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42歲。這個人,素來有高血壓症。而且在最近這段時間,她後頭疼痛,晚上多夢,心慌心煩。
對這種狀態,此人認為顯然是血壓過高所致。於是,她服用降壓藥,但效果不太好。
怎麼才能讓自己舒服起來呢?她思來想去,就來找了我要給她診斷。
來到醫院,此人開口就說:“大夫,我有火,血壓高,你能給我想想辦法嗎”?
我來回仔細診察,發現這個患者非但沒有火象,反而有虛弱之態。
比如說脈象,是典型的微細脈,舌頭,淡而有齒痕,舌苔薄白。細問得知,這個人當下手腳還發涼,偶爾浮腫,容易出汗,整個身體覺得特別乏力,精神頭不夠用,一天到晚像睡不醒一樣。
當時,我就說,你這是氣血虛弱導致的高血壓。現在要做的,不是去火,而是補氣血。
患者一聽,覺得不可思議:我的血壓都高成這樣了,你怎麼還給我補氣血呢?那樣補來補去,我還不得爆炸了?
我搖搖頭,低下頭書方一首,見——
當歸,阿膠,生地,白芍,黃芪,白朮,茯苓,牡丹皮,杜仲,香附,遠志。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前後一共用了八劑,血壓恢復正常,諸症悉平。接下來,再用3劑,用於鞏固療效。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還沒看明白? 別急,我給你說說這背後的道理。
你看看,這個患者,脈象細微,舌淡有齒痕,苔薄白,手足不溫,愛出汗,乏力少神,所有這些,是不是都在告訴我們,她氣血虛弱啊?沒錯,就是氣虛不足。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講,沒啥好懷疑的。
但問題是,她這個氣血不足,又是怎麼引發高血壓的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也簡單。
氣血不足,意味著氣血執行不暢。血行不暢,氣行不暢,兩者就容易憋在那兒,不能動彈,對不對?
氣血一旦鬱滯,接下來就容易化生熱邪。這個熱邪,鼓盪氣血,衝擊脈道,於是就形成了高血壓。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引發患者高血壓的,確實也是一股熱邪。只不過,這個熱邪,源於氣血虛滯,是鬱久生熱的結果。
氣血虛弱,患者心中、頭面失養,所以多夢頭痛,心中發慌。鬱熱擾神,所以患者心煩。
所以說,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補益患者的氣血。患者氣血充足,執行有常,體內的鬱熱就會隨之而散,諸多症候自然平息。這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堵車被疏通了,司機們的心都痛快了,不再焦慮煩躁了。
好了,既然如此,我們就看看方子:
當歸,阿膠,生地,白芍,黃芪,白朮,茯苓,牡丹皮,杜仲,香附,遠志。
這裡,當歸、阿膠、生地、白芍用於養血。黃芪、白朮、茯苓用於健脾益氣。這就是在氣血雙補。
接下來,用香附理氣,令氣行血行,用牡丹皮清熱除煩,改善患者虛煩的心境,用杜仲補肝腎而降血壓,用遠志來寧神定志。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當然,我的解說很淺薄,只能把其中最粗淺的部分,呈現出來。
就這樣,患者的氣血得到補充,周流重新順暢,血壓自然就跟著下降了。
從這個醫案故事裡,我們可以悟出這麼一個道理。這就是,中醫辨證,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到底佔據著怎樣的指導意義。
你看這個女患者,有高血壓,但中醫辨證卻是氣血不足。你按照什麼治啊?你按照氣血不足來治,那就要考慮,會不會令血壓升高。畢竟,西醫的血壓問題,像一座大山一樣橫亙在那裡,你躲不開,也逃避不了,始終得考慮它。但是,不按照補氣血的思路走,家的症候在這放著,作為中醫不能視而不見。
因此,各位朋友,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血壓高了,按照一般的降壓方法治療,效果很一般。那我勸你去看看中醫,是否有氣血不足之虞。如果確屬氣血兩虛,不妨用補益之法應對。這不是劍走偏鋒,而是實事求是。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務必是經過中醫師的反覆、細緻、準確的辨證。非專業讀者,不要輕易盲目嘗試。文中所述配伍,作為驗方,僅供讀者朋友參考、揣摩,具體用量情況還要分人而定,有不清楚的可在下方留言交流,看到後有空都會一一回復,關注@龐海江老師,獲得更多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