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3日,蔣氏為阻止紅軍成功會師派出部隊追擊,紅5軍副軍長羅南輝在阻擊中不幸犧牲,年僅28歲,是紅軍長征最後一位犧牲的軍級指揮員。
對於這位壯烈犧牲的英雄,人們對他最深的印象除了“兵中之王”外,那段在監獄的生活,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傳奇。
他在入獄後不僅沒有叛變招供,還主動給獄長寫信,“請求”獄長不要放他出去,讓他留下繼續白吃白住。獄長看完信氣得破口大罵,很快就讓手下把他攆出了監獄。
至於他為何被捕,還是要從他的革命生涯開始說起......
起義失敗,獄中鬥智
羅南輝190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西郊,因家境貧困,沒有上過什麼學,更是迫於生計,在很小的時候就去了水煙鋪當刨煙工,這一干就是好幾年。
1926年,在外討生活的羅南輝無意間加入了川軍江防軍第二十八軍第七混成旅,結識了當時明面上是蔣軍代理旅長,實際卻是中共黨員的曠繼勳,以及同樣是中共黨員的政治部主任秦青川。
在兩人思想的影響下,1927年羅南輝入黨,從事兵運工作,秘密組織“士兵聯合會”,開啟了軍旅生涯。
那時彭縣有一個叫楊監於的財閥,仗著權勢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卻又無還手之力。
地下組織商議後,決定為百姓們剷除這顆惡瘤,但因人手較少,便聯絡了曠繼勳、秦青川,意圖藉助川軍第二十八軍第七混成旅殲滅惡人。
最終定下由羅南輝率部支援地下組織,在嚴密的計劃和英明的指揮下,以楊監於為首的財閥被除,百姓們感激零涕。
羅南輝突然清晰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和光榮,在此之後時刻嚴於律己,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
1929年軍閥局勢越發緊張,四川作為天府之國,是軍閥們爭相搶佔的地方,一直駐紮在四川的第七混成旅也因此向廣安轉移,目的是在遂寧射洪嘴駐紮下來。
地下組織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組織的好機會,便在轉移途中向群眾們做思想工作、政治工作。
雖效果較好,但動靜太大引起了軍閥的注意,導致二十八軍的軍糧被停,中央得知後決定發動遂蓬起義。
6月29日,曠繼勳率領還是第七混成旅的2000多人在遂寧、蓬溪交界處揭竿而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的旗幟就此揚起。
羅南輝被任命為營長,率部攻下蓬溪、南部,智鬥兩縣的財閥、地主,並進行了公審,將收繳而來的財物分散給百姓。
百姓們在感激之餘,深信紅軍可以給他們一個好的生活,加深了紅軍在群眾心中的威信。
可這樣樂觀的情勢並沒有存在很久,以劉存厚、劉湘、田頌堯為首的軍閥前後夾擊,第七混成旅戰敗,遂蓬起義就此被斬斷。
羅南輝等人不得不撤退,但其在起義中的表現得到了黨內一致好評,更是在除奸活動後被組織重用。
1930年底,川東特委遭到敵人破壞,軍委書記陳進在與敵人鬥爭時犧牲,中央調任羅南輝為新的川東特委軍委書記。
不料次年由於組織內部出了叛徒,羅南輝跟人在旅館接頭時被捕,被關在重慶反省院。審訊時,敵人拿著從羅南輝的身上搜到的黨員介紹信,詢問羅南輝是否是共產黨員。
羅南輝大大方方地承認了身份,又問擔任什麼職位時,羅南輝說自己只是個交通員,至於為什麼入黨,則是因為交通員的工作簡單,只需要送送信,就能拿到很豐厚的報酬。
敵人剛開始並不相信羅南輝的話,為了套取情報,軟硬兼施,“十八般武藝”都用在了羅南輝身上,但羅南輝在重重摺磨下也沒透露任何資訊。
敵人見這一招沒用,就開始利誘,承諾羅南輝若交代情報,就給予他高官、財富,一輩子榮華富貴。
對此,羅南輝始終保持原來的答案,堅決不向敵人透露一點情報,迫不得已開口,就誇讚監獄裡的飯菜好吃,還給敵人介紹哪些菜好吃,讓敵人一度懷疑他們的身份錯位。
在這之後,羅南輝給獄長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語十分誠懇,卻是一封讚揚監獄吃住,請求留在監獄的信,強調不要放他出去,出去就沒有吃的了,監獄挺好,有吃有住。
