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步
1875年,俄國化學家D.K.基利洛夫(DKKirillov)才第一次真正得到了金屬鈦。他在一本題為《鈦的研究》的小冊子中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沙皇時代,沒有什麼人對這本頗有價值的著作感到興趣,因而它沒有得到承認。
1887年,伯齊利厄斯的同胞尼爾森(Nilson)和彼得森(Pettersson)在一個密封的鋼瓶中用金屬鈉還原四氯化鈦,得到了一種含鈦約95%的物質。
另一種方法是1895年由法國科學家亨利·莫伊桑(Henri Moissan)研究出來的,現在當然已經過時了。他在電弧爐中用氫還原二氧化鈦,然後把所得到的金屬送去反覆精煉提純,最後得到只含雜質2%的金屬鈦。
1910年,美國化學家亨特(Hunter)進一步改進了尼爾森和彼得森的方法,終於得到了比較純的鈦。這在許多國家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因此,直到今天,許多人不是把找到純鈦的功勞歸於基利洛夫,而是歸於亨特。
蛋糕裡的蒼蠅
不管怎麼說,純鈦終於生產出來了。但它只能勉勉強強地算做純鈦,因為它仍然含有百分之零點幾的雜質。雖然只是百分之零點幾,但它們就象蛋糕中的蒼蠅一樣令人討厭。這些雜質使鈦變得又脆又弱,經不起機械加工。結果,鈦反倒落得了一個“毫無用處的金屬”的壞名聲。
用這種性質的鈦甭想做任何重要的零件,結果鈦只能屈尊去製做那些運轉速度極為緩慢的零件。
無毒顏料
1908年,美國的羅斯(Rose)和巴特蘭(Bartran)以及法國的法普(Farup)提出,白色顏色不應該用鉛化合物製造,而應該用二氧化鈦製造。鈦白比老式的鉛白顏色要好得多,且沒有毒性,而鉛白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一份病歷裡記載著這樣一個事例:一個患者嚥下了近500克的二氧化鈦後仍然活著。
漸漸地,二氧化鈦不僅開始用於皮革和紡織品的染色及玻璃製品、瓷器和搪瓷的著色,而且也開始用於仿製寶石。
另一種鈦化物——四氯化鈦也很有用。這種化合物最早是法國化學家杜馬(Dunas)於1826年得到的。四氯化鈦能形成濃密的煙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有了用武之地。平時,在春天的霜凍季節裡,人們用它來薰蒸農作物。
但是,正如我們還會看到的一樣,鈦完全有權要求更重要和更來勁兒的工作。
忍受磨難
1925年,荷蘭科學家範阿克爾(VanArkel)和德博爾(deBoer)在一根加熱的鎢絲上還原四氯化鈦,結果得到了高純度的鈦,從而推翻了亨特關於鈦的脆性使鈦不能經受“磨難”的斷言。範阿克爾和德博爾生產的這種鈦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以像鐵一樣鍛造,也可以軋成板、棒、絲,甚至軋成最薄的箔片。
現在,鈦——大地女神之子似乎才真正名符其實了。在它的面前展現了進入技術世界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