華中野戰兵團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許世友手下的膠東軍區的五師、六師、三旅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許世友被任命為華野九縱的司令員。
許世友將軍在60年戎馬生涯中,可謂戰功赫赫,但他任華野九縱司令時參加的幾次戰役,使他歷歷在目,終生難忘,特別是許世友將軍帶領九縱在濟南的那場戰役。
濟南戰役原定的總指揮並不是許世友,後來,毛主席親自點名由他來擔任總指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許世友將軍常年南征北戰,身上落下不少疾病,為了不影響後面的指揮工作,他選擇去蓬萊治療腿傷。就在這時,濟南戰役被提上日程,指揮部把華東野戰軍關於此次戰役的方案上報給毛主席,毛主席發現方案上沒有司令員許世友的簽名,於是就詢問為什麼許世友沒有參加此次戰役,在瞭解完情況後,毛主席便給華東局發去一封電報,內容是:
此次攻打濟南是一次重大戰役,請考慮在許世友同志身體許可的情況下,請他回來擔任攻城總指揮!
在蓬萊治療腿傷的許世友接到毛主席點名讓他擔任攻城總指揮後,他激動不已,完全忘記自己腿傷還沒有痊癒這件事,急忙收拾好東西,坐車趕回山東兵團的司令部。
毛主席之所以點名要許世友擔任總指揮,是因為他早對攻打濟南作出了戰略部署,只有作戰經驗豐富,且有勇有謀的許世友將軍才能帶領戰士們攻下濟南。毛主席發來電報,對攻城作出以下部署:
第一階段,集中優勢兵力攻擊西面飛機場,東面不要使用主力,此點甚為重要,並應迅速部署;第二階段,則依戰況發展,將主力使用於最利發展之方向,如果東面利於發展,則應使用於東面。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負擔。
許世友是毛主席非常看好的得力干將,在戰役開始前還特意發來電報,許世友深知自己肩上挑著重任,是毛主席對他的信任,同時也是千千萬萬濟南百姓對他的期待,許世友在心裡默默對自己說:“此次戰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許世友深知,要想在濟南戰役中速戰速決,戰術尤為關鍵。根據國民黨反動派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慣用戰術,許世友最終選擇採用牛刀子戰術,先一把擊中敵人的要害,再集中兵力和火力,殺出一條血路,然後轉進去打,像一把鋒利的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
許世友將攻城的兵團分為東、西兩線集團,西線集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指揮,集中了大部分兵力,擔任主攻任務,東線集團由9縱司令員聶鳳智指揮,擔任助攻。
“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時的局勢有變化,聶鳳智便擅自下令,將“助攻”改為“主攻”,作為司令員的聶鳳智當然清楚自己這樣做嚴重違反了戰場紀律,也知道自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聶鳳智將自己“擅改”命令一事向上級報告。許世友得知這件事後,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大讚聶鳳智有勇有謀,他說:“就這樣打,東面一把刀子,西面一把刀子,兩把刀子往裡戳,戳爛它的五臟六腑!”
就這樣,由宋時輪指揮的西線集團和由聶鳳智指揮的東線集團默契配合,就像兩把尖利的刀子一樣,都朝城內進攻。經過三天三夜的戰鬥,我軍終於擊垮敵人的外城,此時敵軍防守的核心內城猶如唇亡齒寒,反敗為勝的機率幾乎為零。
雖說我軍在戰役前期取得重大進展,但此時面臨的才是最嚴峻的挑戰——進攻內城。外城被攻下後,敵軍集中全部兵力保內城,我軍必須集中火力和兵力一舉拿下內城。許世友緊急召開會議,最終決定東、西線集團充當主力,迅速逼近內城城牆,先消耗敵人的精力。
聶鳳智深知,在這個節骨眼上,必須拿出九縱的真正實力,去和敵人硬碰硬,於是打算派出七十三團上。許世友得知後聶鳳智這一戰略後,高興地說:“七十三團是九縱的刀尖子,我相信你們九縱,相信七十三團!”
