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賈巖峰報道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新一輪的降薪序幕又拉開了,自廣州隊公佈了新賽季的薪酬體系後,武漢卓爾俱樂部也亮明瞭態度:“鼓勵球員主動調降個人薪酬標準;倡導積極、健康、向上的足球觀和事業觀,將大力培養和啟用志同道合的新生代球員。”
從兩隊的公告我們明確看出,兩隊都想要降薪,只不過一個挑明幅度一個還在醞釀幅度:廣州隊給予一線隊替補的最高工資標準稅前14萬4000元,勉強覆蓋了2021年第四季度廣州市的平均工資標準12萬7572元,預備隊的替補和入選的球員,最高薪資標準分別為稅前9萬6以及稅前6萬。這已經明顯低於廣州市平均工資的水平。武漢俱樂部方面則鼓勵球員主動降薪,而具體幅度沒有明確公開。
事實上,想要用同樣方式降薪的絕對不只是這兩家,且降薪的幅度也有朝著廣州隊的“跳水式降薪”看齊的趨勢。當然,絕大多數俱樂部都打著足協的名義,要求球員簽下更低薪合同。這一切真的是中國足協要求的嗎?讓我們細探真偽。
2020年12月13日,為了推行財務改革和監管制度,同時也落實新一輪降薪政策,中國足協正式釋出檔案《關於釋出2021-2023賽季中超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的通知》,而通知中明確規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各俱樂部應按照上述規定的要求,使用中國足協或中國足協授權機構公佈的標準制式合同模板與本俱樂部球員(包括新引進的球員)簽訂新的合同,如原合同薪酬高於新合同約定薪酬,雙方應友好協商簽署補充協議,約定薪酬差額部分的支付方式,俱樂部根據補充協議,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發放的薪酬差額部分,不納入球員薪酬和俱樂部總支出限額的核算範疇。”
在足協的通知原文表述中,沒有提及對原合同的廢止,同時也沒有強迫擁有原合同的球員降薪。但在執行過程中,各俱樂部標準不一。有俱樂部忠實執行了換更版本,沒有更改合同的薪資待遇,只是將合規的稅前500萬部分放進了合同正本,超出部分寫進了補充協議;有的俱樂部則打著足協的名義強行給高薪球員降薪壓縮到稅前500萬標準,沒有補充協議;還有的俱樂部,原合同也符合稅前500萬標準的,也被強行降薪甚至直接強行解約,有的球員為了生計答應了降薪,有的則一紙訴狀遞到中國足協仲裁委員會。上賽季中國足協仲裁委接到的很多案件都與強行降薪或解約有關,有的是一傢俱樂部多名球員集體上告。
中國足協沒有要求俱樂部毀約,但最終執行下來,就變成了打著中國足協的名義強行毀約。
廣州隊的限薪新規釋出後,外界笑稱:廣州恆大曾經是中國聯賽薪資標準最高的球隊,上限他們定,如今,下限也是由他們來定。但是廣州隊給出的薪資標準已經低於了廣州人均工資水平,對此中國足協至今沒有任何表態,要知道,在金元足球大行其道的年代,中國足協也是放任了恆大和一些追隨俱樂部給球員開出的高薪,中國足球過熱給聯賽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現在也是應該防止過冷。
中國足協確實有新的限薪令在最後確定中,其中包括本土球員頂薪稅前300萬人民幣,外援頂薪稅前200萬歐元,中超俱樂部投資上限3億人民幣等規定,但相關制度針對的是新籤合同,並不存在重籤現有合同的規定。
那麼各俱樂部為何降薪如此有底氣?
第一,去年已經有不少球隊因此獲利,足協打開了一個重籤合同的視窗,雖然沒有要求廢除原合同,但同樣也沒有對廢除原合同的行為給與明確指示;
第二,整個球市低迷,多傢俱樂部想要退出,球員有價無市球隊難找,昔日的賣方市場變成了如今的買方市場,定價權在俱樂部手裡;
第三,即便去年有不少球員到仲裁委申訴,並且獲得了仲裁委的裁決書支援,不同意俱樂部強行毀約、支援合同繼續履行。但由於仲裁委不具備強制執行權,去年一些俱樂部違約的後果無非就是不準引援,而這點對於本就想要省錢的俱樂部來說,沒有絲毫約束力和懲罰性。
因此,今年有更多傢俱樂部競相效仿,就資方而言,強行降薪是集體行為,而且有中國足協要求降薪的檔案背書,有些俱樂部巴不得再來一次像去年那樣的重籤合同(將超出部分放入補充協議),那一切將變得更加順其自然。
中國足球踢不好是水平問題,但中國足球圈這種對待勞動合同的方式,恰恰證明了不講規則甚至不講法制,顯然不是水平問題能夠解釋的了。
去年沒有明確入不敷出證據、僅僅以主觀陳述經營困難為違約理由的案件,已經被中國足協仲裁委數次駁回,仲裁委強調,疫情不是脅迫和綁架任何一名球員強行同意降薪的理由,中國足協倡導的是積極主動想辦法,公開公正去溝通,降薪的方式不能一言堂,俱樂部說怎樣就怎樣。
而降薪的方式也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案,總要給球員一個退路和選擇的空間,比如說降薪幅度可以分年度降低,或者給予球員的待遇也可以拉長支付週期,以上種種這些都算是真正想要降薪的行為,但直接強行要求球員從稅前500萬降到稅前60萬,且球員沒有任何反駁的權利,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理解的降薪範疇,也難怪球員難以接受。
中國足協最新的降薪檔案還沒有公佈,但是已經亂象叢生。不知道在新檔案中,可否增加對於尊重合同完整有效性的條款,以及給予球員最低收入的限定,從而進一步制止這種亂象蔓延。2021年內,很多球員或因為被欠薪或因合同之爭失去了狀態,有的甚至失去了工作。2022年,這種現象是否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