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京冬奧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國運動員歡聚一堂,為全世界熱愛冰雪運動的觀眾,呈現著一場最頂級的視聽盛宴。
而世界上首座雙奧之城北京,也在用她的開放、包容和熱情迎接著全球人民。
縱觀歷史,此屆冬奧會的龐大規模和豪華程度都堪稱首屈一指。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人類規模最大的綜合運動會,也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在奧運會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用競技運動,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
其目的是鼓勵人們不斷進行體育運動,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以及和平的嚮往。
遺憾的是,在奧運會這種人類體育盛會上,卻有著極其黑暗的一幕。
1972年的慕尼黑夏奧會上,11名無辜的以色列運動員,便因為德國政府的巨大失誤,慘死在恐怖分子的屠刀之下。
一、和平與歡樂
19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在德國(當時德國屬於分裂狀態,文中的德國指的是西德)首都慕尼黑舉辦,這是截至當時規模最大的一屆夏奧會,在數字上創造了許多新的記錄。
媒體對於這屆參與人數和耗資規模皆是最多的體育盛會,完全不吝讚美之詞。
當時人們常常會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各種公眾人物和記者,對慕尼黑夏奧會的華麗點評,其中出現最多的話就是:“和平歡樂的盛會”,日耳曼人便是天生的東道主,用熱情和友善擁抱著每一位世界人民。
然而,在這屆體育盛會之前,德國展示出的國家印象卻充滿了負面情緒:納粹、法西斯、民粹主義、大屠殺、集中營,這些詞語和德國人緊密結合。
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和戰敗者,德國人急需一個洗刷歷史恥辱的契機。
1972年的慕尼黑夏奧會,就是德國復興的一個天賜良機。
在經歷了戰敗、賠償、分裂等一系列苦難後,二戰後的西德從廢墟上艱難爬起,並在西方陣營的幫助下重新崛起:在自身的經濟飛速發展和意識形態得到了歐美國家的認可後,德國最終得到了奧委會的垂青,獲得了重新展示自我的機會。
由於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僅僅過去了20多年,以至於某些國家運動員和官員的隊伍中,還有許多戰爭的親歷者和受害者。
他們對納粹德國的仇恨難以磨滅,借用當時以色列媒體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傷痕。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西德正視了自身的歷史錯誤,展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誠意,希望將體育和政治剝離,舉辦一屆純粹的夏奧會,重新樹立國家形象。
為此,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拿出了極大的誠意和積極的態度,無論是在媒體造勢上,還是在細節服務上都力爭精益求精。
德國的實際行動,倒也對得起媒體所稱讚的“和平歡樂的盛會”了。
遺憾的是,雖然西德國內不遺餘力地為夏奧會去運作和維護,但是一支來自境外的恐怖組織“黑色九月”卻在背地裡計劃,在慕尼黑製造一起驚天大案。
這支來自以色列世仇國家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希望用極端手段引起世界的注意,並藉此提出自己的政治訴求。
他們之後的行動,也為慕尼黑夏奧會的舉辦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恐怖的夜
慕尼黑夏奧會的第一週順利地度過了,在這一週裡,各國運動員充分發揮最大實力,在賽場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許多世界紀錄都被改寫,觀眾也和運動員們一起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
可惜這一切美好的氛圍,卻在9月4日的夜裡戛然而止。
9月4日傍晚,以色列運動員沒有參賽任務,在奧運村裡進行簡單的休息,吃過晚飯後,以色列運動員們去看了一會兒電影,隨後就回房間早早地進入了夢鄉。
此時的奧運村中,許多其他國家結束比賽任務的運動員,正在舉行狂歡派對,尖叫聲和酒精的味道充斥著整個園區,以至於沒人注意到8個模糊的身影正在靠近奧運村。
