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抗日戰爭##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抗日老兵的故事#
1901年(即清光緒21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於同年9月7日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第9款規定,中國應允八國(即美,英,俄,德,日,奧,法,意,荷,比,西)留 駐軍隊,“以保海道至京師無斷絕之虞”。其中日軍駐軍400人。由於日本早有長期駐軍中國打算,故在是年6月1日,就組建所謂“清國駐屯軍”,轄司令部,北清駐屯各部隊,上海駐屯步兵大隊,司令官大島久真中將,成為日本陸軍首支常駐中國大陸的部隊。
1912年,改稱“中國駐屯軍”。至1927年4月,“中國駐屯軍”轄天津,北平(今北京)駐屯步兵等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駐屯兵”擴編,編入工兵,通訊兵以及炮兵等分隊。到了1935年5月,北平駐屯部隊已轄步兵2箇中隊,天津駐屯部隊為步兵8箇中隊,山炮1箇中隊,工兵1個小隊,總兵力為1771人,分佈在北寧鐵路沿線地區。企圖佔據鐵路線,以威脅平津地區。
1936年4月17日,日本廣田弘毅內閣會議決定加強“中國駐屯軍”,18日釋出陸甲第六號軍令,“中國駐屯軍”進行大規模擴編,表面上擴編至旅團編制(2個聯隊),總兵力為5774人,但實際配備炮兵,騎兵各1個聯隊,還轄1個戰車隊,重火力和機動性大幅增強。編制序列如下:
司令官 田代皖一郎中將
參謀長 橋本群少將
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 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
轄中國駐屯軍第1聯隊 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七七事變主要肇事者之一)
中國駐屯軍第2聯隊 聯隊長萱嶋高大佐
中國駐屯軍炮兵聯隊 聯隊長鈴木率道大佐
中國駐屯軍騎兵聯隊 聯隊長野田欽一大佐
中國駐屯軍戰車隊 隊長福田峰雄大佐
另轄中國駐屯軍工兵隊,憲兵隊,通訊隊,屯軍醫院和倉庫等。(1)
同年5月6日,為應對綏遠戰事。日本陸軍又釋出了臨參命第51號,規定“中國駐屯軍”的任務是,維護日本在華的利益,必要時使用兵力。同時,關東軍將兵力一部部署在長城線南側,必要時進入平津地區,增援“中國駐屯軍”行動。為此,“中國駐屯軍”將主力部署在北平,天津,塘沽,灤州(今灤縣),秦皇島及輸關(今山海關)之間鐵路沿線。擺出沿鐵路線隨時進擊平津地區的態勢。
為了準備全面擴大侵華戰爭。日本政府於是年5月1日修改後的《帝國國防方針》和《帝國用兵綱領》中確定了作戰方針,即“一旦有事,制敵先機,謀求速戰速決”,這也明確了全面抗戰爆發初期,日本企圖以強大軍事進攻快速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戰略,並形成所謂“三個月亡華計劃”。同時還確定了對中國作戰初期的目標是,“佔領華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護帝國權益和日本僑民等”,即同時出兵中國華北,華中地區。這與1935年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豪森預測的日軍進攻方向完全一致,國軍對此採取“誘敵南下”(又稱“誘敵東來”),即在淞滬地區堅決抵抗,將華北日軍主力吸引到最有利華東華中地區進行決戰。
1936年6月3日,日本陸軍省制定的《昭和12年(即1937年)度的對華作戰計劃》中規定:“在對華北作戰時,除過去的兩個軍(五個師團外),根據情況再增加三個師團,必要時還可能在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進行作戰;對華中方面,原來計劃以第9軍3個師團佔領上海附近,但在這方面的中國軍隊增加了兵力……因此,計劃調新編第10軍2個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從太湖南面前進,兩軍策應向南作戰以實現佔領和確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帶”。這說明,早在1936年6月,日軍就已預料到未來上海戰事可能陷入困境,計劃在杭州灣登陸。並攻略南京,杭州地區。(2)
實際在七七事變前,南京軍事委員會在規劃京滬杭國防工程時,由於認識上的失誤,未將金山衛設防事宜納入計劃。原因是1933年時,南京陸軍大學第10期學員到金山衛野外戰術實習和調查時,誤認為水淺塗深,大小船隻靠岸困難,向內又是水網地帶,河港縱橫,不利於大兵團登陸作戰。
1935年,唐生智擔任全國警衛執行部主任時,曾帶領參謀人員到金山衛實地考察。“他們視察後,也認為登陸不利,就未築工事,不設防,反認為乍浦重要,選築乍浦至嘉興線據點工事。因此(淞滬)警備司令部也未在這一帶設監視哨或瞭望哨,這是事先犯下的錯誤”。及至淞滬會戰開始後,由於之前種種錯誤認識,給南京最高統帥部造成了嚴重誤導。以致蔣介石,顧祝同,陳誠等人集中主力抗擊從長江南岸登陸的日軍,對杭州灣北岸的防備未加重視,又錯誤地認為日軍先後兩次在長江沿岸大規模登陸作戰,再要登陸應選長江方面,就算在杭州灣北岸登陸,也必在乍浦,完全忽視了金山衛的防禦。造成日軍在金山衛登陸成功,整個淞滬會戰急轉直下。(3)
