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有點長,但乾貨滿滿,值得您花時間認真讀完。)筆者林海屬於農轉非人員,戶口不在農村,因為家庭在城市,這些年一直想回四川家鄉農村乾點事,苦於經常兩千多公里於深圳和四川蒼溪農村之間來回奔波,沒能有機會完全紮根農村去落地鄉村振興的具體事務。加上不是老家村幹部,無法真正把家鄉山區農村的所有資源調動起來,去完成我心中日思夜想的“新型集體經濟”之夢。
該文的觀點來自我堅持3年每月返鄉深入農村的實踐探索心得。本文以自身假設為村幹部的角度而寫,若您感興趣,請認真讀完。同時,也希望能給有條件落地的鄉村振興職業經理人和村幹部帶來一些啟發,大家相互交流,覺得講得不好也歡迎拍磚。
若我是村幹部,這12類資料和相關專案必須牢記於心
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人,所以在我心裡,一個村的支書就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董事長”,而村主任就是“總經理”。假設我是一名村幹部領頭人,既然每天在村裡出入,這12類關於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創業增收的資料,首先應該銘記於心,要能隨問隨答。
(1)土地規模及出產資料
本村土地數量多少畝,良田多少?貧瘠土地多少?適合發展哪些產業專案?哪些土地適合種糧食、哪些適合種蔬菜、哪些適合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只有掌握這些資料,才能做出村裡農業專案的發展規劃。這些資料從老農民多年的耕種經驗去獲得比請所謂“專家”來考察可能要靠譜很多。
(2)宅基地面積資料
村內有多少套宅基地,多少戶住著人,多少戶是空閒著的,多少套新建房屋,多少套老房屋?這些資料,可以作為農村小型家庭作坊生產或者鄉村民宿專案的調研依據。
(3)山坡林業資料
多少畝山坡,山林裡主要林木是哪些,各自佔地面積多少?用識花君辨認一下,這些野生資源中是否有名貴藥材?是否有一些可以作為城市街道的四季風景樹?是否可以嘗試移植培育並發展成特色產業?這些資料,都可以從每家每戶的林權統計得來。
(4)水資源資料
村內有多少水庫、水池,蓄水能達到多少立方米,在乾旱季節約能灌溉多少畝面積?水資源對於農村如何搞產業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若水源不充足我們該用哪些簡單的辦法去解決。
(5)村組道路里程及通行資料
村內道路一共有多少公里?哪些路段可以通行貨車?這些資料,對於村內的產業專案、電商進村、物流快遞等能否順利下鄉很關鍵。若條件具備,發展起來就更容易;若不具備,需要積極解決,早期無法落地的專案就得考慮將本村專案暫時拉到外邊去搞了。
(6)水電氣網“四通”資料
“四通”完成覆蓋率是多少?是否有區域無法覆蓋?這些基礎條件資料很關鍵,目前的農村很多條件應該都達到了。
(7)常住人口及勞動力資料
村內常住人口數量多少?無勞力的老弱病殘有多少?有多少還可以下地勞動幹活兒的人?這些資料,對於盤活村內人力資源集中編組分類去實現創業很關鍵。
(8)農民可支配收入及存款資料
村內農民每年可支配收入多少?有多少存款?有多大能力投資搞多大產業?這些資料,關係村內專案投資的財力問題。農民若有閒置資金,能透過集體好的專案去盤活再實現增值創收,那將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9)在外農民工及收入存款資料
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有多少?他們人均收入多少?哪些人在外掙錢掙得多?存款總共有多少?如今農民工越來越精貴,很多人每年外出打工淨收入達到10萬元左右,城裡有車有房,家有存款的不少。他們中間有人有一手好手藝,也有人有閒置資金……這些都是集體企業的股東人選。
(10)村內技術及技能優勢資料
村內有哪些民間手工藝?泥匠、石匠、木匠、竹編匠、草編匠等。會做豆腐的有多少?會開作坊的有多少?會廚師做菜的有多少?會做特色小吃加工的有多少?哪些人還會打乾坤,還會唱歌跳舞?這些資料,都是可以支撐小成本創業好專案,集體完全可以把這些人集中起來幹一番事業。有些可以生產手工藝品和散裝農特產品,透過網路賣向全國;有一手好廚藝的可以透過集體組織進城,統一開一家“鄉村店”……這些都可以作為集體經濟的特色創業專案。
(11)特色產業發展資料
村內,目前有哪些特色產業在創收?有特種種植或者養殖者麼?他們的技術如何,專案是否有優勢?這些是都可以做大做強的農業專案,可以集中起來分組編類,把技術集中、資源集中。
(12)鄉賢人才資料
