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5月15日傍晚,日本東京,首相官邸裡突然衝進來了11名身穿海軍軍服的年輕軍官。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日本人這名字,我也是醉了)正獨自坐在家中閉目養神,面對這群怒氣衝衝的年輕軍官,犬養毅的眼睛中略過了一絲驚詫,隨後他立即鎮靜了下來。
犬養毅耐心地將這些年輕軍官請到了屋內的接待室,準備好好和這些年輕人談一談。但他沒有想到這些人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取他性命,其中一名叫黑巖勇拔出了手槍,大聲吼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了,開槍吧!”
面對黑洞洞的槍口,犬養毅驚慌地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聽我解釋,就會明白了……”
犬養毅還沒有來得及開口解釋,為首的三上卓便扣動了扳機,可是手槍恰在此時卡殼了。黑巖勇隨即朝犬養毅頭上開了一槍,三上卓卸掉那枚臭彈之後,也和眾人一起朝犬養毅身上開槍。
堂堂日本首相就在自己的首相官邸被11名年輕軍官亂槍打死,據參與刺殺的軍官介紹,犬養毅臨死前說得最後一句話是:“把鞋脫掉吧!”
這件刺殺案就是震驚日本朝野的“五一五事件”,而隨著犬養毅遇刺身亡,日本政府短暫的政黨政治也隨之宣告結束。日本開始進入了軍部控制政府的時代,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狂熱的軍國主義熱潮,推動著這個國家走上了一條向全世界宣戰的不歸路。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很難理解當時的日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軍國主義的狂熱究竟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75歲的犬養毅是日本資深政治家,無論在民間、政界還是軍界都有很高的威望,這樣一位首相遇刺身亡,在當時日本引起的不是震驚和悲痛,而是近乎狂熱的歡呼。
參與刺殺的11名海軍軍官剛剛走出首相官邸就被警察逮捕,他們在接受審判時對自己刺殺犬養毅的行為供認不諱,但卻聲稱自己是為了拯救國家而犧牲。這次刺殺不是犯罪,而是革命。
審判期間日本法庭共收到了近12萬封為他們請求減刑的信件,另外還有一份請求寬大處理的請願書,上面有35萬7千人的簽字。
更加狂熱的是有11個人竟然切下了自己的小拇指,泡在酒精瓶裡,寄給了法庭,以此彰顯自己對刺客的支援。
日本民間不僅沒有將這11個刺客視為犯罪分子,反而將他們稱為拯救國家的英雄,有無數少女寫來熱情洋溢的求愛信,願意成為這些年輕軍官的妻子。
而首相犬養毅被年輕軍官們刺殺的原因竟然是:試圖阻止日本武力侵略中國!
這11名刺客最後無一人被判處死刑,幾年之後隨著戰爭的爆發,這些人最終被無罪釋放!
犬養毅死後,日本軍部開始逐步掌握大權,而狂熱的少壯派也開始從幕後走到了前臺。而這些勢力的代表就是世界近代史上臭名卓著的“三羽烏”,以及他們所組建的“巴登巴登集團”!
“三羽烏”翻譯成漢語就是三隻烏鴉的意思,烏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是什麼吉祥物,但在日本烏鴉有精英的含義。這三隻烏鴉正是當時日本軍部少壯派的精英領袖。
這三隻烏鴉到底是誰?他們為什麼能夠獲得如此稱號?他們究竟有什麼神秘的能量呢?
故事還要回溯到1921年10月,幾個日本陸軍大學畢業的少佐軍官在德國度假勝地巴登巴登聚會。
巴登巴登以溫泉而聞名於世,這正合日本人的胃口,這一天三名少佐在溫泉浴室裡秘密討論著日本未來的國運。這三個人的名字是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和崗村寧次,這三人既是日本最優秀的軍校畢業生,同時也是關係親密的摯友。
由於他們感覺自己討論的事情非常重要,需要高度保密,為防止談話內容洩露,所以把他們信得過的一個學弟也叫來,專門站在門口把風。這個把風的小學弟名字叫做:東條英機!