監獄長拆開信的喜悅在讀完信後直接僵在臉上,回過神後氣的大罵:“快攆走這個老賴!別讓他繼續浪費糧食了!”就這樣,羅南輝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老賴,降低了敵人的防備心。
敵人在拷問許久都沒獲得情報後,一點都不想再給羅南輝這個“老賴”蹭吃蹭喝的機會,當即無罪釋放,讓羅南輝有多遠走多遠。
但羅南輝並沒有因此放下戒心,出獄後反覆觀察自己沒被敵人盯梢,才聯絡組織。
川陝鬥爭,屢立戰功
1932年,中央為擴大根據地,加強川陝革命戰鬥,委派羅南輝擔任南充縣中心縣委書記。
羅南輝到任後,就與當地巡視員一起深入南部農村做視察工作,發現此地的群眾基礎做得很好,骨幹力量也多。
於是決定以升鍾、保城兩個支部為核心,向周圍群眾發展,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組織農民協會讓百姓明白舊思想的弊端,自主展開反對苛捐雜稅的鬥爭,在此基礎上進行武裝鬥爭。
反動階級因此惶恐不安,反動團總何義普企圖以娶兒媳婦的機會逮捕羅南輝等同志,被打入敵方的游擊隊幹部杜彥波將此訊息告知了遊擊大隊。
羅南輝當即決定將計就計,一舉解決當地的反動階級問題。
11月25日,何義普大擺宴席,所有反動頭目皆到場,除此外還有遊擊大隊長張友明、政委覃文、軍事指揮羅南輝等游擊隊隊員,嚴密監控了到場人員。
杜彥波利用區隊長身份控制區隊,與游擊隊打配合。等到約定的訊號槍響起,游擊隊員迅速將所有反動人員分割開來,很快就解決了戰鬥。
事後,這支游擊隊多次與田頌堯部隊激戰,幾經波折後成為紅軍中的一支。
1933年春,升鍾起義成功令蔣氏十分惱火,調動了30多個師對中央根據地進行了第四次“圍剿”,並委任川軍第29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清繳川陝根據地。
10月,紅軍川東遊擊軍改為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任命王維丹為軍長,羅南輝為副軍長;同月,蔣氏任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給予大量物資支援。
劉湘在接任後立即兵分六路撲向川陝邊區,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奉命阻擊川軍第六軍,羅南輝指揮部隊在防線上勇猛抗擊敵軍,靠著智計多次以少勝多,粉碎了敵軍的車輪戰。
劉湘沒想到幾倍的兵力和較強的武器加起來,竟然打不過三十三軍,看著剩餘不多的兵力,慌神地想後退,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咬咬牙重新佈置了戰略,對三十三軍再次發起攻擊。
而三十三軍在多次對戰中也損失嚴重,但當敵軍來襲時,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迎敵。
其中紅九二師、紅九八師從正面抵抗,紅九九師則繞路從兩側包圍,歷經幾天幾夜的激烈戰鬥,三十三軍在羅南輝指揮下殲滅敵軍四個團,俘敵2000餘人。
與蔣氏的爭鬥在此次戰役後取得暫時性的勝利,可川陝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依然困難重重。
部分逃亡的豪紳地主與土匪拉起了一支武裝隊伍,利用當地百姓的封建迷信,宣傳這支隊伍是“神兵”,有神靈附體,是上天派來幫助百姓尋找天堂的。
他們無惡不作,四處騷擾百姓,與蔣氏軍閥裡應外合,嚴重破壞了川陝根據地的治安與安全。
中央在商議後,為了避免根據地有更大的損失,決定剷除這股勢力,派遣三十三軍兩個團剿滅“神兵”。
羅南輝切實瞭解情況後,佈署了周密的計劃,兵分兩路從宣漢北、萬源南在後河流域夾擊“神兵”。
“神兵”戰力不如三十三軍,又被夾擊,很快就抵抗不住,被殲滅2000餘人,剩餘兵力迅速撤退。羅南輝喊道窮寇莫追,命令三十三軍收兵整頓休息,養精蓄銳再戰。
第二日“神兵”再次發起攻擊,或許是因為感知失敗,又或許是因為受封建迷信影響較深,認為血肉之軀可抵擋任何傷害,“神兵”一時竟無畏的向前衝。
但肉體凡胎怎會是槍林彈雨的對手,再加上紅軍戰士的英勇,“神蹟”刀槍不入終沒有出現在“神兵”身上,被三十三軍打得一團散,5000多人全部被殲滅。