從村內走出去有哪些混得比較優秀的人才?官員、高管、老闆、生意人、高收入職業者……這些都是家鄉農村的“寶貝”,有他們在何愁村裡沒人才?即使不在村裡,但村幹部可以透過建立微信群把大家集中起來,能出謀劃策的給村裡搞規劃,能給村裡找資金的找資金,能引專案回來的幫引專案,能幫村裡搞宣傳的搞宣傳……只要村幹部肯放下架子去拉他們,他們中間很多人都是有家鄉情懷的,肯為老家農村的發展出力。
以上這12類資料,幾乎覆蓋一個村的所有資源。村幹部掌握它們才能科學做出適合這個村莊的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計劃,才能真正搭建起該村的集體經濟。
關於新時代集體經濟,時下各種學者專家在討論,我也一直想寫。有人提出學“華西村”、學“小崗村”、學“南街村”等觀點,筆者林海我認為學誰都不能去照抄照搬。這些集體經濟的“明星村”,當年所處的歷史條件、政策條件不同,地理、人才等資源條件也很難複製。
鄉村振興需百花齊放,各個村的境況不同,需要具體分析,需要村裡幹部去根據當地實際資源條件做出不同的整合,去摸索、去探路、去做出有差異化的特色村莊。如今搞集體經濟與過去傳統的吃“大鍋飯”式的集體經濟差別很大。新時代的集體經濟,應該叫“新型集體經濟”,它以實現村裡“共同富裕”為目標宗旨,以“共投、共建、共享、共擔”為參與基礎;“按勞分配、按股分紅、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才更加科學合理。積極參與勞動的人、貢獻大的人、敢於投資承擔風險的人等都該獲得公平合理的權利與收益。接下來談談,如果我是村幹部該如何搭建“新型集體經濟”?我將分5個步驟去落地。
第1步,規劃。科學合理地做村內產業專案發展規劃,挖掘並塑造村內特色IP
村內產業專案不能光盯農業,一二三產業都可以去挖掘。首先,村幹部必須要學會做村內產業專案發展規劃,沒有計劃的盲目行動很難實現鄉村振興。而做專案發展規劃,我從來不主張不經過詳細資源資料的統計和分析,而花重金去找個大學或策劃公司整一本高大上的《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書》。這種懸在天上的規劃書,往往很難實際落地。參與村內專案策劃的核心人員,必須是完全熟悉當地的人才,這種人才最好就是村幹部自己。
筆者林海在前邊總結的12類資源資料,對做村內發展哪些專案起決定性意義。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坐井觀天地式的自嗨,在挖掘適合本村發展的優勢資源的同時,還需要把眼光看向全縣和全國。如何做好專案規劃?林海有兩點看法。
1,若當地縣域具有叢集式特色產業優勢,並且在全國已經有了地理品牌,具有了核心競爭力優勢。俗話說抱團好取暖,這種地方向上要政策支援的機會往往都是以自己地方的核心產業為主。該村如果能做出亮點而成為“示範村”,很容易通過當地政府去獲得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援。那樣該村的振興自然就會擁有四兩撥千斤的機會。但這種規劃在當地一定要體現出“創新思想”,才能有機會成為“示範村”。在做規劃前,一定要去看看那些目前受到地方扶持的村落到底有哪些不同?自己村的策劃一定要與當地那些牛氣的村拉開差異化,後期才有機會做出自己村內的IP,形成自己的“一村一品”。
2,若當地沒有叢集式特色產業。那麼,就需要村幹部調動村裡的鄉賢和人才們,集思廣益,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挖掘自己村內與眾不同的資源優勢,去創造一個新IP。這種IP可以是村裡1戶的某個特色產業、1塊與眾不同的小山坡、1戶人家的特色手工藝、1家做的味道與眾不同的美食、1位有個性的人物、甚至1位慈善的長壽老人……以一個小點去塑造一個產業靈魂,推廣出去沒準能帶動一大片產業的發展。
村內發展規劃,不能光是產業面積建設規劃。重點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本村的IP作為靈魂塑造,不然你發展出來產業就是個大眾產業而已,後期根本形成不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場沒有競爭力可能連客戶也很難找到。發展規劃,應先設立IP,再根據這個IP去策劃適合本村發展的專案。
村內整體的專案發展規劃,要短、中、長期相結合,不能完全搞需要大投資而收益漫長的專案,那樣風險極大。核心部分應該包含IP策劃、產業專案策劃、人才吸引計劃、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營運及商業模式、融資計劃、利益分配方案、風險評估及管控辦法等內容。
第2步,搭建組織。註冊集體股份制企業,構築股權結構,建設管理團隊
在確立自己村內到底搞哪些特色專案後,就要考慮搭建經濟組織,需要成立集體企業來落地這些專案。為便於今後的招商引資,最好先搭建屬於集體的股份制公司,再按村內不同的人員分工和產業類別分組去搭建集體專業合作社。到底該如何搭建?
