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有戰爭就會有犧牲,有戰爭就會有血淚。抗美援朝對於我國來說,也是十分兇險的,因為志願軍們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而是以美國為首的十國聯軍。聯軍的武器裝備都是最好的,而志願軍不僅要應對這麼多的敵人,只要應對惡劣的天氣。
在抗美援朝中,戰場中出現了很多的英雄,他們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就是這些英勇的志願軍,為我們譜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英雄讚歌。
一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很多人眼中,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東西。信念、理想、愛……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都是超越生命的存在。而在抗美援朝中,有一位年輕的戰士就在生命與信仰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他被稱為“人體螺釘”,為了連線鐵軌,讓18列軍車免遭敵機轟炸,他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充當鋼軌螺釘,在軌道上堅持了整整90分鐘,用自己鋼鐵般的精神創造了奇蹟。
這個英雄名叫史阜民,1925年出生於河北樂亭縣,貧農出身,家裡條件非常差。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面對被侵略的國家,他從小就有一個軍人夢。
22歲的史阜民正式入伍,以身投入革命。在部隊中,他刻苦訓練,積極參加上級指派的任務,將自己訓練成一名真正的戰士。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一方面,朝鮮向我國求救,,另一方面,美軍越過三八線,我國邊境地區受到影響。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整裝待發,前往寒冷的朝鮮。
而史阜民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名志願軍,他雖然沒有到前線,只是一個後方人員,但是前往朝鮮的志願軍,每一個都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英雄!
史阜民是作為鐵道兵團第一師二團五連的班長前去抗美援朝的。在古代就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可見後方也是多麼的重要。中國雖然與朝鮮相鄰,但是軍需、食物等還是需要依靠鐵路來運輸。
史阜民所在的鐵道兵團是由原來的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而來,是有名的“護路軍”。在解放戰爭中,這支軍隊就屢立戰功。在整個抗美援朝中,鐵道兵團搶修鐵路共計923千米。在之後的很多年中,這支鐵道兵團還在之後擔負和參加了五十多項的修建任務,被譽為“鐵路建築的突擊隊”。
我軍在前線與敵人拼殺,在不利的情況下取得了一些勝利,而以美國為主的聯軍也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能力,對他們來說,志願軍是需要用全力應對的對手。但是聯軍雖然裝備精良,但似乎不是志願軍的對手。
1951年8月,美軍就開始利用空中優勢,轟炸摧毀朝鮮北的鐵路系統,就是為了切斷志願軍的物資供應。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鐵道兵團一師二團奔赴戰場,搶修鐵路,保證前線志願軍的軍需。
而美國空軍卻每天都要轟炸兩次,每臺轟炸機負責轟炸一段鐵路,試圖從根源上讓志願軍不戰自敗。這就是美軍的“絞殺戰”。
但是後方的任務極其重要,而後勤補給的條件更加艱苦,尤其是到了上甘嶺戰役時期,當時還有一個說法:“誰能送進坑道一顆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可見當時我軍後勤面臨了多大的困難。而鐵路搶修的難度也非常大。
美軍每炸燬一段鐵路,我軍就搶修一段,但是也還要防止敵機的轟炸。志願軍最後能夠取得勝利,也離不開鐵道兵團的付出。鐵路承擔了後勤的絕大多數任務,而鐵道兵團的努力,粉碎了美軍“絞殺戰”的陰謀。
在這樣殘酷的戰爭中,鐵道兵團為了保證鐵路暢通,冒著生命危險頑強鬥爭,也湧現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人螺絲”史阜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
1951年12月,天絲已經非常寒冷了,但是志願軍們還守在自己的陣線上。一天,美軍再次轟炸鐵路,而K33鐵路在“絞殺戰”中,被美軍的轟炸損壞。這條鐵路對於志願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是志願軍運送武器彈藥的18列火車的必經之路。
敵機一般都是在白天轟炸,而鐵道兵團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搶修鐵路,志願軍運輸軍需的列車也都在晚上進行。
鐵道兵團在敵機飛走之後,立即趕過去維修。他們必須要抓緊時間,因為今晚,運輸武器的18列火車就要從這裡透過,如果列車因為鐵路被炸燬而滯留,不久會面臨敵機的瘋狂轟炸,還會對前線的佔據造成不好的後果。
鐵道兵團正在爭分奪秒地搶修著,但是在滿浦線33公里橋處,鐵道兵們發現少了一顆特殊型號的螺絲釘,造成兩根37公斤的不同型號的鋼軌無法連線的情況。但是,運輸軍需的火車很快就會開來,這18列車如果不盡快通行的話,敵軍就會發現,便會派來轟炸機進行轟炸。
時間不等人,但是沒有這種特殊螺絲釘,列車就無法通行。
大家很快想出一個應急措施,那就是在兩軌間用兩個螺絲接上一個道岔尖,但是要在現場找到完全合適的螺絲,無疑是大海撈針。找到的螺絲不是太粗就是太細,根本就不合適。
遠處傳來火車的聲音,鐵道兵團還在焦急地想辦法,就在這關鍵時刻,史阜民站了出來,他提出用螺絲板子來連線鋼軌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十分兇險,因為是用螺絲板子來連線的,並不像螺絲釘一樣牢固,那麼就需要一個人在鐵軌處,用雙手緊握著螺絲板子,使得列車正常通行。
史阜民說書這個方法之後,就請命執行這一任務。連長當下就拒絕了。這個辦法太過於兇險,18列火車不是一個普通的戰士能夠扛下來的。這個任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不僅難度太高,而且成功的機率很小。
倘若一個不小心,不僅戰士的生命保不住,還可能會使得18列車造成追尾的風險,身邊的戰士也都會受到生命危險。
史阜民也知道連長的顧慮,而其他戰士都願意親自去試這個辦法,但是史阜民自己完全清楚這個辦法應該怎麼實施。火車的聲音越來越近,他們已經沒有猶豫的時間了。史阜民就敬起軍禮,保證道:“連長,我申請實施這個辦法,我以性命擔保,一定會讓全部列車透過!”
