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溫夢華 每經編輯:董興生,宋紅
虎年新春剛剛上班,知乎裁員就登上熱搜;B站一名員工不幸倒下後再沒醒來……疲憊的網際網路大廠人,從去年底到今年初都處於輿論的漩渦中。
聽到在美團做程式設計師的師姐離職去大學當老師的訊息,王謙謙由衷羨慕。在騰訊做運營崗的他,將離開“網際網路大廠”、考上公務員或事業編視作“上岸”。
隨之,王謙謙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了一個帖子,一名某網際網路公司工程師寫的“如何考上公務員”。在程式設計師交流APP上,這篇經驗貼的熱度居高不下。“說明現在很多網際網路人對轉型到體制內,端一個穩定的飯碗,是很期望的。”
一度,拿下網際網路大廠offer,是“王謙謙們”人生中的高光時刻。2020年入職的王謙謙雖沒趕上阿里、騰訊、快手上市持股員工“一夜暴富”的那波浪潮,但和上一份中小型遊戲公司工作比起來,網際網路大廠的優勢,他能清晰感受到——寬鬆的企業文化、豐富的學習資源、體面的薪資待遇,還有說出“我在騰訊上班”時的那一圈光環感。
不過,上述吸引力很快被撲面而來的焦慮感淹沒。2021年以來,王謙謙接連目睹頭部公司裁員,網際網路行業從極速擴張、加薪挖人到降本增效、“去肥增瘦”。行業擠泡沫,非核心部門的人員隨時都可能成為被最佳化掉的那一個。
從潮起、沸騰到蟄伏,不到30年,中國網際網路商用化的歷史近在眼前。看歷史的人就是歷史中人,大家對網際網路世界迅速生長、急速枯榮的一草一木均不陌生。轟轟烈烈的勢頭不會永遠保持,放諸大背景中,目前的“大廠過寒冬”只是時代執行軌跡中的一個片段,而對於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則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裁員情況,每經記者向位元組跳動、快手、愛奇藝等方面發去採訪訴求,對方均表示:“沒有更多訊息。”
高薪挖來的“人力資源”變成了“人力成本”
網際網路暫時容不下這麼多人了
一年後再見到劉曉東,她的狀態比剛剛入職位元組跳動時緊繃了不少。
“春江水暖鴨先知,現在水冷了,也是鴨先知。”劉曉東對每經記者感嘆道,“一線員工最能感受到行業生態的變化,我們部門表面上沒受影響,但現在的做法是讓資源更集中,以前同樣的業務由不同的部門來做,大家相互競爭,現在要歸攏、整合,每個人負責的盤子更大、做的事情更多了,歸根結底是為了節約成本。”
當“降本增效”落到實處時,曾經被大廠篩選或用高於同行薪資挖來的“人力資源”,就成了需要被裁撤掉的“人力成本”。
2021年底,李若北成功應聘愛奇藝設在地方城市的新工作,正式入職前,一批新員工進行崗前集中培訓。“培訓幾天後,負責人突然召集我們開會,沒有任何書面說明,就口頭通知我們,因為公司內部業務調整,十幾個正在培訓期的新員工全部被勸退。”李若北說。
張安感到“水溫變化”的時間更早。2021年,她覺察到環境急轉直下。“上半年還是好好的,到下半年先是取消了‘大小周’,原來週末加班是雙倍工資,每月加兩天班,就可以拿四天工資。取消大小周後,名義上可以雙休了,但大家還是照樣加班,相當於變相降工資。”張安告訴每經記者,緊接著就是裁員,“雙減”政策後,位元組跳動佈局的線上教育業務全面壓縮,張安所在的設計崗成為被整體裁撤的物件。此外,位元組跳動戰略投資部也成為被大刀闊斧壓縮的板塊。
“2021年一直在‘去肥增瘦’,很多大領導的目標管理計劃明確寫著‘去肥增瘦’。”位元組跳動前員工孫林對每經記者表示,“大規模的裁撤部門、關停並轉也是從2021年開始的,教育板塊基本全部解散。除此之外,還有像企業組織發展、內部培訓等部門,也被相繼調整。”
“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震盪。”孫林稱,網際網路公司的共同情況是,沒有那麼充沛的資金,現在的方案就是保持主營業務穩定,裁掉與主業無關的部門或需要長期投入、未看到清晰回報的專案。“就像騰訊不會砍掉微信,位元組不會砍掉抖音,所謂‘去肥增瘦’就是這麼個邏輯,保住最大的優勢,把資源集中起來聚焦‘主航道’。”
愛奇藝曾在2018年釋出戰略稱,已不能用一棵蘋果樹來形容公司的商業模式,現在已經變成蘋果園,中間最大的一棵樹是影片,其他還有文學、直播、遊戲、漫畫、電影票、輕小說等新業務。但據愛奇藝2021年三季報,上述新業務仍被歸為“其他業務”行列,影片業務仍是絕對的主業。換言之,愛奇藝的上述非主營業務都沒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之前招的人是為未來招的,針對未來要擴張的業務。而曾經擴張佈局的那些非主營業務,到現在就成了‘業務過剩’,對應的是‘人員過剩’。”一位網際網路從業者對每經記者說,“所以愛奇藝裁員最為明顯,因為過剩的蘋果樹被砍掉,相應的業務人員上至總監級別也只能離開。這些人並不是因為變得不好而被裁掉的,而是網際網路暫時容不下這麼多人了。”
70餘個專案僅透過兩個
長影片平臺大幅削減腰部內容
“夢想又實現了一步,期待爆款,很開心二次合作。”配上某影視專案正式啟動的海報,2021年11月,一位曾做出爆款甜寵劇的製片人李楊在微博上這樣寫道。
在網友的期待中,李楊無疑是看好這部影視劇的。該專案被立為A級,他有信心奔著S級去。但一個月後,這部原本在去年12月開機的平臺定製劇,因為資金問題,突然被按下暫停鍵。
這樣的結果並不在預料之內。畢竟,早在去年10月份平臺第一次縮減預算,他們就已經進行了成本的壓縮。“當時平臺覺得36整合本太貴,所以我們按照要求調整成了30集。”李楊對每經記者說。
