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丸,歸脾丸這兩個古方中成藥可橫掃脾虛的這些問題:
脾虛問題很常見,可很多人對於脾虛的用藥還是模糊不清,那麼,今天,我把這兩個治療脾虛相關的古方中成藥講一下。您若覺得有收穫,可以關注“藥文匯”,並經常來“藥文匯”的主頁轉一轉,這裡有更多通俗易懂的藥品科普與您分享。
首先我們看健脾丸:
健脾丸出自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一書,組成是黨參、炒白朮、枳實、陳皮、炒麥芽,炒山楂六味藥。
黨參、炒白朮益氣健脾;枳實、陳皮梳理氣機;炒麥芽、炒山楂消食化積。可見,整藥成分簡單,分工明確,作用清晰。由此看,它針對的病機也能簡單易理解。那就是說:
人的脾胃是食物轉化的第一道工序,而胃先把食物粉碎,然後脾再把水谷轉化成精華物質運送給各組織器官,這個過程叫脾的健運。那麼,脾健運這個初級階段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谷積聚在胃內而出現脾虛食積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就是:人吃得少,不消化,吃點東西就飽並且還易感到脘腹部痞悶不適,以及面色萎黃,整個人都懶洋洋地一副疲倦乏力,氣短懶言的疲相。可以看出這些表現無非是單純的脾虛食積而已。對此,我們只需把脾扶持起來,把積食疏導開,把氣機理順了,那麼脾胃功能就可以恢復了,所以,這時考慮用功效簡單的基礎方健脾丸即可。
接著咱再看歸脾丸:
歸脾丸出自南宋嚴用和的《濟生方》一書,組成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制黃芪、龍眼肉、制遠志、炒酸棗仁、大棗、木香、生薑十二味藥。乍一看,這麼多成分好亂啊!但我們把它們歸類捋順一下,配伍意義就清晰可見了。
首先,前四味藥又是大名鼎鼎的四君子湯,估計常看我影片的朋友都對四君子湯是益氣健脾的基礎方這點耳熟能詳了。另外,當歸加黃芪組合又是補氣血的標配;龍眼肉也補心脾而充氣血;遠志、大棗、酸棗仁三者都能養心安神。那麼,咱細品:它們涉及的關鍵詞無非就是“益氣健脾,補氣血,養心神”。這明顯在告訴我們:歸脾丸解決的是心、脾、氣血的相關問題。那心脾氣血有啥關係嗎?它們是有連帶關係的。
食物經過脾胃轉化後,一部分會變成營氣與津液,營氣與津液是氣血的中間體,然後,營氣與津液再化生就成血液了。而心又主宰血脈,心神要靠血液的濡養才安寧。另外,氣血在脈道里之所以能規規矩矩地執行而不會跑到脈外,靠的又是脾的統攝力。可以說,脾、血、心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
所以,人若因飲食勞倦,情志不暢等原因,而出現脾虛時,脾的健運失常又會連帶氣血乏源,以至於心神也不寧了,那麼,人就會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盜汗,倦怠乏力,食慾差,面色萎黃,以及舌淡,舌苔薄白等表現。另外,脾虛了,脾不統血還可能導致女性出現崩漏,月經超前,經量多且色淡等問題。對於這些情況,我們就可以用歸脾丸來調理了。
總結:
健脾丸針對的是:脾失健運初級階段的脾胃虛弱,食積腹脹便溏的用藥;歸脾丸針對的是:脾虛久了連帶氣血伐源,心血虧虛以及脾不統血的女性崩漏等問題。
另外,急性腸炎腹瀉者以及實熱,陰虛內熱與溼熱內蘊者都不可以用健脾丸;而感冒發燒頭疼腦熱以及溼熱與陰虛火旺者也都不可用歸脾丸,並且歸脾丸飯前服用效果好。
關注“藥文匯”,分享更多科學嚴謹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