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近日發表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院士團隊的研究,旨在初步評估一種編碼SARS-CoV-2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mRNA疫苗——ARCoV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I期試驗顯示,五種劑量的ARCoV均安全且耐受良好。可接受的安全性以及可誘導較強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支援進一步開展ARCoV的大規模臨床試驗。
背景
為了遏制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亟需研發出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本研究旨在初步評估一種編碼SARS-CoV-2棘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mRNA疫苗——ARCoV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方法
這項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樹蘭醫院開展的ARCoV單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劑量遞增Ⅰ期試驗,招募了18-59歲、SARS-CoV-2陰性的健康成人,採取隨機區組設計,進行肌肉注射疫苗或安慰劑。疫苗劑量分別為5μg、10μg、15μg、20μg和25μg。每個區組的前6名受試者為哨兵(sentinels),與其餘18名受試者一起按5:1的比例隨機分至六個試驗組。在第一區組哨兵接種最低劑量疫苗滿4天、安全性分析得以確認後,同一劑量組其餘18名受試者繼續入組,第二區組的哨兵接受首劑接種。各試驗組均接種兩劑,間隔28天。所有受試者、研究者和實驗室人員均不知道干預分配方案。體液反應透過檢測抗SARS-CoV-2 RBD IgG和中和抗體來進行評估,前者採用標準化ELISA方法,後者透過SARS-CoV-2假病毒和真病毒中和試驗來檢測。利用酶聯免疫斑點法(ELISpot)評估SARS-CoV-2 RBD特異性T細胞反應,包括IFN-γ和IL-2的分泌。主要安全性終點指標為每劑接種後60分鐘內,以及第7、14和28天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次要安全性終點指標為每劑接種後第1、4、7和28天實驗室檢測發現的異常變化。關於免疫原性,次要終點指標為體液免疫反應:即基線、首劑接種後第28天、第二劑接種後第7、15和28天,SARS-CoV-2真病毒中和抗體、假病毒中和抗體和RBD特異性IgG的滴度。探索性終點指標是首劑接種後第7天以及第二劑接種後第7天和15天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反應。該試驗已在www.chictr.org.cn上註冊(ChiCTR2000039212)。
結果
2020年10月30日至12月2日,我們對230人進行了篩查,120名符合條件者隨機接種了五種劑量的ARCoV或安慰劑(每組20人)。所有受試者完成了首劑接種,118人完成了第二劑接種。接種後56天內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大多數不良事件為輕度或中度。發熱是最常見的全身不良反應(5μg組20例中有1例[5%],10μg組20例中有13例[65%],15μg組20例中有17例[85%],20μg組20例中有19例[95%],25μg組16例中有16例[100%];p<0.0001)。3級全身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5μg組20例中無一例(0%),10μg組20例中有3例(15%),15μg組20例中有6例(30%),20μg組20例中有7例(35%),25μg組16例中有5例(31%),安慰劑組20例中無一例(0%)(p=0.0013)。正如預期,所有組別的大多數發熱在接種後的前兩天都得到了緩解。接種首劑或第二劑ARCoV後,徵集性全身不良事件(solicited systemic adverse events)的發生率相似。體液免疫反應,包括抗RBD IgG和中和抗體,在第二劑接種後7天顯著增加,並在之後的14至28天達到峰值。特異性T細胞反應在全程接種後7至14天達到峰值。15μg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最高,比COVID-19恢復期患者抗體滴度高出約2倍。
解釋
五種劑量的ARCoV均安全且耐受良好。可接受的安全性以及可誘導較強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都支援進一步開展ARCoV的大規模臨床試驗。END
Fundin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以英文原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