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亥革命,多數人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就是孫中山,因為孫中山一直被後世人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但事實上,除了孫中山之外,對中國辛亥革命貢獻同樣巨大的,還有另外一人,他就是被譽為“辛亥元勳”的黃興,一個逐漸被遺忘在歷史中的偉大革命者。
如果對中國近代史比較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黃興擁有多個綽號,“中華民國元勳”“辛亥元勳”“常敗將軍”等等,甚至有不少崇拜黃興的後世人把他比喻為是中國的托洛茨基,所以,雖然黃興在中國近代史的課本里和孫中山的介紹篇幅無法比肩,但在中國近代歷史中,黃興的確是舉足輕重的一位人物,甚至可以說,黃興親手將孫中山捧上了總統的寶座,也是黃興,間接成就了蔣介石。
出生於湖南的黃興原名黃克強,年少時曾在日本留學,也正是因為如此,黃興在日本接觸到了革命的種子,1903年,黃興回國後創立了華興會,1905年,華興會正式更名同盟會,宋教仁、章士釗等眾多愛國分子被吸收入會,從這一角度來講,黃興的確是先於孫中山在國內鬧革命的積極分子,因為黃興的存在,讓中國掀開了革命的序幕,而孫中山的加入,則讓這個序幕掀開地更大了一些,只不過,如今多數人將辛亥革命的大部分功勞都歸結於孫中山,而忘卻了黃興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說黃興捧了孫中山卻也成就了蔣介石呢?
其實,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黃興過人的領導能力和實幹能力,二是因為黃興不貪名利,甘居第二的性子,1911年4月27日爆發的黃花崗起義揭開了中國辛亥革命的序幕,這個時候,孫中山和黃興都是這場起義的領導人物,但事實上,負責黃花崗起義前期起義方案,以及抵達戰場現場指揮的都是黃興一人,甚至,黃興把自己的兒子也放在了黃花崗起義的敢死隊隊伍當中,十足十的做到了“身先士卒”這四個字。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黃興在革命黨人中的威信也就此確立,之後的數次起義中,黃興都擔任著謀士和勇士兼具的角色,甚至有這樣的評價稱:黃興用武力鬧革命,而孫中山則是用嘴巴鬧革命。
當然,這種說法雖然不夠客觀,但從史實來講,當時中國國內的多場起義都是黃興策劃牽頭髮起的,並且每場起義都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的確擁有一股“打江山”的豪氣。而孫中山這邊,則主要負責以“避難國外”為藉口,四處籌借起義資金,為國內的起義提供資金準備,因此,黃興和孫中山之間的配合,屬於裡應外合的關係,目的都是為了能夠讓中國掀起一場新時代的革命,改變舊中國的面貌,只不過從風險角度來講,自然黃興身上的擔子和責任要更重一些。
當然,單靠一腔熱血是無法讓黃興被眾多革命黨人深深信服的,黃興在日本學習期間,主攻的其實是師範專業,但黃興卻自學了槍支製造,武術技能,並且這兩項自學的專業黃興都做到了學精學專,黃花崗起義中起義軍所用的槍支多數都出自黃興之手,是名副其實的“黃興製造”,而同盟會中得以吸納多位日本軍校畢業的軍官,也全是因為這些軍官仰慕黃興卓爾不凡的武術身手。畢竟,作為一個黃種人,黃興敢單挑日本現代柔道的開創者——嘉納治五郎,也正因如此,黃興在日本的時候跟日本軍校關係很好,從而導致有不少人誤會黃興是軍人出身。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黃興的確是同盟會的靈魂,也是中國革命黨人的重要領軍人物,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同盟會內部推舉領導人物時,黃興卻將孫中山推向了第一把交椅,對此,同盟會中的其他革命黨人雖有疑問卻並無異議,畢竟,如果黃興不願當隊伍裡的第一人,其他人是自認沒有資格的。正是因為黃興的一路力捧和堅持追隨,讓孫中山的領導者地位日漸穩固,直至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坐上了總統的位置。雖然由於後續孫中山將總統之位讓於袁世凱從而導致革命內部出現了嫌隙,但如果沒有黃興讓賢,孫中山未必能夠輕鬆成為史官筆下名垂青史的辛亥革命領導第一人。
至於為何黃興成就蔣介石這件事,其主要原因也還是在於黃興在革命軍國民黨內部的重要地位,許多人都知道,蔣介石之所以能夠迅速長成氣候,是因為蔣介石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從而在國民黨中擁有了比較明顯的話語權,而事實上,在黃興在世的時候,胡漢民,汪精衛,以及蔣介石的大哥陳其美對於黃興都是實打實地佩服,如果黃興能夠一直存在於國民黨領導層,那麼,之前提到的幾個人大都一直會遵從黃興的領導,肝腦塗地,即使是孫中山病逝,國民黨內部的領導大權也不會落於他人之手。可惜的是,黃興英年早逝,因為罹患癌症甚至死於孫中山之前,革命大業不得不戛然而止。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不論從辛亥革命還是從國民黨軍發展來看,黃興都是非常關鍵的推進人物,其所作出的貢獻無人能替,並且黃興的確是一位有勇有謀,有學識有魄力的革命軍領導人,黃興對於中國革命,以及中國近代史的推進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但由於種種歷史契機和命運輪轉,讓黃興始終和第一領導人的位置擦肩而過,當然,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同,人生抱負也不同,黃興一直信奉“大丈夫當不為情死,不為病死,當欲殺國仇而死”,這樣一個慷慨磊落的堂堂男兒,對於觥籌交錯,陰謀遍佈的領導權術,怕是有所不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