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地理學界,世界上除了北極、南極以外,還有著“第三極”——珠穆朗瑪峰。它有著世界上最高的海拔、與南北極同樣寒冷的氣溫和大面積渺無生機的土地。自1721年這座巨峰第一次在地圖上出現,征服它便成為我們一代代登山人的願望。
提起珠峰的高度,“8848.13”或“8844.43”是否立刻躍入你的腦海?這兩串數字是我國登山隊與測量人員分別於1975年、2005年測得的結果。時隔15年,我國再次開展珠峰測量工作,並於2020年12月8日與尼泊爾共同宣佈了珠峰新高度——8848.86米。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珠峰的高度真有那麼重要嗎,為什麼我們要一測再測?事實上,每個測量結果並非只是冰冷的數字,它還熔鑄著一代代登山人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象徵著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綜合國力。它是科技領域與外交領域的“中國聲音”,是全人類挑戰極限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
大自然變幻莫測,“不確定性”是登山的最大特點,科學則是最有效的“武器”。老一輩登山人曾經總結出這樣一句話,“山下多出汗,山上少受罪”。高海拔、氣壓低、氧氣少的情況下,人的身體會有什麼反應?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採取正確措施?為了避免突發情況的產生,出發之前,我們還要儲備很多地質、氣候、生物方面的理論知識。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如高山向導、高山技能、山地救援,攀冰訓練等,來增強隊員的體能,鍛鍊永不服輸的意志,提高技術操作能力。
站在峰頂的時刻固然璀璨,但一路的攀登又談何容易!以我國西藏為起點,珠峰的北坡被稱為“不可逾越的極限”。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各個國家的登山隊員先後9次嘗試從北側攀登,無一不以失敗告終。
在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活動中,挑戰可謂接踵而至。受到熱帶氣旋“安攀”的影響,珠峰出現多年未見的反常氣象——降雪量多、速度快、風力大。為防止流雪現象的產生,我們中途不得不撤退兩次——第一次在海拔6800米,第二次在8000米。
根據前輩們的經驗,我們選擇凌晨出發,在下午3點前到達頂峰,才能把更多時間留給返程。黑暗中攀登,我們只能用頭燈照亮腳下的路,途中不僅要保持視線的良好,還要克服夜裡的低溫。雪落到睫毛上瞬間成冰,人的眼睛難以睜開,大家不得不停下腳步,待到冰化再繼續前行。登山隊員這個職業,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所以無論多麼難,我們都會咬牙堅持。即使冒著十級大風,我們腳踩高山靴,靴下繫著冰爪,手裡拿著冰鎬,腰間繫著“生命繩”,互相保護,艱難前行。
登頂珠峰時,隊員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感謝珠峰接納我們”。每次攀登,當我們行進途中看到北坡壯美的冰山,領略自然的力量;2008年,當我們在最高的山峰上完成北京奧運火炬的傳遞,喊出那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20年,當我們在峰頂停留150多分鐘之久,創造中國人在峰頂停留的時長紀錄……我們深深地明白,一切都是值得的。
高山固然險阻,我們征服高山的腳步從未停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代代登山人義無反顧地踏上路途,丈量著“中國高度”,詮釋著“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中國登山精神,用熱愛的原生動力,書寫成一部壯麗光輝的詩集。
在《強國課堂》第三季中,次落隊長向青少年詮釋了一名“攀登者”是怎樣煉成的。這檔針對青少年推出的“強國”主題公益線上素質課程,第三季以“長大後,我想成為你”為主題,持續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發展。
(次落口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謝宛霏、實習生張楨楨整理)
次落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