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產成本75元/件的羽絨服標價1598元/件賣?韓國衣戀集團在中國註冊的衣念(上海)時裝貿易有限公司(下稱“衣念”)近日被罰,公司釋出致歉宣告稱,因該事件讓消費者誤認為ELAND(衣戀)品牌的加工成本即為商品的總成本,為此給顧客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一時間,羽絨服生產成本引關注。業內人士向紅星新聞記者透露,生產成本的高低主要受羽絨品級影響,但羽絨、面料及輔料等生產成本究竟在品牌零售定價佔多少,並沒有具體標準。
“據我瞭解,線上品牌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一般控制在1.5-3.5倍之間,而線下品牌一般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在2.5-5倍之間,線上或線下高階品牌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在5-10倍之間,高的加價倍率在10倍以上。”業內人士表示。
生產成本高低主要受羽絨品級影響
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1月29日公示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衣念於2021年7月2日,委託丹東翔騰服裝有限公司為其生產羽絨服共計80件,生產成本75元/件。產品明示的執行標準GB/T14272-2011《羽絨服裝》、GB18401-2010C類《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
該行政處罰決定稱,2021年9月20日,衣念將其中7件用於在北京漢光百貨的專櫃銷售,另將其中2件用於在北京君太百貨的專櫃銷售,標價1598元/件。至2021年11月3日,衣念共售出2件(其中1件為抽檢售出),未追回。銷售額共2237.2元(以標價7折的價格售出)。扣除生產成本和商場扣繳的費用共計742.86元,繳納稅金171.89元,衣念獲利1322.45元。上述產品的貨值金額共14382元。
對此,北京市西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作出以下處罰決定:1、沒收標稱衣念生產的E•LAND商標款號為EEJDB49C4M-01女裝羽絨服7件;2、沒收違法所得1322.45元;3、罰款14382元。
2月10日,衣念釋出致歉宣告稱,本次被處罰的主要原因,是ELAND品牌商品中的一個款式因為配料成分不符合產品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而受到了行政處罰。因該事件讓消費者誤認為ELAND(衣戀)品牌的加工成本即為商品的總成本,為此給顧客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有業內人士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一件羽絨服生產成本的高低,主要是受到羽絨品級的影響。根據中國羽絨資訊網公佈的羽絨價格走勢圖可以看出,鵝絨價格高於鴨絨,其中白鵝絨的價格高於灰鵝絨,白鴨絨的價格也高於灰鴨絨,含絨量通常為70%到90%,含絨量越高,價格越高。
以線上銷售價格為399元的長款羽絨服為例,填充物為灰鴨絨,含絨量90%,充絨量在200-250g,中國羽絨資訊網在2月11日公佈的90灰鴨絨價格為325.8元/kg,計算得出這款羽絨服的羽絨成本約在65.16-81.45元之間,約佔售價的20%。
而另一家淘寶店鋪的短款羽絨服僅售69元,月銷量已達到5000件。據客服介紹,這款充絨量在60-80多克,含絨量50%,衣服的總重量是200多克。根據羽絨金網1月26日公佈的行情價格顯示,50白鴨絨單價為165元/kg,計算得出這款羽絨服的羽絨成本約在9.9-13.2元之間,約佔售價的19%。
業內人士:高階品牌加價倍率或達10倍以上
本土羽絨市場的魚目混珠現象嚴重
曾任美邦服飾、波司登國際控股、雅鹿控股等上市鞋服公司高管的程偉雄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品牌企業的羽絨服的成本構成主要是生產採購成本和經營成本,其中生產採購成本包括面輔料和生產成本、產品研發、版型樣品;經營成本則含人工、物流、品牌推廣、渠道、促銷、稅收等。
就羽絨服而言,羽絨、面料及輔料等生產成本究竟在品牌零售定價佔多少,程偉雄稱並沒有具體標準,由企業商品定價部門根據自身品牌定位溢價、年度經營預算、品類銷量等去做價格規劃。據他了解,線上品牌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一般控制在1.5-3.5倍之間,而線下品牌一般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在2.5-5倍之間,線上或線下高階品牌在生產成本基礎上加價倍率在5-10倍之間,高的加價倍率在10倍以上。
記者注意到,市面上某款高階品牌的羽絨服為7300元,填充物也為灰鴨絨,含絨量80%,充絨量在200-250g,中國羽絨資訊網在2月11日公佈的80灰鴨絨價格為272.39元/kg,以此計算,這款羽絨服僅就羽絨而言,成本約54.4-68元之間,約佔售價的千分之九。
對於羽絨服品牌溢價,程偉雄表示,品牌因高、中、低定位不同,品牌溢價是不同的,這是正常的定價體系,零售定價包含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從出廠到銷售不存在價格一步步抬高的現象,品牌羽絨服企業從出廠到上市大多采用一道利的一次商品定價策略,面向市場不存在多次定價,只會隨行就市在原有零售定價基礎下調定價做促銷。
“一般生產成本越低零售定價就更低,生產成本的高低又主要是受到羽絨品級的影響。”程偉雄告訴記者,一般銷售的羽絨服至少是70絨、80絨、90絨以及更高階的鵝絨,但也有一些線上、授權分銷、社群私域、批發、直播等通路的羽絨品牌為了所謂極致低價去迎合低端消費需求,在生產成本做極致調控,就會出現低於70絨的60絨、50絨,以及低於50絨的羽絨製品,甚至於用人造棉來替代羽絨。
“這就導致本土羽絨市場的魚目混珠現象尤為嚴重,也不排除知名品牌企業為了謀求高毛利鋌而走險的事件出現。當然,還有工廠對於羽絨服生產有產能規劃和起訂生產量要求,生產數量越多加工成本也會相對具備優勢。”程偉雄說。近年以來因線上線下渠道變革重構羽絨服市場,對傳統以批發和門店為主導的羽絨服市場衝擊非常大,推動這類品牌紛紛轉型線上做授權分銷輕資產模式,也就是賣標模式。
程偉雄進一步指出,由此品牌方急功近利的品牌套利行為,對市場、生產、品質、價格、服務等缺乏有效的監管與引導,導致線上羽絨服假冒偽劣現象非常嚴重,單純工廠生產貼標就可以線上(直播)售賣,流通環節直接工廠對接消費者,甚至於小作坊對接消費者,而消費者出於對傳統羽絨服品牌的信任與認可,對羽絨服產品的專業辨別能力的缺失,讓部分無道德底線的無良商人找到銷售通道大量透過低價傾銷以次充好的羽絨服。
紅星新聞記者 羅丹妮 實習生 何京蔚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