然而,在進攻內城的過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敵軍集中全部力量頑強抵抗,我軍戰士全力拼搏,結果傷亡慘重,始終沒有突破敵人的防守。
此時,雙方的戰爭已經進入瓶頸期,部隊的戰士們在浴血奮戰幾天幾夜後早已身心疲憊,有同志提出再攻打下去只會造成更大的傷亡,他們主張先暫停攻打內城,撤到後方休整,然後再繼續進攻。但有些同志持反對意見,他們建議趁熱打鐵,不要給敵人喘息的機會,爭取一舉拿下內城。
是選擇趁熱打鐵,還是撤回休整呢,這是擺在許世友面前的兩難抉擇,最終,許世友選擇了前者,他認為在這個節骨眼上,我軍的攻城決心不能動搖,必須以決勝的信心去進攻敵人。
對於許世友的這一決定,譚震林表示非常支援,他深夜下令讓前線再一次進攻,東、西兩線集團兩面夾擊,一定要拿下內城。前線在收到許世友的命令後,重新整頓準備再次進攻,但目前需要做的是軍隊的動員工作。
指揮員迅速下到一線,全力做好動員工作,此外,指揮員吸取前幾次受挫的教訓,總結了關於作戰的經驗教訓,等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便再一次進攻內城。
24日凌晨2時25分,由聶鳳智指揮的東線集團九縱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取得重大進展,他們突破了敵軍的防守,一舉將紅旗插在了濟南內城的城頭上,這彷彿讓戰士們看到了此次戰役勝利的曙光,大家鼓起士氣,勢必要在拿下內城。
在天亮之前,由宋時輪指揮的西線集團十三縱三十七師一百零九團也從另一邊攻進了內城,此時,敵軍正遭受兩面夾擊,進退兩難,等待他們的只有無條件投降。
9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全面佔領了濟南,濟南城內飄起了一面面紅色的旗幟,這是許許多多英勇無畏的戰士們用熱血換來的。我軍在八天之內殲滅了敵方十一萬餘,還有一些國民黨將領為了保全性命,企圖化裝潛逃,最終被我軍捉拿。
此次戰爭發生於1948年9月16日,結束於9月24日,我軍只用了八天八夜就攻下了濟南城,這堪稱中國戰爭史上的典範。
濟南戰役的勝利,除了得益於毛主席和許世友的完美戰略部署外,還與華東野戰軍的戰士們英勇戰鬥離不開,倘若沒有他們,再完美的戰略也無異於紙上談兵。
由聶鳳智指揮的東線集團七十三團和由宋時輪指揮的一百零九團在這次作戰中表現突出,中央軍委特意頒發嘉獎令,分別授予這兩個團以“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
非常遺憾的是,在濟南戰役後,許世友將軍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參加後面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但他為我軍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軍隊領導人,以及像華野九縱等優秀的隊伍,他們將延續許世友將軍的精神,為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不懈奮鬥。
1949年2月,華野九縱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該軍的軍長由聶鳳智擔任,政委則由劉浩天擔任,這個軍隊隸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
雖然,這支部隊已經不叫華野九縱了,也不由許世友將軍領導了,但他們還是許世友將軍口中所說的“刀尖子”,還是戰場上最英勇的一支隊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在戰場上立下了許多戰功,這讓許世友這位老領導感到自豪和欣慰。
許世友雖然沒能親自上戰場,但他時刻都在關注革命戰爭的形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就像他一手帶大的孩子,他怎麼會不關注呢?
1955年,許世友來到第二十七軍視察工作,這是他離開華野九縱後第一次看到這些曾經跟他並肩作戰的戰士們,許世友內心自然非常高興。
這一天,許世友在在軍長孫瑞夫等人的陪同下前往部隊視察工作,剛走到大門口,就聽到陣陣鼓聲,許世友一看,原來是部隊知道他要來視察工作,安排軍樂隊在演奏迎賓曲。
許世友眉頭緊皺,對一旁的孫瑞夫說:“搞這些東西做什麼,形式主義!”孫瑞夫連忙解釋:“按照條令規定,上將軍銜以上的領導到部隊檢查指導工作,要奏樂迎接。”
許世友緩緩地說道:“我是九縱的老領導,大家都認識,以後不用搞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其他方面,許世友將軍最討厭這種形式主義,求真務實才能有所成就,這也是許世友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法寶。
許世友讓孫瑞夫撤去軍樂隊等歡迎儀式後,才邁進八十師的營院。同時,許世友這不起眼的舉動卻給二十七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體力行求真務實的作風,給戰士們上了一課,此後,這種作風一直留在了二十七軍,並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1985年,中顧委華東組第四次集會定於8月1日在山東青島舉行,隨後,便將這個通知下發給相關工作人員,讓他們擬好參會人員的名單,以及安排隨從保障等工作。在擬定名單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難以決定的問題,要不要讓許世友將軍參加此次會議呢?
