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巖
2月7日,迪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立華獲評“ 山東省優秀企業家”榮譽,在全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上獲表彰。近30年間,朱立華帶領迪尚集團長期專注主業,實現從“來樣加工”到為全球“量體裁衣”,成為國際服裝行業全供應鏈的知名“伺服器”。朱立華說:“對我來講這是一份責任,企業做大了不單要促進企業發展,帶動企業發展,還有社會責任,未來帶領企業做更大,更強,回饋企業,回饋社會。”
開拓國內市場 進軍工裝市場
在迪尚的展廳,可以看到迪尚集團展出的各類工裝,有白衣天使醫護工裝,有空乘制服,也有孩子們的校服,甚至是中國鄉村勞動者工作服,各式各樣的工裝產品十分養眼。這些別具一格的工裝再次印證了過去一年迪尚集團在工裝領域取得的突破。
此前,迪尚一直專注做出口外貿,2021年,正式進軍國內市場,主攻長期被傳統服裝行業忽視、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那就是工裝。
2021年,朱立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著力提高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的專業化水平,在深耕國際市場的同時更加重視國內市場。“國內工裝市場去年是8500億,今年應該能達到10000億,但是國內沒有做大的。”朱立華說,“但是從國際來講,未來5到10年間肯定會出現2到3家企業能做到2000億的市場。”
進入國內工作市場後,迪尚秉持讓職業人更自尊、更自信、更美麗的理念,打破了以往工裝的傳統形象,希望能彰顯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美麗和自信。
此外,迪尚還創新商業模式,去年,新開業的迪尚工廠店狠狠地“火”了一把,不用經過批發商、代理商,5000多款服裝直接與消費者見面,店內單日客流量最高超過4000人次。
迪尚工廠店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零售模式,它依託於迪尚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大大提升了從研發生產一直到上下游的協同合作的效率,給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給工廠店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從開業第一天起,工廠店就實現了良性迴圈,這是很少見的,一般的搞品牌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本資金,投入很長時間才會賺錢。”朱立華說,“今年我們工廠店銷售目標是4000萬到5000萬。”
擁抱新技術 傳統產業煥發生機
在迪尚的展廳,一套豔麗的“中國紅”禮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套禮服就是開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身穿的禮服,採用羊絨面料+羽絨內膽的設計,主面料是800克的純羊絨,禮服內側附加了可拆卸白鵝絨超輕薄羽絨內膽,可抵禦-20℃的嚴寒天氣,讓禮服美麗不“凍”人。
這套禮服最終呈現的“中國紅”,是從230種深淺不一的紅色中層層挑選出來的。禮服上帶有“China”字樣的鍍金釦子採用特殊的橫柄固定,這樣就能保證“China”始終端正不偏不斜,而且不會氧化變色,讓中國在世界鏡頭面前盡顯大國風範。
除此之外,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志願者和工作人員穿的具有防護功能的工作服,這些都是由迪尚集團開發研製的。
正如朱立華說說,這次冬奧會上,迪尚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理念進行創新型設計。
本次冬奧會代表團387名成員的服裝,全部採用單人單版的方式量身定製。但量體時許多運動員在封閉訓練,再加上疫情原因,所以個人身體資料難以收集,在這種情況下,迪尚集團首次採用了雲端資料採集技術,技術人員透過手機App遠端指導,順利完成了身形資料採集和回傳。在體態模型資料庫內,每一位運動員都有量身定製的上百個指標資料,精準到毫米。
“從經濟發展到企業管理,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朱立華說。
在大家的認知中,紡織服裝行業是夕陽產業,但在朱立華看來,服裝行業是朝陽產業,沒有人能離開穿衣。
“我們從最初的來料加工,發展到自主設計,到現在的數字化設計和數字化製造,來自於智慧化、柔性化和資訊化的結合。”朱立華說,“應該講如果沒有創新,企業絕對不會到今天,也是因為創新,我們每在3~5年或者10年期間,就會邁向一個新的門檻,創新是企業發展非常大的動力。”
傳統產業的創新就是要擁抱新技術。
迪尚集團正在以工業網際網路思維,打造一個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平臺,這是一個創新設計與智慧製造一體化的紡織服裝垂直生態鏈平臺,產業鏈中所有的上下游企業都透過這個平臺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現在很多產品從設計到製造,整個流程最短能達到兩三天,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從前一個週期最短也要45天,這就是我們資訊化、資料化的功勞。”朱立華說。
尚織平臺和3D創新設計的應用,是傳統服裝行業設計製造的一種“顛覆式”創新。尚織平臺有面料資料庫、款式庫、版型庫和人體模型資料庫,在加上3D創新設計技術,結合實現虛擬縫製,甚至連面料的紋理和質感都能真實呈現。也就是說,不需要採購面料,也不需要實際縫製,就能直觀的向客戶展現出成衣效果。這就大大縮短了看樣、選樣、製版週期,讓客戶直接線上選款,極大的提高了效能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