隨著火車越來越近,連長知道不能再猶豫,於是忍痛下達了命令。而史阜民拿著螺絲板子就向鐵軌跑去,而螺絲板子也完美地將兩條鐵軌連線在了一起。
很快,第一列火車就駛了過來,震耳欲聾的聲音距離史阜民越來越近,他雙手用力,僅僅握著螺絲板子,列車在他身邊經過的時候,卷起一股強大的氣流。史阜民認為自己都要隨著列車一起動起來,他的耳邊轟轟地響,震得他腦袋直髮沉。
連長與戰士們都盯著史阜民,雖然天色很暗,但是他們可以看見有白色的棉絮飛了出來,接著就見他的棉衣被扯破,仔細觀看,上面還染著血跡。那是列車的車梯將他身上的棉衣扯去了大半,肩頭也被刮傷。
史阜民的手微微抖動,但是他不敢大意,螺絲板子依舊沒有離開兩條接軌,而他的手也被震得發疼。
終於,第一輛火車透過。連長與戰士們稍微鬆了一口氣,但是隨之而來的第二列火車又讓他們將心提到了嗓子眼。
史阜民還在咬牙堅持著,火車經過的熱浪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而肩膀的地方越來越疼。
第二列火車終於透過。有戰士過來想要替換他,但是史阜民卻拒絕了。一來是他還能堅持,二來是他已經掌握了力道。
火車再次駛來,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冬天,他的手腳都有些凍僵了,但是火車的到來,熱浪又使得他的身體發沉。每次火車經過的時候,他都覺得頭腦發沉,將要昏過去一般,但是火車離開之後,他又覺得自己還能繼續撐下去。
列車已經通行了一半了,史阜民依舊在堅持著,其他戰士在兩列火車的間隙過來想要替換他,但是又被他拒絕了。之後的鐵道搶修還需要很多的人力,但是這個任務又太消耗人力,只要他還能堅持,他就不會放手。這次任務之後,他應該要休息好長時間,不能再參加接下來的搶修任務。如果一直這麼替換的話,將會繼續耗費鐵路維修的人力,而搶修任務重大,這是得不償失的。
列車在頭頂呼嘯著,史阜民清楚地直到每一列火車,但是火車卻不知道在鐵軌處有一個用命堅持的志願軍。
連長看著他的肩頭行駛了一列又一列的火車,於心不忍,誰又不會心疼自己計程車兵呢?雖然他們沒有到前線殺敵,但是鐵道兵團也在為抗美援朝做貢獻,也積極地參與了戰爭,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和平。
眾人看著史阜民站在枕木垛上,而他幾乎保持著同一個姿勢,列車在他上方經過,他就已經像是鐵軌的一部分了,迎接著每一列的火車,又用自己的身軀將這些火車送走。
史阜民有些撐不住,其實在第一列火車經過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些撐不住了,但是他的心告訴自己,他還能堅持下去。雖然身體已經受傷,手腳凍僵,但是他心中的那團烈火卻依舊沒有熄滅,也不會熄滅。
他不知道自己撐了多久,每一次火車離開的時候,他都暈乎乎的,意識也變得模糊,似乎下一刻他就要昏倒。他也會在想,自己會不會就要在這裡永久沉睡過去,再也回不到家鄉,看不見家人,也看不到和平的那天。
他想起之前自己入黨時的誓詞: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他還記得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舉國歡慶,老百姓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那時他見過最美最真誠的笑容,也是他銘記於心的笑容。
他的腦袋昏昏沉沉的,身上的疼痛似乎沒有了,他彷彿什麼都感覺不到,似乎也感受不到時間,耳邊傳來歡呼聲與掌聲,隨之而來的是溫暖的懷抱。這個溫度,不是冬天的嚴寒,也不是火車經過的熱浪,這個溫度非常舒適,讓人不禁流連忘返。
最後一列火車緩緩駛去,聲音也越來越遠,這裡再次恢復了平靜,也恢復了平和。
連長與戰士們將史阜民扶了下來,他有些站不住,眼神也有些迷離,他們就將他帶到下面的平底去休息,又用厚重的棉衣裹著他的身體。
緩了一會兒,史阜民雖然還是有點發抖,但是情況也有所好轉,意識沒有那麼模糊,聽得清連長與戰士們的話。從他們口中,史阜民才得知自己足足撐了90分鐘,18列火車順利通行,武器裝備正在運送前線的路上,很快,前線的志願軍們就會拿到這些軍需。
史阜民因為這次驚心動魄的任務立下了一等功,並且還獲得了朝鮮的一級國旗勳章,次年9月25日,鐵道兵團還授予了他二級英雄的稱號。
對於一個人民來說,最難得也是最欣慰的是,我們的英雄還活著。而對於像史阜民這樣的英雄來說,戰爭結束才是最好的禮物,也是最值得開心的事情。
史阜民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用鋼鐵般的意志堅持了下去。在戰爭期間,無數的人民英雄站起來,為國家,為人民,為和平,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城牆。在他們的庇護下,我們才得以平安。
就是因為有“人螺絲”的精神,他們一路披荊斬棘,攻克很多的艱難險阻,將一腔熱血灑滿山川大地。而我們也需要學習這種精神,共同攜手,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