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紅軍題材電視劇的人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八路軍的帽子上有兩粒紐扣?帽子明明只需要戴著就行了,在帽子縫紐扣是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或者作用嗎?
這件事就說來話長了。
紅軍建立
1924年至1927年,為了打倒軍閥、驅逐列強,國民黨與共產黨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統一戰線。
但是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國民黨在蔣介石和汪精衛的領導下,背叛了孫中山的合作政策,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造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倚靠國民黨的軍隊是不行的,共產黨人需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於是紅軍的概念被創建出來了。
從1927年開始,全國各地爆發了數百次起義,各地的共產黨組織建立了多支工農革命軍和游擊隊,到了1928年,中共中央決定把這些工農革命軍改稱為“紅軍”,建立之後繼續吸收各地散落的工農革命軍。
到了1930年,全國紅軍大約有7萬人,經過對國民黨的數次圍剿進行反圍剿作戰,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完善各級體系,建立了完整的指揮架構,成長為中華大地上一股無法忽視的革命武裝力量。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把紅軍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
不過,既然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叫中國工農紅軍,那八路軍的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
全面抗戰
1931年,日本人依靠九一八事變侵略了中國東北,日本軍國主義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共第二次合作勢在必行。
共產黨對國民黨釋放了極大的誠意,表示只要國民黨停止進攻蘇區、保障蘇區人民的民主權利、開始對日作戰,共產黨願意摒棄前嫌,與國民黨合作抗日,可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視共產黨為洪水猛獸,始終不願意與共產黨聯手抗敵。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國內局勢開始從“聯蔣抗日”轉為“逼蔣抗日”,蔣介石受到了極大的輿論壓力。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外震驚。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國民黨這個時候意識到,日軍的進攻會動搖自己的統治基礎,抗日已經不可不為,於是開始與中國共產黨進行第五次談判。
正是在這一次談判中,蔣介石同意把中央紅軍加入國家編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就是“八路軍”這個稱呼的由來。
後來,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也就是“新四軍”,至此,中國工農紅軍以“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編制,與國民黨進行合作,國民黨與共產黨終於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配發裝備
既然紅軍已經成了國民革命軍,那麼按照國家規定和後勤保障的需要,紅軍的武器裝備就應該由國民黨來配發。
於是從農田裡起家的紅軍們成批拿到了統一生產的軍隊制服,這些由國民黨配發的軍帽上,就有那兩個神秘紐扣。
不過,這種帶紐扣的軍帽實際上不是國民黨的樣式,而是德國樣式。當時國民黨從德國手裡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和軍事顧問,這也是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一直較為先進的原因。
德國軍事顧問把德國的山地帽按照亞洲人的頭型進行了改良,就變成了影視劇中常見的那種帽子。
帽子上的兩個紐扣不是裝飾物,是可以解開的,解開之後纏繞在頭上的兩個護耳就會落下來,護住耳朵和脖子,這樣可以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幫助戰士們保持體溫,也可以幫助戰士們在爆炸中擋住飛石、避免耳膜受損,等到天氣熱了,把護耳抬起來,用釦子扣住,就是普通的帽子了。
侵略中國的日本士兵經常戴一種帽子,叫做九八式略帽。
這種帽子沒有釦子,是一年四季都擋住耳朵的,遮擋範圍較大,夏天的時候可以用來防曬和防蚊蟲,冬天就可以用來保暖,跟國民黨配發的帽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是同一種思路。
然而,帽子上不僅有兩粒紐扣,在紐扣上面還有一個青天白日帽徽,代表著佩戴帽子計程車兵是國民黨的軍隊。
在剛開始配發裝備的時候,不少紅軍戰士不願意戴這種軍帽,紅軍原本的帽子雖然不先進,但上面也是有代表著共產黨的紅色五角星,只有敵人的帽子上才會有青天白日。
現在自己帽子上的紅色五角星變成了青天白日,打了這麼多年仗,難道現在要為當初的敵人打仗?