他們討論的究竟是什麼呢?竟然要日本未來的首相為他們把風?實際上,他們什麼都沒討論出來。
這三個人成績優秀,身手敏捷,日本最頂尖的軍事人才,國之棟樑。但是他們的頭腦卻相對比較簡單,除了忠於天皇,為大日本帝國獻身之外,並沒有什麼思想。
所以討論了半天,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幹頂層設計的這塊料。不過,他們的這次聚會卻成為了日本新崛起軍閥集團的雛形。
雖然他們並沒有討論出自己的思想體系,但是他們卻形成了統一戰線,決定要團結起來,共謀大事。
此後幾天,陸續又有一批年輕的日本軍官來到巴登巴登度假,這顯然是經過周密組織的。經過深入討論,他們最終選出了由11名少壯派軍官組成的新的勢力集團,即“巴登巴登集團”。
除了三羽烏和把門的東條英機,另外七人分別是駐柏林武官梅津美治郎,駐伯爾尼無關山下奉文,駐哥本哈根武官中村孝太郎,駐巴黎武官中島今朝吾,駐克隆武官下村定,駐北京武官松井石根和磯谷廉介。
這些名字將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被提及,他們也是戰後最大的戰犯。而正是這11個人組成了日本新軍閥的核心,而這股勢力也被稱之為“昭和軍閥”。
那麼這些年輕軍官真的有那麼大的力量能夠改變日本嗎?他們在日本難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這些人在日本的權力階層中屬於邊緣人群,根本沒有什麼發言權。
近代日本雖然經歷了明治維新,但那是一次並不徹底的改革,原有的藩閥集團並沒有被消滅,而是接受了新式改革之後繼續掌握軍隊。當時的日本陸軍由長州藩掌控,海軍則由薩摩藩掌控,藩閥勢力非常龐大。
永田鐵山等人在士官學校的時候就抱成了一團,因為他們出身平凡在學校中經常受到藩閥子弟的欺負。為了不受欺辱,他們便團結起來一起和藩閥子弟打架,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
所以,僅僅依靠這一批沒有什麼背景和實力的少壯派軍官是根本無法撼動藩閥勢力的。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巴登巴登聚會是一次有組織的、周密的聚會,這背後肯定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將這些少壯派籠絡在一起。
團聚少壯派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為己所用,而這個幕後的神秘人物就是當時日本的皇太子,後來發動全面對外戰爭的昭和天皇。
現在的我們對這位裕仁天皇的形象大多出自影視劇,裕仁宣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錄音已經被播放過無數次。在很多影視劇和歷史照片中,我們看到的裕仁大多是一副彬彬有禮,甚至唯唯諾諾的形象。
可是這一切都是假象,將日本推向戰爭深淵的正是這位裕仁天皇,並且這個夢想從他成為皇太子的時候就已經萌發。
就在巴登巴登聚會的同一年3月,裕仁以皇太子的身份遊歷歐洲,期間很多駐歐洲各國的年輕武官都受到裕仁的宴請。巴登巴登集團的11位骨幹正是當時裕仁的座上賓,年輕的皇太子和年輕的少壯派軍官湊到了一起,他們要一起幹一番大事。
裕仁之所以要在遊歷歐洲的時候召集這些少壯派,就是為了避開國內藩閥勢力的耳目,如此一來他才能真正扶植自己的勢力。
裕仁不是一個普通的皇帝,他有非常狂妄的野心,在遊歷歐洲期間他只買了一座拿破崙的半身雕像,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引起他的興趣。
很明顯在裕仁的內心裡,他也要成為向拿破崙那樣的一代霸主,那尊半身像就一直放在裕仁的辦公室裡。
裕仁不是一個僅僅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有思想,有眼光,也有駕馭群臣的能力。他之所以看重少壯派,主要是由於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才華,有抱負,忠於國家和天皇,同時這些人又頭腦簡單,沒什麼思想,非常容易控制。
以三羽烏為首的少壯派自然也非常清楚,在背後支援他們的是未來的天皇,只要幫助天皇把軍權從藩閥勢力手中奪回來,將來的日本就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軍國主義在昭和時期狂飆猛進,本質上是其國內政治鬥爭的衍生品而已。
巴登巴登聚會結束幾天之後,日本首相原敬便在火車站遭遇刺殺身亡,而刺客只是一名普通的火車站員工。日本國內正在變得狂熱起來,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正在醞釀。
1921年11月,大正天皇病重,裕仁接過政權成為“攝政王”,掌權之後的裕仁立即在皇宮內部設定了一個“大學寮”。
他要在這裡為那些思想簡單的少壯派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引導他們以極端的方式快速奪取軍權,並儘快對外發起擴張戰爭。
裕仁在大學寮為年輕軍官們請來了一位資深的老師,此人就是二戰後被判為甲級戰犯的“大川周明”。
大川周明被稱為“日本法西斯精神領袖”,在這裡他教授年輕軍官們大河民族主義,大亞細亞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思想。
