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導讀:鰱魚的“尷尬”,食性廣、產量量也不低,為何野生的卻很少見?
眾所周知,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四大家魚。它們不光是在我國的養殖歷史悠久,而且粉絲也是遍佈全國各地。
這四種不同的魚最適合混養了,並且還滿足了不同的人的口味需求。
如果你經常去釣魚,就會發現一般在野外像鯽魚、鯉魚、羅非魚等魚類比較多見,而像草魚、青魚這些魚類就很少見,特別是野生的鰱魚更是難得一見,很少有人釣到野生的鰱魚,偶爾釣到的也要麼是人為放生的,或者是從一些養殖的魚塘、水庫裡面逃匿出去的。
鰱魚作為我國知名的四大家魚之一,它的食性很雜,養殖比較粗放,是一種很好養殖的淡水魚,並且繁殖能力也不弱,一次產卵量也不低,但是為何野生的鰱魚卻很少見呢?
鰱魚:可分為白鰱和花鰱
鰱魚其實細分的話有兩種,一種是白鰱,一種是花鰱,其中前者一般就是指代鰱魚了,而後者多數是叫它鱅魚、大頭魚、胖頭魚和雄魚等。
其實這這兩種魚雖然長得很像,但還是很好分辨的,它們的體型側扁、稍高,呈紡錘形,但是白鰱魚整體以銀白色為主,尤其是腹部是白色的,各鰭色灰白。
而花鰱魚的腹部還有些黑色的斑點,看起來就像是花斑一樣。再加上它的頭部更大,幾乎佔到了身體的三分之一。
除了這些方面的區別以外,白鰱魚性急躁,擅長跳躍。它的生長快,食性也雜,幼魚時期以浮游動物為食,而長達1.5釐米以上時逐漸轉為吃浮游植物。
這種魚也因為食性雜,生長快,還沒有什麼病害,因此產量高,受到了很多漁民的喜愛,他們也樂意去養殖,常常和草魚、鯉魚、青魚等魚類混養。
鰱魚的習性
鰱魚是一種在水的中上層活動的魚,這是一種典型的濾食性魚類,常常吃水中的浮游動植物,是一種食性很廣的魚類。也因為它的這個食性,還被稱之為“水中清道夫”。
很多人在養魚的時候,都會混養一些鰱魚,就是因為它能吃掉水中的浮游植物,這樣對其他魚的生存反而還有利。
而鰱魚的繁殖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它和青魚、草魚、鯉魚等淡水魚一樣,都是個頭越大,所懷卵的量就越大。一般10斤左右的雌性鰱魚的懷卵量是20-25萬粒,但是個頭越大,產卵量就會越多。
而且鰱魚的產卵期與草魚相近,是在每年的4~5月產卵。
那為何這麼高的產卵量,在野外的鰱魚卻很少見到呢?鰱魚在自然條件下能產卵繁殖嗎?
為何野生鰱魚很少見?
毫無疑問鰱魚在野外環境也能自然存活的,而它之所以被稱之為“家魚”,就是因為在野外的環境下產卵量很低。換句話說,它雖然能自然繁殖,可是卻難以繁殖後代。
這是因為鰱魚在野外環境自然繁殖的條件很難達到。
首先鰱魚自然繁殖的時間較長。鰱魚雖然較草魚性成熟的時間會早1-2年,但是要達到性成熟,一般都要3-5年以後,尤其是在野外的環境下,時間會更長。同時鰱魚體重一般都要8斤以上才可以繁殖。
但是野外環境的鰱魚,一般都還沒有怎麼長大,往往都是幾斤重就已經被人捕撈、或者是垂釣上來了,可是這樣的鰱魚都還沒有“成年”。
其次,鰱魚自然環境中繁殖還對溫度、水流有要求。鰱魚在野外自然條件下繁殖,不僅對水溫有要求,而且還要在有水流刺激的條件下才能繁殖。
一般鰱魚是在四五月份的時候繁殖,溫度在25℃左右才能繁殖。這個條件還比較好滿足,可是在一些魚塘、水庫,或者是湖泊中,要滿足水流刺激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即便是在野外有些鰱魚,能長到10斤以上,達到了性成熟,可是卻沒有條件也就難以繁殖。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近些年很多的地方修築水利工程,攔河築壩等,這也就給鰱魚繁殖加大了難度。而且即便是有些繁殖產卵了,可是魚卵在野外的環境中,也要面臨多種威脅,魚卵會被其他的魚類吃掉,孵化的小魚也被各種魚類捕食、捕獲等。
結束語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才很難見到野生的鰱魚。其實不光是鰱魚,草魚、青魚和鱅魚都是如此。這些家魚,就是要人工幫助它們創造繁殖的條件,才可以大量的繁殖,從而用來養殖。
都說鰱魚要吃大的才好吃,這句話確實不假。養殖的鰱魚7斤以下的一般賣不上價格,而10斤以上的鰱魚則和花鰱魚價格是差不多的,並且還是個頭越大越值錢。那你可知道鰱魚最大能長到多大呢?
別看平時所見到的鰱魚,一般也就是幾斤重,十斤以上的鰱魚也很少見到了。可是這種魚的壽命很長,能不斷的生長,體重最大可以長到40多公斤以上,如此大的鰱魚在水中就如同一頭豬了。
所以多數人所吃的鰱魚,其實還是個魚寶寶。也因為這些鰱魚還沒有長大,就已經被捕撈了,在野外又怎能看到大量的野生草魚呢?不過在一些大江大河裡面,野生鰱魚還是不少的。當然了其中多數都是人為放生的。
只是現在所養殖的鰱魚,基本都是飼料養殖的,它們生長快,泥腥味重,再加上魚刺多,還普遍都是小刺,鰱魚已經不怎麼吃香了。即便是四五元一斤,但是也很少有人購買了。
各位朋友們,你們喜歡吃鰱魚嗎?見過或者是釣到的最大的鰱魚有多大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