這一年,許世友將軍已接近80歲高齡,疾病纏身,反應和精力也不如從前。工作人員找到許世友將軍的保健員高復運,詢問他以許世友將軍現在的身體狀況能否參加這次會議,他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許世友將軍在體檢中查出患有重症,正處於準備接受手術階段。
不過以許世友將軍的性格,他做出的決定,沒有人能說服他,只好請許世友的老戰友聶鳳智來試試,許世友知道大家是為了他的身體著想,但他更知道,如果這次不去山東,就再也去不了,便說道:“如果是其他地方就不去了,但山東嘛,我一定要去,我想回去看看這些戰友們......”
最終,許世友還是出席了這次會議,其實,他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也是他這三十多年的心願:去看看為濟南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們,為他們敬上花圈,以表懷念之情!
在許世友準備動身前往山東前,他給濟南軍區政委遲浩田打了個電話,說他近日會路過濟南,想為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尤其是九縱烈士敬獻花圈,請遲浩田準備好相關事宜。
遲浩田當然知道許世友將軍曾是華野九縱的領導,他跟華野九縱感情深厚。於是,遲浩田立即派人前去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墓尋找,只是結果不如人意,幾乎各個縱隊的烈士都安葬在這裡,唯獨沒有九縱的烈士陵墓。
在許世友抵達濟南時,點名要見遲浩田,但此時遲浩田還沒有找到九縱烈士墓的下落,他只能將自己瞭解到的情況向許世友將軍彙報,許世友將軍得知後,回絕了遲浩田下車吃飯的邀請,對遲浩田說道:“既然九縱烈士尚未找到,那我就不在濟南下車了,你替我向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的紀念碑獻上花圈。”
臨走前,許世友還對遲浩田說了一段話:
“當年,毛主席點名讓我打濟南,原定要打幾個月,結果我們8天8夜便打下來了,勝利來之不易,這是用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解放濟南九縱犧牲了1000多人,怎麼就找不到墓地呢?埋到哪裡去了?”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許世友將軍因找不到九縱烈士墓的失落之感,以及對他們的懷念之情。許世友離開濟南時,反覆叮囑遲浩田,讓他派人繼續尋找,要是找到了立即告知他。
遲浩田牢牢記著許世友將軍的叮囑,於公於私他都應該全力以赴地去找九縱烈士的墓,他還打電話詢問二十七軍政委徐永清。徐永清得知後這件事後,便組織了尋墓小組前往濟南尋找,尋墓小組不日便到達濟南,並得到了濟南軍區和省委的支援。
尋墓小組在搜尋前,查閱了當年濟南戰爭的相關資料,得知當年九縱的戰士們是從濟南東面進攻內城的,濟南的東邊屬於歷城縣,由此推測,九縱烈士們的可能埋葬在歷城縣。
在有了線索後,尋墓小組立即到濟南城東邊的陵園尋找,陵園雖然找到了,但由於當初用木牌充當的墓碑,時間一久,木牌早已化成土灰,很難辨認是誰的墓地。
歷城縣得知尋墓小組在尋找九縱烈士的墓地後,也伸出援助之手,齊心協力尋找。歷城縣民政局局長髮動周邊的群眾,走訪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希望能從他們口中得到一些線索。
就在尋墓小組覺得希望渺茫時,有村民前來反映,說某鎮附近的荒山中,有70多個烈士墓,其中就包括這46名九縱烈士的墓地。尋墓小組得知後,立即趕往這片荒山,經近一步確認,這確實是九縱烈士們的墓地。
九縱烈士是在解放濟南城的戰役中犧牲的,為了給他們的家人一個交代,為了讓更多濟南人民乃至中國人民記住他們,在經過多方的協商後,決定將這46名九縱烈士的墓地全部遷至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並且還修建了一個烈士紀念碑,將這些烈士的名字鐫刻在上面,以撫慰他們的英魂,以供後人瞻仰。
不過,這件事終究還是留下些許遺憾,當初提出要尋找到九縱烈士們的墓地的許世友將軍,還沒等到遷墓工作完成,就已經與世長辭了,他再也不能親手為九縱的烈士們敬奉花圈了。
許世友將軍的女兒許華山深知這是父親沒來得及完成的願望,是父親留在這世上的遺憾。1985年10月22日,九縱烈士們的遷墓工作全部完成後,許華山替父親許世友為戰士們獻上花圈。
我們何其有幸,生於和平年代,我們何其有幸,生於偉大的中國。我們未曾經歷過戰爭,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是無數烈士們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正因為有他們的犧牲,如今的我們才能過上如此幸福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