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陸軍具有“中國通”和“俄國通”稱謂的將領有很多,而被稱之為“美國通”的卻極為少見,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有慄林忠道有此稱謂,本文要介紹的這位就是一位名為八原博通的“美國通”,此人儘管只是陸軍大佐軍銜,但卻是日軍第三十二軍在沖繩島上的“靈魂人物”,可謂是“沖繩島的狡狐”,由於此人具有一個極為危險的“大腦”,戰後被美軍“扣押”和“雪藏”了長達30年之久。
八原博通(1902—1981)是日本鳥取縣人,自幼聰慧且有才子之名,1923年7月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30期步兵科,畢業成績名列第五名,曾獲得大正天皇恩賜銀懷錶,1926年12月24日又考入了陸軍大學校第41期,是該校歷史上入學時最年輕的學生,與近藤新八、有末次、鈴木敬司等人同學,1929年11月29日畢業時獲得“優等”成績,進入該期“軍刀組”,並獲得裕仁天皇御賜軍刀。
軍事素質如此優秀的八原博通,自然被分配至參謀本部任職,期間曾被派往美國留學,進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造,深入研究了美國陸軍的戰術特點,並對美國社會狀況和民族特點進行廣泛地瞭解,以致日後成為日本陸軍著名的“美國通”。
八原博通於1935年回到日本,在陸軍大學校擔任教官,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他被調任參謀本部第一部作戰課作戰參謀,參與制定作戰計劃和指揮作戰,其後被派往日本駐泰國公使館擔任武官,廣泛收集各種情報,為日後寺內壽一率領日本南方軍橫掃東南亞地區,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助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八原博通被調任日軍十五軍司令部作戰參謀,協助參謀長諫山春樹輔佐司令官飯田祥二郎,該軍是為進攻英屬緬甸而編成的,下轄櫻井省三的第三十三師團和竹內寬的第五十五師團,而作戰計劃就是由八原博通中佐主持制定的。
1942年1月初,日軍第十五軍由泰國分兵兩路向緬甸南部進攻,並於3月8日佔領首都仰光,英緬軍由於被日軍打得丟盔卸甲而節節敗退,應英國政府的請求,中國政府派出了十萬遠征軍遠征緬甸,與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和第五十五師團展開激戰。
日軍在緬甸戰場上兵力不足,又先後增派了度邊匹夫的第五十六師團和田中新一的第十八師團增援緬甸戰場,並相繼佔領了緬甸的仁安羌、臘戌和曼德勒,並徹底切斷了滇緬公路,迫使杜聿明率領大部分中國遠征軍敗走野人山,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少將在撤退途中與日軍遭遇並身負重傷,最終犧牲在歸國途中,而新編第38師副師長齊學啟也因重傷昏迷而被日軍俘虜。
八原博通在第十五軍司令部任職期間,由於制定的作戰計劃屢屢取得戰果,重創了英緬軍和中國遠征軍,自覺功勞頗大而居功自傲,再加上為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不僅看不起司令部同僚,甚至敢與頂撞諫山春樹和飯田祥二郎,因此被逐出第十五軍司令部,又被調回陸軍大學校擔任教官。
八原博通在陸大教學期間,曾預判日本本土早晚會受到美軍的登陸攻擊,於是就提前制定了本土防禦作戰計劃,但由於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正處以巔峰時期,參謀本部作戰部的幕僚人員認為他是杞人憂天,因此沒有人理會他制定的本土防禦作戰計劃。
1943年3月1日,八原博通被晉升陸軍大佐,並調任第三十二軍司令部高階參謀,當時該軍剛剛在沖繩島編成,由渡邊正夫中將出任司令官,北川潔水少將為參謀長,由八原博通主持制定了沖繩島防禦作戰計劃。
由於美軍實施“跳島戰術”並逐漸逼近日本本土,沖繩島的戰略地位凸顯,日本大本營於1944年8月8日遴選時任陸軍士官學校校長牛島滿,接替炮兵出身的渡邊正夫出任第三十二軍司令官,並由長勇擔任其參謀長,牛島滿曾是谷壽夫麾下的旅團長,而長勇曾擔任上海派遣軍司令部情報主任,二人都是參與南京大屠殺的元兇,竟在沖繩島又交集在一起,並製造了“沖繩島大屠殺”。
沖繩島位於琉球群島中央,面積約1208平方公里,地處日本的西南方向,在日本本土和中國臺灣島之間,距離日本九州島僅340公里,自從美軍開始實行“跳島戰術”之後,已經逐漸接近日本本土,並在計劃奪取沖繩島之後,把沖繩島作為美軍攻擊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
第三十二軍隸屬於安藤利吉的第十方面軍作戰序列,下轄第二十四師團、第二十八師團、第六十二師團及獨立混成第44、45、59、60旅團,並由牛島滿和長勇親自率領雨宮巽的第二十四師團、本鄉義夫的第六十二師團和鈴木繁二的獨立混成第44旅團防守沖繩島。
牛島滿執掌第三十二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調整了司令部參謀班子,要求將原參謀人員調走,唯獨留下了八原博通,因為他深知八原博通這個“美國通”並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對美軍的戰術特點有非常深刻的認識,而沖繩島的防禦作戰計劃,就是由八原博通主持制定的。