這些極端的思想其實並不複雜,而他們所用的教材也只是由大川自己編纂的一本小冊子,即《日本改造法案大綱》。
這本教材提出日本將成為一個改造全世界的革命國家,它將打敗英國,復活土耳其,讓印度獨立,讓中國自立,全世界都將感受到太陽旗的溫暖。
這些少壯派得到裕仁的支援之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很多日本中下級軍官,甚至士兵都被這種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所感染,變得異常激進和極端。
尤其是日本陸軍之父“山縣有朋”在不久之後因病去世,再也沒有人能夠制衡裕仁,少壯派開始慢慢強大起來。
而這種思想也席捲了整個日本,讓整個國家都一步步變得狂熱起來。
當時的日本政壇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向政黨政治轉變。日本當時已經開始向西方學習,實行政黨輪流執政,首相是政府的最高官員。
當時的日本政黨處境非常尷尬,一面是皇室,一面是軍部,這兩股勢力都要比政府強大,而軍部中的參謀本部直接隸屬於天皇,根本不理會政府。
如此一來,政府就成了為天皇和軍部的服務機構了,首相原敬認為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政府的權力被頭腦簡單思想激進的軍隊左右,將把整個國家帶入危險的深淵。
因此原敬計劃削弱甚至取締參謀本部,只可惜他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計劃,就遭到了暗殺。而這次刺殺也被稱為日本政治的重大損失和重要轉折點。
此後日本兩任著名的首相田中義一和犬養毅也都在少壯派面前敗下陣來。
田中義一最為著名的就是呈交過一份關於日本對外擴張策略的奏摺,即《田中奏摺》。
在奏摺中,田中極為重視滿蒙的地位,認為要得中國必先取滿蒙。但與少壯派主張不同的是,田中不同意使用武力直接搶奪,而是透過扶植張作霖而達到分裂中國,控制滿蒙的目的。
但是他沒有想到關東軍的激進分子竟然以下犯上,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將他的全盤計劃徹底打亂。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激進行為竟然得到了天皇的支援。田中義一黯然下臺。
犬養毅也是接手了前任若槻禮次郎的爛攤子,關東軍少壯派再一次以下犯上,擅自行動,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日本軍部當時已經無法控制這批狂熱的少壯派軍官了,索性一改之前的態度,轉而支援關東軍佔領東北全境,建立滿洲國。
作為三朝元老的犬養毅看得非常清楚,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日本政府斷然拒絕承認滿洲國,甚至反對關東軍直接佔領東北。
一二八事變爆發後,犬養毅也反對日軍繼續在中國實施軍事行動,並宣佈日本將實行“不擴張”的政策。
犬養毅的行動不僅惹惱了日本軍部,還使得日本民眾也對他紛紛指責,認為他是個懦夫。當時整個日本都充斥著對外擴張的狂熱情緒,而犬養毅就是要遏制住這股情緒。
犬養毅的主張是關東軍要撤出東北,但是日本人要掌控東北的行政和經濟命脈,也就是說名義上東北主權還是中國的,但實際上卻控制在日本人手裡。如此一來既能照顧中國主權的完整,又能顧及日本的利益。
如果按照這個方針政策,日本將避免發生大規模戰爭,又得到了東北的大批資源,可以快速地恢復經濟增長,增強國力。
但是日本軍部並不認同這個政策,他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完全佔領中國。
犬養毅為了避免與軍部的衝突繼續惡化,於是派遣了自己的特使萱野長知秘密趕赴中國與南京政府進行談判。
犬養毅當年曾大力資助孫中山,他們的私交非常好,而萱野長知是同盟會成員,曾追隨孫中山長達30年。孫中山去世時,萱野是守在他身邊唯一的一個日本人。
談判進行的很順利,南京政府方面為了避免擴大戰爭,接受了犬養毅的建議。但是就在萱野向犬養毅彙報的時候,出現了差錯。
原來犬養毅的內部出了問題,他的內閣書記官長森恪是一個支援激進少壯派的軍官,他扣下了萱野的所有電報,並將這些訊息透露給了軍部。
此事一暴露,這些少壯派就開始著手準備除掉犬養毅,最後這個古稀之年的三朝元老被亂槍打死。
而這一切都被躲在暗處的天皇裕仁看得一清二楚,或者說他才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犬養毅死後,日本政府乃至軍隊內部依舊充斥著激烈的鬥爭,直到二二六兵變之後,法西斯勢力徹底控制了軍隊和政府,掃清了日本內部反對法西斯的障礙,將日本帶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二戰結束之後,在東京法庭上,無論如何法官們如何審理,所有的戰犯全部堅稱“天皇無罪”。所有的行為都是軍部和政府自行策劃和實施的,與天皇無關。最終裕仁只是低頭認了個錯,就逃過了制裁,日本皇室也得到了保留。
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裕仁在那場戰爭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他才是最大的戰犯!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