隨著“神兵”的消失,根據地恢復往日平靜,紅色力量越來越強大,中央政權得以鞏固。
掩護會師,壯烈犧牲
1935年中央與蔣氏軍閥的戰鬥趨於激烈,在幾次反圍剿後,中央決定改變戰略進行長征。
3月紅四方面軍奉命轉移,羅南輝率領三十三軍做收尾工作,智鬥追擊敵軍,保障紅四方面軍順利撤退。
6月,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按照戰略計劃在懋功成功會師後,改為左右兩路軍,羅南輝被任命為左路軍紅五軍副軍長。
9月左右路軍受命南下川康邊,遭遇雪山擋路,為了不繞路拉長整個行軍路線,左右路軍翻越雪山,過草地,許多戰士在寒冷的環境和飢餓狀態下犧牲。
而敵軍為阻止左右路軍南下,在前方設定了防線,左右路軍因此發動了綏崇丹懋戰役,邊行軍邊與敵軍交戰。
整個過程中羅南輝負責後方的安全,與尾追的川軍在丹巴和崇化一帶展開了戰鬥,在他的參與和指揮下,我軍在此次戰役中擊潰了敵軍六個旅,擊傷敵軍共3000多人。
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後,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合。
行軍到甘肅定西縣時,蔣軍第三軍王均部、第三十七軍毛炳文部及西北軍一部向我軍襲來,意圖阻止紅軍北上會合,總指揮徐向前命紅五軍在華家嶺阻擊敵軍。
10月21日,羅南輝率紅五軍抵達華家嶺,根據地形設定了兩道防線,第一道在華家嶺南側馬營一帶,第二道在華家嶺。
眾戰士一刻不敢休息,披星戴月修築防禦工事,終在敵軍到來前於華家嶺南麓馬家營子佈置了口袋陣,等敵軍入陣就紮緊袋口。
次日,蔣軍第三軍王均部分四路進入口袋陣,羅南輝抓住時機一聲令下,戰士們從週週湧出團團圍住蔣軍第三軍。
敵軍沒想到紅軍會在此處設伏,腹背受擊的同時心神大亂,只是憑本能的還擊,被勇猛的紅軍戰士打的四處逃散,損失嚴重。
特別是先頭部隊基本全部被紅軍殲滅,王均部見此大怒,只能命部下搜尋殘餘兵力,重新組建先頭部隊對紅軍發起攻擊。同時讓空軍攻擊,協助第三軍突破紅軍防線。
在空軍的幫助下,第三軍很快掌握了局勢,並有反超的趨勢。
而紅軍由於地形限制,兵力無法展開,羅南輝不得不親自上陣於最前線指揮,戰士們聽羅南輝命令勇猛地還擊,多次將進攻的敵軍打回去。
可敵軍人數太多,長久的對戰讓紅軍們疲憊起來,彈藥也即將用光,眼看抵抗不住,羅南輝率先跳出戰壕,率領眾戰士衝鋒。
敵軍火力集中到羅南輝周身,不斷有炮彈在附近炸開,躲避不及的羅南輝被炸彈炸到胸部右側和頭部,保持著向前衝的姿勢壯烈犧牲,年僅28歲。
結語
羅南輝犧牲後,被葬在了會寧縣大墩樑上。1986年10月,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英雄,讓他們的故事被後代所知,會寧縣人民政府修建了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
1996年10月,會寧縣人民政府對大墩梁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維修、擴建,特別在羅南輝墓前新立了一碑,表示人們對羅南輝的懷念。
從1927年入黨到1936年犧牲,羅南輝的一生十分短暫,所做的貢獻卻很巨大,他的成就是許多人窮盡一生也無法達到的。
而據時任白銀市黨史研究室主任的高財庭說,羅南輝因自身的戰績和能力,在軍中有著非常高的威望,士兵和下級軍官都很敬愛他,被戰士們稱為“兵中之王”。
羅南輝雖然犧牲了,可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就如徐向前元帥所說的:“南輝同志的英名與華家嶺共存。”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2018-10-14,《羅南輝:喋血長征的青年將領》
[2]《中國老區建設》,2016-12-01,《羅南輝:用生命為長征畫上句號》
[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7年01月12日,《羅南輝浴血華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