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韋斯特弗,劍橋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如果沒有讀過《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誰也不會把她跟一個在垃圾堆里長大、17歲之前沒有上過學的女孩聯絡在一起。
“我曾怯懦、奔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開啟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見證了塔拉的鳳凰涅槃,探討了教育的本質、原生家庭的影響、女性的角色顛覆以及自我成長。
這本書曾經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榜80餘周,全美暢銷百萬冊,37種語言譯本橫掃全球。作者也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任何人都可以從塔拉的經歷中獲得改變的力量與勇氣,如果你也對現狀不滿,也想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也想勇敢做自己,就來讀這本書吧,你會明白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分享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最深的幾點感悟:
1.知識的力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兄妹三人為了學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為了不被父親發現理查德蜷縮在黑暗地下室的一隅,把書湊到鼻子邊,在黑暗中看百科全書;泰勒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看書,與強勢的父親抗爭;以及塔拉在幫爸爸拆解廢料、幫媽媽製作酊劑和精油之餘,努力不丟下學業。看著這些情節,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我想起了那個冬天躲在被窩裡打手電筒看書的自己;想起了一年中最炎熱的“雙搶”(搶收、搶種)時節,在繁重的農活之外,忘記酷暑和勞累捧著書的自己;想起了當脾氣暴躁、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在撕了我的《紅樓夢》並喝令我不許撿時,從來不敢違抗她的我是如何用憤怒的眼神瞪了她一眼,然後罔顧她的命令,伸手去拾那些丟在地上的殘頁,在我人生的前28年裡,這是少有的幾次不順從之一。當泰勒離開巴克峰去上大學時,書中這麼寫道“泰勒步入了一片虛空……他無法解釋這個信念從何而來,也無法解釋它是如何發出明亮的光來穿透那黑暗的不確定”。但我知道信念從何而來,那就是你一旦邁入了知識的大門,就再也無法忍受無知的自己。
2.認知自己很重要。塔拉父親的偏執到了令人驚歎的地步,可是偏執是要付出代價的,我也曾為自己的偏執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7年前我患上了焦慮症,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才發現這28年裡,我一直有一個執念— —我要得到媽媽的認可,因為我從來沒有得到過她的認可。無論我的學業多優秀,無論我在工作上獲得多少讚許,都彌補不了這種遺憾。為了獲得她的認可,我委曲求全,透支著自己的健康、意願、自由與尊嚴,終於到了崩潰的邊緣。我意識到我的困境來自於:我的內心深處,我的潛意識裡根本就無法接納一個不能被媽媽認可的自己。於是我對自己說,我的價值並不是由媽媽的評價來決定的,哪怕我一輩子都得不到她的認可,我依然彌足珍貴。放下20多年的執念,我的生活才真正步入了正軌。講這個故事是想闡述我的一個觀點,我認為人生的路應該越走越寬闊,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生活進入了死衚衕,那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一定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也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所以,人是有必要認知自己的,這很重要。雖然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百分百地瞭解自己,但我們能無限接近那個真實的自我。
3.原生家庭的影響。肖恩繼承了爸爸的殘暴與反覆無常,奧黛麗、盧克繼承了媽媽的軟弱順從,泰勒、理查德即便成了教授,他們的生活也深深地刻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如泰勒不讓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那麼塔拉呢?她同樣也繼承了爸爸的偏執,在她拒不承認肖恩對她的傷害時,當她拒不承認媽媽對她沒有盡到母親的義務時,當她拒不接收男友、室友和教會的幫助時,當她強忍著斷掉的腳趾和牙痛不去醫院時,她的偏執都一覽無餘。當然,塔拉最後得到了救贖,她從中擺脫出來了,但這個過程是多麼艱辛與痛苦。塔拉是幸運的,她有極高的天賦,她有愛惜她的哥哥,在她想要上大學時母親還沒有完全喪失理智,上學之後她遇上了寬容的男友、友善的室友、富有同情心的主教以及熱心的教授,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斷掉,都不會有後來的塔拉。可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幸運,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傷害,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4.起點不重要,想去哪裡才重要。母親法耶,本來擁有體面的家庭,自己獨立的工作,也有豐富的學識(從她自己是草藥師,又教兒女識字、數學、歷史等可以推測出來),嫁給吉恩後,剛開始也頗有主見,堅持給孩子高質量的家庭教育,知道孩子們想上學也想盡辦法與吉恩周旋,甚至瞞著丈夫讓塔拉去參加舞蹈表演,可是到最後完全淪為丈夫的附庸,成為一個奴隸。塔拉,原本是被父親牢牢掌控的牽線木偶,但她逐步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控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母女兩的人生軌跡產生了戲劇性的對比效果,令人唏噓,這正回應了塔拉在書中最後的提問,“一個人的起點是否就是他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顯然不是,無論什麼樣的出身,都可以勇敢地飛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5.如何處理對家庭的責任與對社會、朋友和自己的責任的衝突。我與塔拉同歲,我的經歷與她類似,雖然我的情況遠沒她那麼糟糕,但她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我都經歷過,從對父母的權威深信不疑到懷疑,到反抗,到怨恨,到決裂,到最後放下。我能清晰地看到她的每一步成長,我能理解她內心的每一次撕扯,我也更能原諒她的每一次妥協與退讓,因為我也是這麼成長起來的。塔拉的這個問題曾經也是深深困擾我的問題,但我找到了答案,把愛留給父母,把生活留給自己。正如塔拉在書中所說“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6.最後還想說說教育。每當在一些事情上我和母親發生分歧,而她又說服不了我時,就會氣急敗壞地把這一切歸罪為“讀書”,說我讀書讀傻了,或者說白讓我讀了這麼多書。我能理解她的這種想法從何而來,這源自於她對教育的錯誤理解,她以為教育能讓人“懂事”,可教育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教人“聽話”,而是教人“獨立思考”。正如約翰●杜威所說,“教育必須被視為一種對經驗的不斷重建。”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考,不迷信先知、父母和權威,甚至不迷信知識本身。
每一個人內心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讓你聽到你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