後來看,那時的預算縮減更像是前兆。
在李楊的回憶中,當時沒有過會的專案全部停掉,而像他們這部已經過會、正常籌備的劇是可以拍的,但這個專案還是沒能躲過被放棄的命運。採訪中,他幾次表示理解,“平臺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不到萬不得已肯定不會停這個專案”。但真金白銀的損失還是讓他猶豫,究竟要不要在這個行業堅持下去?
據悉,由於該專案是平臺全投資的定製劇,前期需要承製方先墊資,因此算上前期的墊資和後續違約損失,“算下來,我差不多虧了千萬元”。
“早在2021年3月我就覺得這個行業已經很難做了。說實在話,現在平臺定製劇基本上已經沒辦法操作了。”李楊坦言。
上述專案的夭折僅僅是個縮影。2021年底以來,網際網路行業生態變遷、最佳化整合已蔓延到至今無法實現盈利的長影片平臺上。降本增效背後,眾多影視專案和影視公司的命運也悄然發生變化。
一位影視公司高管對每經記者表示,某大型影片平臺近期的內部專案決策會上,70餘個專案僅透過兩個。“過會率壓得如此之低,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整個行業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無論是預算縮減,還是人員被裁,最大的問題實則是長影片平臺收入變少了,沒錢了。相關財報顯示,在過去十年間,愛優騰三家長影片平臺燒掉了超過1000億人民幣。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影片網站的日子尤其不好過。熱劇和熱綜頻出,但大爆款寥寥無幾。同時,超前點播被取消、廣告大環境收縮,偶像養成系綜藝和耽改劇被叫停。
愛奇藝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總營收達到76億元,歸屬於愛奇藝的淨虧損為17億元,相比上年同期虧損擴大41.7%。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愛奇藝的訂閱會員規模達到1.036億,上年同期為1.03億,會員增長陷入瓶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351572366
“去年娛樂圈出現多起重大負面風波,導致行業寒潮再次來襲。所以在內容投入上平臺會集中資金更加聚焦頭部,腰部內容愈發不好做。”一位從業十幾年的資深行業人士告訴每經記者。
有行業觀察指出,2020年開始,從發行模式上看,市場上的“腰部劇”“中部劇”正在逐漸消失,預開機新劇主要為影片平臺自制劇+頭部版權大劇。
李楊對此深有體會,他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定製劇已經越來越做不動了。“行業已經不太需要定製劇,未來的方向應該是平臺自制劇加分賬劇,沒有處於中間的定製劇這個品類了。”
短影片平臺如同當年四大入口網站
迫切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
部分網際網路企業把35歲作為一個職場門檻,給了從業者一定壓力。卡在中間的尷尬,是螢幕內的影視劇,更是螢幕外的眾生相。
1月11日晚上,360創始人兼CEO周鴻禕談及“大廠35歲被淘汰”的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到了35歲好像就老了,我不太理解這種說法,在矽谷很多主力程式設計師都超過了35歲,一個人如果沒寫過10萬行程式碼,就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人過了35歲雖然不一定能熬夜了,但可以讓自己的經驗發揮得更充分。”
有人在這份焦慮到來前先行離開。可在一線城市,這份轉換沒那麼順利。更高的生活成本,使得能給高薪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他們難以割捨的選擇。
一位在阿里工作的北京本地人小亮,沒有租房壓力,但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對學區房的渴望不斷驅動著他。他知道,自己沒法輕易說離開。
小亮還沒到35歲,但對35歲的話題特別敏感。“這把刀還沒有落在我身上,但是它一直懸在我頭上。”他對每經記者表示。
小亮自嘲說:“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讓我有了一個優點:我會預判。疫情對各行各業、實體線上都有影響。千萬別說網際網路公司不受影響,抖音、快手廣告少了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核心是賺廣告費,品牌商家沒有錢了,公司自然也就沒有錢了。”
“除非你是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在行業裡獨當一面,不然35歲還在做執行,焦慮感會非常強烈。年紀更小的年輕人不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時刻提醒著你:你老了。”
“毀滅你,與你何干。”《三體》裡的一句話讓小亮心有慼慼焉。“這句話解釋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行業的人沒有安全感,一旦別人找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或場景,毀滅你是分分鐘的事。”