這種心態最初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甚至有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接受青天白日的戰士選擇了離開軍隊。
但是國共合作協議裡寫得很明白,中國工農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不僅番號要變,後勤也要變,帽徽是很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變。
一邊是紅軍老戰士們的牴觸情緒,另一邊是國共合作所必須的讓步,這讓部隊首長們的很頭疼,所以在國共合作早期的照片裡,一小部分紅軍戰士的帽子上是沒有青天白日帽徽的,那是他們自己拿掉的。
被迫自制
在國共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國民黨的態度是比較誠懇的,當時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編制人數是按照三個師、每個師15000人來算的,國民黨政府需要給八路軍按照45000人的人數發放軍餉和裝備,軍帽自然包含在內。
剛整編時,國民黨給八路軍一次性發了70萬發子彈、15000顆手榴彈,620枚迫擊炮彈,也按時發放軍餉。
可隨著戰事發展,八路軍不斷擴充,廣大工農革命人員自願加入八路軍,很快,八路軍的軍隊規模就達到了50萬。
國民黨只給了八路軍45000人的編制,國共協議裡也限制八路軍擴充兵員,但是日本攻勢兇猛,為了準備與日軍進行大決戰,擴大部隊規模勢在必行。
而國民黨根本供不起50萬部隊的龐大開支,再加上日軍攻佔的土地和工廠日益增多,八路軍距離國民黨統治地區越來越遠。
漸漸地,八路軍很難從國民黨手裡領到自己應得的軍餉和裝備了,共產黨不得不自己想辦法。
1939年,八路軍後勤部新設立了財經部和軍事工業部,到處想辦法籌措經費、生產武器裝備。
青天白日帽徽需要用到琺琅材質,這隻能在國民黨統治地區進行製作,對於當時八路軍極其有限的生產能力來說實在太困難了,所以邊區被服廠的製作只能一切從簡,八路軍產的軍帽上面就沒有青天白日帽徽,只剩下兩個紐扣。
合作破裂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被蔣介石誣陷為“叛變”,國民黨內部在蔣介石的帶領下掀起了反共浪潮,新四軍的戰士們跟蔣介石徹底決裂,把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全都摘了下來。
這一行為影響了八路軍的戰士們,八路軍和新四軍原本就都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戰友,越來越多的八路軍戰士也摘下了帽徽,只留下兩個紐扣。
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堅定了消滅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意圖,開始全面停發八路軍的軍費和補給。
1946年,蔣介石決心放棄和平建國,要用武力解決“中共問題”,隨後國民黨開始全面進攻中原解放區,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宣告破裂。
八路軍總部從此時開始正式通告全軍摘下青天白日帽徽,“兩粒紐扣”正式成為紅軍的代表性標誌。
因陋就簡
曾經有人聲稱八路軍帽子上有兩粒紐扣是因為外形看起來像“8”,故意如此設計。這話雖然不對,但在當時的老百姓看來,兩粒紐扣確實就代表著八路軍。
在八路軍展開戰鬥的地區,老百姓們只要看到這兩粒紐扣而沒有看到帽徽,就知道這是人民的軍隊,會主動送來吃穿物資。
那個時候的八路軍物資極度短缺,能製作出服裝已經很不容易了,帽子上的護耳雖然又有用又精緻,但紅軍規模不斷增大,後勤實在是難以為繼,於是從1941年開始,八路軍生產的帽子上基本不再是活釦,而是兩個死扣,無法解開釦子把護耳落下來使用。
國民黨軍在抗戰期間也漸漸感到後勤吃力,同樣也在紐扣上省了事,這種兩個死扣的帽子不僅用於普通士兵,連蔣介石的軍帽都是這樣的。
以蔣介石日常生活之講究,能讓他也帶上死扣軍帽,當時的國民黨形勢確實是不容樂觀。
一頂帽子上普普通通的兩個紐扣,不值多少錢,但卻飽含歷史風雨。它們見證了國民黨對德國軍隊的偷師,見證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見證了皖南事變,見證了抗戰期間紅軍艱苦條件下堅持抗爭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