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至中旬,乘聯會發布了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的報告,其中關於廠商1月銷量排名以及整體的新能源發展是很值得一看的。原因是有亮點,一是自主品牌集體上攻,銷量反超合資品牌;二是新能源零售銷量雖環比下滑,但滲透率同比提升了10個百分點。具體的表現如何?我們一起看看。
1月車市零售同比環比下滑
先從整體趨勢看。今年1月狹義乘用車零售合計銷量209.2萬輛,同比下滑4.4%,環比下滑0.6%。整體的發展趨勢不差,因為今年春節假期在1月31日就開始放假,而生產停線以及消費者購車也會提前幾天,也就損失了3-5天時間,因此小降幅是可以接受的。
具體至車型類別來看,1月轎車零售銷量為100.5萬輛,環比下滑4.1%,同比下滑5.8%;1月MPV零售銷量為10.1萬輛,環比增長4.5%,同比下滑10.5%;1月SUV零售銷量為98.5萬輛,環比增長2.7%,同比下滑2.1%。
由此可見,轎車市場是唯一一個同比、環比雙下滑的細分市場。不過,無論是轎車,還是MPV,抑或是SUV市場,在1月的銷量較去年同期都有所下滑,而MPV較去年同期而言下滑幅度最大,但有意思的是MPV的1月銷量環比漲幅最高。也就說明,MPV市場近期是有回暖的。
新能源1月零售滲透率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
再來看新能源方面。1月,新能源汽車零售合計34.7萬輛,環比下滑27%,同比增長132%,雖然環比下滑,但下滑的幅度與2021年1月25%的下滑幅度特徵是基本一致的。
也就是說,今年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環比下滑,並不代表著新能源的發展趨勢。實際上,有一個數據充分展現了新能源的潛力,那就是滲透率。1月新能源汽車國內滲透率為16.6%,看似不高,但較2021年1月6.8%的滲透率卻提升了10個百分點,表現十分搶眼。
其中,1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31.4%;豪華車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10.2%;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則只有2.5%。這便不難看出,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其實是由自主品牌所主導的,而合資品牌顯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一點是可以期待的。
自主品牌上攻
再從各品牌的狹義乘用車零售情況來看,大多數汽車品牌1月銷量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
1月,一汽-大眾以19.1萬輛的銷量成績,排在廠商的第一名,但同比下滑了17.9%。一方面受晶片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因春節假期的衝擊,銷量有所下滑,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汽-大眾的市場份額高達9.1%。
而長安汽車則以14.4萬輛的銷量超過上汽大眾,排名第二,市佔率達6.9%,同比下滑3%;上汽大眾則以13.8萬輛的成績排在第三。此外,有幾個品牌是值得關注的,分別為比亞迪汽車、華晨寶馬以及廣汽豐田。在絕大多數品牌下滑的大環境下,這三個品牌1月的銷量實現了同比增長,可見實力不容小覷。
實際上,1月自主品牌的增速也明顯高於合資品牌。資料顯示,1月自主品牌零售94萬輛,同比增長11%,環比增長1%,份額達到45.5%,較去年41%的年度份額,高出了4.5個百分點。
反觀合資方面,1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86萬輛,則同比下滑了17%,環比下滑了7%。一正一負的差異現象,讓自主品牌展現了一些優勢,比如新能源方面的優勢,再比如面對“缺芯”時的優勢等等。可以說,今時的自主品牌,已非彼時的自主品牌。
汽車網評:新能源優勢變大,映射了自主品牌的崛起
從1月的全國乘用車市場來分析,很容易發現新能源車的發展速度仍比較快,相較傳統車型而言雖體量不足,但潛力很大。16.6%的滲透率,是最有力的資料。幾年前,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只有幾個百分點,即便新能源逐漸補貼退坡,但一路發展過來,如今已突破兩位數,足以印證了其發展趨勢。
而在新能源領域,向來也是自主品牌更佔優勢,所以看到新能源發展迅速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自主品牌發展的速度也在加快。與主流合資相比,增速明顯更高,如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等自主品牌已集體上攻,搶奪著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今年才剛開始,這些汽車廠商後續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靜觀其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