“當年的四大入口網站(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多牛,大家一度覺得網際網路的競爭大局已定。但電商出來後,既定格局立刻被打破。2012年,位元組的演算法橫空出世,電商流量時代成為過去時……”小亮說,“而現在的短影片就是當年的四大入口網站,流量增長眼看著見頂了,迫切需要找到下一個增長點,否則很快也會從‘浪潮之巔’的位置上退下來。”
曾經,在網際網路大廠上班,令人豔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小亮的“流量焦慮”,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二十多年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迭代邏輯。這是一片急速變化的天地,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崛起和巨大的人口紅利,把握住時機的弄潮兒締造了一幕幕財富神話。一輪泡沫破滅後,自然有新一輪領域,只要掌握流量密碼,就不愁變現的空間。
“這種迭代邏輯的問題就在於,流量增長的天花板太低了,無論哪個細分賽道,很快就會遇到增長瓶頸。網際網路的門檻沒有想象中那麼高,就像穿上了那雙停不下來的紅舞鞋,哪怕滿腳是血也只能繼續跳下去。”劉曉東說,“這時候再遇到外部因素,如監管層對遊戲、線上教育的整治,大平臺反壟斷的措施,資本市場熱錢收緊等,狂熱的故事一下就講不下去。”
每經記者採訪多位業內人士瞭解到,和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比起來,他們普遍認為中國這輪網際網路大廠的擠泡沫會相對溫和地軟著陸。
到今天,驅動網際網路大廠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的底層價值已經變了,習慣了燒錢圈地、無邊擴張的“大廠們”,需在適應變化和淘汰出局之間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姿勢。
2021年前三季度部分網際網路上市公司營收及負債情況:
過去網際網路盛行的砸錢、做流量、做大營收,再去資本市場套利的遊戲規則講不通了。“有很多大廠的市值是虛高的,資本和市場不再相信這樣的故事了。”孫林告訴每經記者,整體經濟環境脫虛向實,以後網際網路大廠可能會更專注做主業。
獵聘的一份報告稱,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由於發展太快,導致在某些方面野蠻生長,也暴露了一些問題。而監管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健全,都在更好地規範產業數字化,減少發展泡沫,降低執行風險。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中國合夥人林蔚表示,網際網路行業裁員短期來看確實會造成一些衝擊,長遠看有助於企業提高效率和提升有質量地發展。“國家也注意到了相關情況,在貨幣政策上已經有體現,以幫助企業共克時艱。”
(應採訪物件要求,文中接受採訪的網際網路公司現任和前任員工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 |
時勢造英雄,下一個十年屬於真正的科技創新
十年前,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是令人豔羨的資本;十年後,“逃離大廠”正在變成一種主流“焦慮”。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把“科技創新”等同於“網際網路創新”,而在網際網路行業增速放緩後,一個新的認知浮出水面:中國的網際網路創新不再有所謂的模板,複製矽谷不是出路。當靠創業創新崛起的網際網路公司,變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巨頭時,曾經的創新動力就變成了創新阻力。
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的思維,在早期為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公司贏得了發展空間。但這種思維顯然與當下的時代發展格格不入,中國的網際網路經濟要依託於自己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用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為人們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時勢造英雄,風口總會再來。當大廠“黃金時代”遠去,渴望轉型升級的網際網路行業又將去向何方?
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溫夢華
編輯:董興生 宋紅
排版:董興生 王蜀傑
視覺:蔡沛君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