根據前邊掌握的本村資源資料,將具有開發價值的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年限進行統一資產評估,願意入股的折算股本入股;有技術特長的農民可以帶自己的手藝進集體企業以技術折算股本金入股:有存款的人願意拿出來盤活資金的以資金投入入股;有專案營銷推廣及營運管理能力的人,可以人才期權入股。大家按照統一股本金投入折算股權比例,享受收益同時承擔相應風險。
成立集體企業管理組織,工資福利、績效考核、五險一金都得詳細納入,才有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幹。村幹部若有能力進集體企業管理人員當然更好,若沒有能力參與相應工作就必須物色組織外的人才。
在集體企業組織和專案經營還沒成熟階段,儘量實行經營管理外包制度,所有參與人員必須要簽訂業績、利潤對賭協議,並與企業經營管理風險掛鉤,必須承擔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相應風險。簽訂了協議後,村幹部就得放權讓這些職業人員去經營和管理集體企業。
第3步,積極解決人才和資金問題。藉助本村內外力量、媒體和流量積極宣傳本村,開展專案招商引資
透過以上辦法,應該能解決一部分啟動資金和人才的問題。村內可以再成立集體企業的幫扶委員會,即鄉賢公益組織,專門用於團結村內外人才,併為村集體企業解決相關難題。村幹部和大家一起都要放的下面子去尋找資金,對於人才吸收要有“三顧茅廬”的精神。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擰成一股繩,一切難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在專案、資金、人才、組織確立以後,村組織的工作需要聯合本村內外人員,積極藉助當地政府的力量、外界媒體和網紅流量的力量,努力宣傳本村專案。本村資金不夠啟動,可申請政策貸款,或對外開展招商引資,對外拋股權融資……人才不夠就對外公開招募。
第4步,專案落地要以“盈利”為首先目標。以戰養戰,用賺回的錢按比例再持續投入村內其他建設
村裡發展規劃可以長遠,但落地要一步一個腳印。將本村規劃中適合到城市去開展能掙快錢的專案業務,比如村裡有懂手藝的大媽磨豆漿、做豆腐、搞媒體等,可以拉進城市開店經營,食材供應和經營管理,由集體企業組織能幹的人負責。
懂農副品作坊加工手藝的,先期可把閒置房屋盤活來開作坊;或者自己出工藝和配方與具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直接貼牌合作;村內口才好、善於表演的可以在村內拍影片、搞直播創收……這些專案,在最開始的規劃書中需要一併納入。
總之,集體經濟組織一但建立就必須要去落地實施一些專案。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創業創新專案都要大膽去嘗試創收。集體經濟組織,不能一味靠國家政策扶持,一定要實現自身造血。
必須堅持專案資金先期主要用於能儘快盈利的投入,村內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和長線產業專案要用賺回來的錢按一定比例分期投入,確保集體企業能持續造血很關鍵。
第5步,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援,維護好集體企業中各方股東的權益
村組織在集體企業管理中雖不一定直接參與,但要積極幫助村集體企業時刻盯準國家政策去爭取政府支援。當然,如果從一開始就是自己本村規劃的專案,當地最開始未必會積極參與,在有了成績後要政策也許會更容易。
實現以上前4步後,相信地方領導也會關注到該村的集體企業了,並會給予積極支援。與此同時,村集體組織在這個時候要多多維護好非本村人員與當地農民之間的感情,當地對外來參與者一定要感恩。村組織需要權衡好本村農民與外來投資者股東之間的各方得失,並監督好集體企業的財務狀況。盈利了,一定要給股民們即時兌現分紅和福利;虧損了,要積極分析風險原因,並幫助解困難。
假如我是一名村幹部,我會這麼去做,村裡搞起集體經濟企業去實現創收,並能真實地為本村農民實現增收。若大家都能分到紅,腰包鼓了,可支配收入多了,才能談幸福的生活。村集體企業賺錢盈利,集體經濟組織可獲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可以用於解決村內百姓的養老問題和其他福利;村裡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與維護才能有充足的資金去落地。這樣,鄉村才能真正實現振興!
(本文結束,作者林海實名何國榮,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林海講三農”,感謝您的閱讀。因為篇幅太長,本文未將更多細節闡述完,有感興趣者歡迎在文章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