當然了,即使有人注意到這群人,似乎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都穿著田徑運動服,拿著沉重的運動提包,活脫脫一副剛結束訓練的運動員形象。
憑藉著運動員身份的偽裝,這群人悄然走向了奧運村25A門旁邊的一段柵欄。
很快,8人翻越了外圍的柵欄,來到了以色列運動員居住的31號公寓樓下,並且順利地進入了樓內,用備用鑰匙打開了以色列運動員的房門。
突然的造訪驚醒了一位以色列運動員,在發現來人的惡意後,他立即和恐怖分子展開了搏鬥並且向同胞示警,雙方的衝突即刻爆發。
儘管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十分強悍,可是恐怖分子卻具備武裝優勢,在2名運動員被當場射殺後,剩下的9人也淪為了他們的人質。
搏鬥的過程中,槍聲和呼救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凌晨4點55分,一名警察曾經前來檢視情況,然而著急下班換崗的他,沒有進入公寓調查,最終選擇不了了之。
5分鐘後,慕尼黑警察局長曼弗雷德-施賴伯,接到了正式的報警電話,於是他慌忙組織人力處理危情。
5點10分時,大批武裝警察趕到現場,包圍了31號公寓。
德國方面的負責人在短暫地進入31號公寓後,意識到強攻很可能傷害人質,於是他們委曲求全,暫時答應了劫匪的請求——用飛機將恐怖分子和人質送到開羅機場,並且制定了在去往機場路上強行解救人質的計劃。
在轉移的過程中,急於求成的現場指揮官,在恐怖分子剛走下直升飛機的時候,就突然下令開火。
兩名狙擊手倉促射出兩發子彈,走在前面押解直升機駕駛員的兩名歹徒應聲倒地,然而這也給了其他恐怖分子反應的時機,開羅機場霎時間亂作一團。
隨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槍戰。
這場槍戰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槍戰結束後,德國警方清理現場時發現,恐怖分子被悉數擊斃,1名警察犧牲,數名警察負傷,而被劫持的9名以色列人質全部死亡,其中有幾人甚至是被警察誤殺。
三、西德之恥
營救行動失敗後,世界輿論為之譁然,紛紛指責德國警察無能,抨擊德國政府“視人質生命如兒戲!”
這次恐怖事件,讓德國政府遭受了嚴厲的批評,也使各國政府對逐漸變得猖獗的國際恐怖活動產生了危機感。
恐怖襲擊過後,慕尼黑賽事安保的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正如媒體所說:
無論德國警方之後採取了何種補救措施,他們都對這種局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在奧運會舉辦伊始,德國政府就缺乏對安保必要性的清醒認識。
許多警察原本作為奧運村安保工作人員,卻被臨時徵調至行政和服務崗位,身兼多職,以此來確保奧運會的各個環節可以順利運轉,安保措施則變得相對薄弱。
其次,據事後調查,奧運村附近的安保警察曾經兩次和恐怖分子打過交道。
一次是在他們翻越柵欄時,警察誤認為他們是晚歸的運動員,並未制止其行為,任由其順利從外部進入奧運村。
另外一次是在恐怖分子在31號公寓樓外蹲守時,恰好被巡邏警察撞見,這名警官只是對他們進行了象徵性的口頭詢問,在未得到任何有效資訊後,便放任他們離去。
這兩次擦肩而過,為恐怖分子留下了充足的作案機會。
最後,則是在解決人質的選擇上,德國警方為了迅速平息危機,在不恰當的節點選擇了強攻,絲毫沒有考慮以色列運動員的安全問題便貿然開火,導致了付出高昂的代價,卻沒有達到戰略目的,堪稱完全失敗。
事後,憤怒的以色列人表達了對德國方面的高度不滿。
在他們看來,德國政府希望奧運會能夠順利舉辦下去的願望,遠遠超過了其對以色列人的關心,一些不好的二戰往事也在以色列民眾中被重新提起。
一時間以色列國內民怨鼎沸,對德國的批評一浪高過一浪。最後以色列民眾甚至給德國警察扣上了“種族主義”的帽子,聲稱警方的強攻就是為了讓猶太人被撕票。
而首次遭遇此類意外的奧委會也是焦頭爛額,出於人道主義關懷,他們不得不在9月6日暫停所有比賽專案,在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辦大規模的哀悼活動。
11個座位被空出來,代表犧牲的運動員亡魂,在場的不少以色列運動員甚至他國運動員都失聲痛哭,世界人民也為之潸然。
一天之後,剩下的比賽才得以繼續進行。
德國政府的失誤和恐怖組織的殘忍,多種因素聯合釀造了慕尼黑慘案。
隨著時間流逝,親歷這次事件的當事人會老去,可這起人類體育盛會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會永遠警戒我們,愛好體育和和平的人們,不應該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對比彼時的慕尼黑和當下的北京,不難認識到,比起戰後百廢待興的複雜政治局面,此刻的我們,更應該珍惜強大祖國為我們提供的幸福和安全的生活環境,充分享受體育帶給我們的激情和美好。
注:
本文中關於慕尼黑慘案的相關內容,參考自德國之聲《 One Day in September 》,刊登於199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