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長津湖戰役
在1950年,美軍從仁川登陸進入朝鮮半島,干預朝鮮半島的內戰。之後朝鮮一方節節敗退,退到了鴨綠江。而美軍也窮追不捨,一直到逼近鴨綠江。這對中國的主權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我國發起了抗美援朝運動,大批的志願軍奔赴朝鮮和美軍作戰。
抗美援朝第一場著名戰役是長津湖戰役。在這場戰役前中國軍隊是劣勢,因為當時我軍不光裝備和後勤差,佔據的陣地還少,沒有啥戰略縱深。
長津湖戰役後我軍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大量陣地,雖然後勤和裝備還是比不上美軍,但是有了戰略縱深,我軍的戰術運用選擇比以前多了很多。不過巨大的成果意味著巨大的犧牲,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血戰的過程之慘烈,讓中美雙方都不願意談起。
長津湖戰役的經過
在這場戰役開始前,美軍駐紮在長津湖的第10集團軍以及陸戰1師的戰略目標,是配合駐紮在朝鮮西部的美軍部隊對中國以及朝鮮的軍事力量發起一次鉗形攻勢,徹底消滅朝鮮半島北部的抵抗力量,結束朝鮮戰爭。而我軍的戰略目標是將美軍趕到平壤至元山一線的南方,佔領廣大陣地,站穩腳跟。
面對火力強大又有著制空權的美軍,我軍選擇了繞後包抄,將敵人各部隊分割開來,不斷對美軍發起衝鋒,將美軍打成疲憊之師,將美軍的機械化優勢降到最低。事實證明了我軍採用的戰術是正確的,美軍在我軍的攻勢下疲憊不堪,人人自危,天上的制空優勢只能用來掩護美軍,地上的火炮也不知道該往哪打,在事後有幸存的美軍回憶,這是一場毫無勝利希望的戰役,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贏。
在這種背景下美軍變更了戰略目的,從配合西線一起進攻變成了堅守待援。不過我軍也開始了阻擊美軍援軍,冰雕連就出現在這一階段。之後隨著美軍在我軍的輪番進攻下傷亡越來越大和越來越糟糕的天氣,美軍第二次變更了戰略目的,從堅守待援變成了全面撤退。
到了這一步我軍的戰略目標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完成需要敵人撤退得足夠遠。於是我軍開始了對敵人的阻擊和糾纏,美軍在撤退過程中遇到了我軍的層層阻擊,最終在恐懼下美軍撤退了120多公里。
長津湖戰役的巨大損失和戰略意義
我軍雖然在大體戰略上進展順利,但是在這場戰役的微觀層面上卻損失慘重。當時我軍是提前進入朝鮮,物資準備不足,所以志願軍戰士們得穿著單衣在零下幾十度的長津湖作戰,這已經相當於我軍將士在冰雪天氣 和美軍肉搏了,這種劣勢最終使我軍在嚴寒天氣下損失慘重。至於美軍方面,靠著強大的後勤在冰雪天的損失不大,但凍傷者也超過了7千,可見當時天氣之惡劣。
不過在巨大的犧牲之下,我軍獲得了足以扭轉整個戰局的根本性勝利。在長津湖作戰勝利後,我國修了好幾條通往朝鮮德川、孟山等地區的公路,保證了我軍東西兩線的後勤補給,這才讓我軍在抗美援朝的中後期能獲得足夠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