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很多都司空見慣,以為是“小毛病”忍忍過去了。但是,如果反覆頭痛,還伴隨視力模糊重影,千萬別再忍了!一位大連的患者小吳(化名)最近就遭遇了頭痛和視力問題,多種方法都無法緩解,最後終於找到潛伏的病因——“顱內靜脈竇狹窄”。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介入科主任劉加春帶領團隊成功為其進行了顱內靜脈竇狹窄球囊擴張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術後狹窄解除,血流通暢,兩端壓力差消失,患者頭痛消失,視力較術前明顯好轉,重回健康生活。
症狀:反覆頭痛視力模糊
今年5月,小吳開始出現無明顯誘因的頭痛,為雙側顳部脹痛。頭痛總是時不時的襲來,小吳感覺有時整個頭如同要爆了一般。去當地醫院就診,考慮為“緊張性頭痛”。醫生給小吳開了一些止痛藥。一開始止痛藥還能起一些作用,後來止痛效果越來越差。6月初,小吳又出現了視物模糊伴視物成雙。這下可把小吳的一家人急壞了。
輾轉多家醫院,診療效果也都收效甚微。經多方打聽,小吳及家人來到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介入科尋求治療。以往影像檢查顯示:左側橫竇—乙狀竇交界段及右側乙狀竇管腔不規整伴充盈缺損。劉加春主任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及檢查結果診斷為顱內靜脈竇狹窄。
為進一步評估顱內壓的情況,行腰穿減壓的同時測腦脊液壓力。腰穿腦脊液壓力大於330mm水柱,遠遠高出正常值(80-180mm水柱)。眼底檢查顯示眼底視盤邊欠清色紅,視乳頭水腫嚴重,血管走形迂曲,若不及時治療視力存在進一步惡化風險。
劉加春主任介紹
患者顱內靜脈竇細線樣改變導致整體血流速度明顯延遲,這是導致患者長期顱內壓增高的病因,這也是患者反覆頭痛及視力模糊的罪魁禍首。
“顱內靜脈竇是硬腦膜之間或硬腦膜與顱骨內板之間構成的腔隙,頭面部大量的靜脈,透過靜脈竇引流入頸內靜脈,最後流入右心房。一旦當靜脈竇發生侷限性狹窄時,靜脈引流不暢會使顱內的壓力越來越高,最終造成顱高壓綜合徵,臨床症狀以頭痛、噁心、視乳頭水腫合併視力下降為主要特點,還可以導致靜脈性的梗死或者出血,嚴重的可以引起腦疝導致死亡。”
手術:支架置入“天塹變通途”
目前治療顱內靜脈竇狹窄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腦脊液分流術、視神經鞘開窗術(ONSF)、顱內靜脈竇支架植入術等。顱內靜脈竇支架植入術是透過由靜脈系統逆行運送的支架擴張靜脈狹窄處,直接改變區域性血流動力學,降低靜脈內壓力,繼而達到降低顱內壓的作用。
經過全科討論,認為要根本解決患者的高顱壓,應該透過血管內介入治療來改善患者的靜脈引流通路。在患者及家屬的同意下,在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劉加春主任帶領團隊在全麻麻下經股靜脈逆行造影,並使用靜脈壓力導絲測壓,發現患者靜脈迴流差,右側的橫竇為優勢引流,左側橫竇—乙狀竇交界段及右側乙狀竇都存在重度狹窄,壓力差遠遠超過10mmHg,手術治療指徵明確。
隨後靜脈竇狹窄擴張成形及支架置入術。這是一項難度較高的血管介入手術,因為顱內靜脈竇重度狹窄,甚至有的血管還呈九曲連環狀,要將支架準確無誤地放在靜脈竇狹窄處非常困難,稍有不慎便會造成患者血管損傷,乃至生命危險。劉加春主任決定在左側左側橫竇—乙狀竇交界段行球囊擴張成形術,在右側的優勢引流血管——右側乙狀竇行支架置入術,既保證患者效果,也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術中,劉加春主任準確無誤地定位病灶後,嫻熟地操縱著微導絲,先沿著微導絲將球囊擴開左側橫竇及乙狀竇狹窄段,造影顯示狹窄部分改善。再沿著微導絲將球囊擴張右側乙狀竇處,再送入支架,最後精準地釋放在狹窄段,撤出釋放裝置後再次造影可見狹窄解除, 支架貼壁良好,狹窄的靜脈竇便得以充分開啟。再次用壓力導絲測壓,各靜脈竇無明顯壓力差,證實手術有效地解除了靜脈迴流障礙。術後,小吳也感覺頭痛、頸痛較術前明顯緩解,視力也較前有所恢復。術後第5天的腰穿測壓也證實,小吳的顱內壓已經降下100mm多水柱。
劉加春主任表示,顱內靜脈竇狹窄屬於較少見疾病,發病率低於我們通常瞭解的腦動脈狹窄。有些靜脈竇狹窄可以透過充分抗凝治療好轉,然而很多靜脈竇狹窄藥物治療無效。目前推薦對於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果狹窄兩端壓力差超過10mmHg(133mmH20),建議進行支架植入手術。
劉加春主任還提醒,若有患者出現頭痛並伴有視物模糊或耳鳴等症狀,要及時專科就診,完善磁共振靜脈血管造影(MRV)或是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注意是否存在顱內靜脈竇狹窄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因精準治療,創造更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