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爭的基礎是經濟;尤其是到了熱武器戰爭的時代之後,經濟和政權的綜合實力更是幾乎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力量。但是,有這麼一支部隊,他們似乎不是這樣的。那就是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在我們以往的認知當中,紅軍能在十年內戰中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生存下來,似乎是完全憑藉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堅定的信仰,但是事實真的如此麼?
其實,紅軍其實是不窮的。
首先,在長征開始之前,我們是有存貨的。
早在八七會議以後,毛主席就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所謂打土豪,具體分為四種方式:沒收,派款,罰款,挖窖。沒收很好理解,打倒地主以後,紅軍會沒收地主的一切生活生產資料。派款主要針對商人和資本家,按佔據資本多少對他們收取一種累加稅的稅款。罰款是對地主和資本家收取一定數目的款項,作為他們長期剝削農民的處罰。挖窖是紅軍攻入城鎮之後,挖去跑路的地主和資本家存在在地窖裡的資本。雖然僅僅依靠“劫富濟貧”只能獲取有限的資產,但是對於紅軍來說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目。
所謂分田地,顧名思義就是打倒地主豪紳後將他們的田地分給農民。但是這項舉動可不僅僅是造福於民,其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往收取農業稅需要向地主收取,而地主往往會隱匿資產,私自佔用佃農生產的剩餘價值。分給農民土地以後,收取稅目就不用經過地主這個“中間商”,而是直接向農民收取累加稅,不但增加了蘇區政府的財政收入,又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可謂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紅軍還在根據地大力發展商業。雖然在窮鄉僻壤的革命根據地裡小農經濟依然根深蒂固,大多數地區都是自給自足,商業十分不發達。但是黨和紅軍大力發展主觀能動性,設立集市,鼓勵農民把剩餘的物資拿到集市去賣。同時,紅軍設立的稅款遠比國統區的層層重稅輕得多,小商小販也喜歡去紅軍的集市交易,這樣,紅軍也獲得了一筆收入。
但是,真正在財政收入中佔大頭的,是一種製造武器所必須的金屬——鎢砂。中國佔有世界鎢砂百分之80的儲量,而中國鎢砂百分之70的儲量在贛南,正是中央蘇區的所在地。那麼這些鎢砂該賣給誰呢?當時兩廣地區有個傢伙叫陳濟棠,是個名義上歸順蔣介石政府的軍閥,擁兵自重。這傢伙眼光很長遠,既然你蔣介石說“攘外必先安內”,說通俗點就是解決紅軍之後就來對付我們這些軍閥。那麼我就來個“養寇自重”。他和用物資來交換蘇區出產的鎢砂,又把這些鎢砂賣給納粹德國,條件便是德國幫助兩廣地區發展工業,修建港口和鐵路。這鎢砂交易,就佔據了蘇區政府百分之70的收入。
當然,蔣介石也不會被矇在鼓裡,既然你能和陳濟棠交易,那我就能封你的路。在圍剿的時候大肆封鎖蘇區政府和外界的物資交流,從而困死紅軍。但是蘇區周圍的城市偷摸著從蘇區購買的大部分是糧食,而這些城市缺少的就是糧食。斷絕紅軍和周邊城市的物資交流,非但斷絕的紅軍的物資來源,而且還斷絕了周邊城市的糧食命脈。蔣介石此舉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蘇區周圍的城市很快就陷入了饑荒。對此,小編不得不稱讚一聲“總座高見”。
長征開始後,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的“存貨”無疑幫助紅軍度過了長征早期的艱難時光。
在長征中,紅軍獲取的物資以糧食為主,而獲取糧食的主要方式就是打土豪。當然,打土豪是個技術活。為此,紅軍專門成立了“沒收委員會”。為了分辨哪家哪戶為土豪,沒收委員會派人和先鋒部隊一起行動,去每家每戶尋訪調查。如果判定是土豪,就在他家牆上寫上幾個大字“此戶為土豪”。從而方便後續部隊行動。
後續部隊也有自己分辨土豪的方法。如果看到有高牆大院的人家,那可能就是土豪。但是不能魯莽進門,如果誤傷了家道中落的破落戶就違反了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初衷了。還要判斷狗叫的兇不兇,沒收委員會認為因為要欺壓農民,土豪家的狗大機率是叫的兇的,如果叫的不兇,那可能是破落戶家裡養的寵物狗。進門之後,還有兩步判斷步驟。先去看這戶人家養的牲畜,如果牲畜多,那就是土豪無疑了。再看灶臺,因為大戶人家要吃肉用油的緣故,灶臺上大概是有很多油漬的,如果有油漬,那也可以判斷是土豪。
值得一提的是,紅軍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忘記關照群眾,打土豪時,還會召叢集眾一起進土豪的門,拿回土豪家裡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還組織批鬥會,召叢集眾批鬥土豪。
以上就是紅軍長征時期主要的經濟來源呢,覺得對大家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贊、收藏加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