八原博通深知美軍軍事實力的強大,也對之前美軍的歷次登陸島嶼作戰特點,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極力主張放棄灘頭陣地阻擊,而是將兵力集中於沖繩島南部山區,依託山巒起伏的有利地形和坑道工事進行持久抵抗,以殺傷美軍有生力量為作戰目的,因為沖繩島失守只是時間問題,僅為日本本土防禦贏得時間而已。
1945年4月1日,美軍發起了代號為“冰山行動”的沖繩島登陸作戰,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作戰,當大批美軍戰艦抵達沖繩島海灘登陸時,海灘上竟寧靜如常,毫無激烈槍炮聲的喧囂,這讓先遣登陸的美軍深感意外,但不久即遭到藏身於坑道和山洞內日軍近距離的猛烈射擊,而在隨後的80余天戰役中,美軍卻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日軍依照八原博通的作戰計劃,憑藉牢固的坑道和隱蔽的山洞,打得美軍有些蒙圈,根本搞不清楚子彈來自什麼方向,面對躲藏在坑道和山洞內的日軍,美軍也是想盡了各種進攻方式,甚至連火焰噴射器、推土機等都被利用上,但仍然收效甚微,雙方激戰一度呈膠著狀態。
就在美軍感到無計可施之時,羅斯福總統病逝的訊息於4月13日傳到了沖繩島前線,美軍全體官兵無不感到震驚和悲痛,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尼米茲以太平洋戰區全體官兵的名義,向羅斯福總統夫人發去了唁電,沉痛哀悼羅斯福總統的逝世。
而日軍大本營卻欣喜若狂,急不可耐地發電報敦促牛島滿抓住時機進行反擊,面對來自大本營的指令和參謀長長勇等人的狂妄鼓譟,牛島滿被迫放棄了八原博通的守島計劃,部署日軍開始全線反擊,甚至組織敢死隊進行自殺式衝鋒,企圖一舉殲滅傲慢的美軍,以報效裕仁天皇的厚恩,儘管八原博通堅持己見並陳述利弊,但沒有人再聽一個陸軍大佐的意見,只能痛心疾首而無可奈何,正所謂是“高手”遇到了“豬隊友”,牛島滿原本是一手好牌,卻被參謀長長勇打了個稀爛,儘管長勇也是牛島滿十分信任的死黨。
擔任沖繩島登陸作戰的美軍陸軍總指揮,是第十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面對沖繩島戰役的慘烈和傷亡,也不由得為之動容,使用明碼電報對日軍總指揮牛島滿進行勸降:“作為軍人,本人對你們的勇敢頑強深表敬意,但是你們無謂的抵抗,只會導致無謂的犧牲。最後我提醒你,徹底摧毀日軍的抵抗,只是時間問題……,投降吧!美國將按照《日內瓦公約》優待俘虜。”
然而回敬巴克納中將的,是日軍更加頑固地抵抗和猛烈的射擊,而更加不幸的是,巴克納於6月18日前往前線視察時,被日軍炮彈炸碎的珊瑚石擊中頭部陣亡,他也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陣亡的最高將領。
6月22日晚上,牛島滿在絕望中向日軍大本營發出了最後的訣別電報:“我們的戰略、戰術、戰法都已經用到頭了……,很抱歉我們不能做的更好。”6月23日凌晨4時許,牛島滿與長勇等人相約切腹自殺,八原博通也請求一同自盡,但被牛島滿堅決地拒絕了,他勸說道:“如果你死去,就沒有人知道沖繩島戰役的真相,記著這個暫時但不能忍受的恥辱,這是你司令官的命令。”
牛島滿換上一身乾淨的和服,坐在一張席上,雙手握住刀柄,以刀尖抵住腹部用力一按,鮮血立即噴射而出,在一旁“介錯”的監斬助手,立即揮動長柄戰刀,朝牛島滿的後脖頸劈去,牛島滿的頭顱隨即滾落在地,長勇也開始“抄作業”,以同樣的方法切腹自殺,其他幕僚則以手槍集體自殺,而在場計程車兵也陷入絕望中,以步槍抵住咽喉處並扣動扳機,八原博通是現場唯一的目擊者,他沮喪地走出山洞,混入殘兵敗將隊伍之中。
6月23日,尼米茲宣佈“冰山行動”結束,美軍沒有舉行任何慶祝儀式,這場戰役美軍全殲了沖繩島日軍的2個師團、1個旅團及海軍警備部隊、海軍陸戰隊等共計10萬餘人,而駐守在宮古島上第二十八師團及兩個旅團和駐守在石垣島的一個旅團則選擇了向美軍繳械投降,沖繩島上十幾萬島民和日本居民被日軍逼迫集體“玉碎”,沖繩島上的各種險峻岩石都成了自殺的懸崖,而美軍也是有近2萬人戰死、7萬多人受傷,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傷亡最大的一次。
八原博通很快就被美軍甄別出來並將其逮捕,直到日本戰敗投降之後都沒有被釋放他,而是被繼續關押並持續了30年之久,美國軍方太忌憚此人的“大腦”了,由於八原博通主導策劃的沖繩島防禦作戰計劃,是導致美軍付出慘重傷亡的根本原因,如果牛島滿完全按照八原博通的戰術打下去,美軍至少還要打半年,而沖繩島戰役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日本本土決戰的預演。
日軍的瘋狂和頑強讓美軍官兵大為吃驚,而整個日本準備以“一億玉碎”與美軍“死磕”,如果按照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等登島作戰的傷亡比例計算,如果美軍實施進攻日本本土的話,至少還要付出100萬至300萬美軍的生命,而這是美國不堪重負的,也是杜魯門總統最終選擇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原因。
八原博通是沖繩島戰役日軍高層中的親歷者和倖存者,其撰寫的《沖繩決戰——高階參謀手記》一書,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對後世瞭解沖繩島戰役日軍方面的作戰情況,也極具參考價值,八原博通被逮捕時47歲,等到他重獲自由回到日本時,已經是年近八旬的老翁了,最終死於1981年5月7日,而八原博通被拘押失去自由之後的經歷,至今還是一個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