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陸軍總兵力40萬餘人,但可徵募448萬人(能立即動員199萬萬人)。設4個軍司令部,17個常設師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陸軍炮兵非常強大,且配屬完備。總編成5個野戰重炮旅團和各口徑火炮聯隊38個。不是網路傳說的6個重炮旅團,但野戰重炮旅團就有5個,野戰重炮聯隊9個,重炮兵聯隊9個。另外日本陸航共有15個聯隊,各型號飛機1480架;日本海軍各型號飛機為1220架,共飛機數量達2700架。日本陸軍總編制序列如下:
軍司令部:朝鮮軍,臺灣軍,關東軍,華北
師團,旅團及其所屬部隊:師團司令部17個(17個常設師團),其中衛戍朝鮮2個,駐滿洲(中國東北)4個。轄步兵旅團2個,步兵聯隊4個,騎兵,野(山)炮兵,工兵,輜重兵各1個聯隊,通訊隊。
步兵旅團司令部34個,轄30個步兵旅團,4個混成旅團。其中中國東北2個混成旅團,華北,臺灣各1個混成旅團。步兵聯隊共68個。
戰車聯隊4個
騎兵旅團司令部4個(3個在中國東北),騎兵聯隊共25個
野炮兵聯隊14個,山炮兵聯隊3個,獨立山炮聯隊2個,騎兵炮聯隊1個,野戰重炮兵旅團司令部5個,野戰重炮兵聯隊9個,重炮兵聯隊9個
高射炮聯隊6個,氣球聯隊1個,工兵聯隊17個,鐵道兵聯隊2個,電信聯隊2個,輜重兵聯隊16個,陸軍教化隊1個
航空兵力及其所屬部隊:航空兵團司令部1個,飛行團司令部3個,飛行聯隊15個。其中朝鮮2個聯隊,滿洲5個聯隊,臺灣2個聯隊。(4)(5)
而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陸軍編制序列及部署如下:
朝鮮軍:司令官 小磯國昭大將
第19師團 師團長鈴木美通中將
第20師團 師團長川岸文三郎中將
臺灣軍:臺灣守備司令部
轄臺灣守備步兵第1聯隊
臺灣守備步兵第2聯隊
臺灣守備山炮兵聯隊
臺灣高射炮聯隊
基隆重炮兵聯隊
馬公重炮兵聯隊
關東軍:關東軍司令官 植田謙吉大將
參謀長 板垣徵四郎少將
轄第1師團 師團長河村恭輔中將
第9師團 師團長山岡重厚中將
第12師團 師團長清水喜重中將
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
騎兵集團
轄騎兵第1,第4旅團
第1,2,3獨立守備隊
日本國內:
近衛師團 師團長香月清司中將
第3師團 師團長伊東政喜中將
第5師團 師團長林桂中將
第6師團 師團長谷壽中將
第7師團 師團長三毛一夫中將
第8師團 師團長下元熊彌中將
第9師團 師團長山岡重厚中將
第10師團 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中將
第11師團 師團長多田駿中將
第14師團 師團長末松茂治中將
第16師團 師團長兒玉友雄中將
另轄關東軍第1,第2,第4,第12師團留守部隊。(6)
反觀國軍,至七七事變前夕,轄步兵師182個(含整編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個旅又20個獨立團,其中最精銳為19個德械速成師(僅中央教導總隊為唯一標準化德械速成師),另有30個調速師,共約170萬。(7)
由於國力貧弱,對日備戰時間又緊迫。造成法肯豪森的德械速成師編組計劃未能完成。而陳誠60個調整師編組計劃也只完成一半。再加上中國軍工極為落後,重武器完全依賴進口。造成國軍重炮數量和彈藥,遠不如日軍;其他輕武器數量,彈藥也嚴重匱乏。這也是1935年法肯豪森在制定《對日應戰對策》書中,明確提出應在全面戰爭爆發前,盡全力採購國外武器,彈藥。同時國軍演習應立即改“以步兵以機關槍,輕迫擊炮等輕武器來對抗攜重武器敵為主。”的主要原因。(8)
而中國空軍擁有作戰飛機346架,但能納入正式作戰編制僅296架。(9)機型先進且效能優良的只有美製寇蒂斯·霍克Ⅲ、波音-281(波音P-26A)等;霍克Ⅲ也是中國空軍獨立抗戰主力戰機。但其它老舊機型較多較雜,佔比過半。(10)
史料來源:
(1)史料來源李惠,李昌華,嶽思平編《侵華日軍序列沿革》,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9頁。
(2)李惠,李昌華,嶽思平編《侵華日軍序列沿革》,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頁。
(3)抗戰史記《淞滬會戰之金山衛登陸,日軍第三次增兵(上)》。
(4)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譯稿: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日本海軍在中國作戰》1982年版第155頁。
(5)李惠,李昌華,嶽思平編《侵華日軍序列沿革》,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頁。
(6)李惠,李昌華,嶽思平編《侵華日軍序列沿革》,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
(7)吳相湘老師《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8)抗戰史記《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制定國軍對日備戰及應戰策略和實施成果》。
(9)唐學鋒《中國空軍抗戰史》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頁
(10)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5冊(上)第134頁。
歡迎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抗戰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