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習慣出街用動鐵耳塞,原因有2點,一來動鐵耳塞往往人聲比較好,出街使用聽歌的話更容易聽清主體部分,二來動鐵耳塞隔音效果好,出街使用能夠更好地隔絕噪聲,從而在另一方面改善音質。
很多人對於動鐵耳塞的認知都是從舒爾、威世頓、UE和音特美開始的,而威世頓則是我最早接觸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個牌子,那種戴上耳朵後就與世隔絕的感覺在2010年的時候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放在今時今日怕是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當時的感受,但這也就促使我對威世頓這個牌子有了特別的好感。
前不久入手了UM Pro X10,而在@SQSD 大佬的“忽悠”下又聽了20、30和50,最終發現20才是最最符合我喜好的,30和50對我來說厚重了點,相對而言2動鐵的X20厚度適中、人聲貼耳,聽著很舒服,就又剁手了,不過也就到此為止了,畢竟不是什麼有錢人,還得靠老婆養我……
外觀方面,X20與X10還是很像的,但由於單元數增加,所以腔體更大也更圓潤一些,對我來說X20比X10要更貼合耳朵一點,只需用中號的矽膠套就能做到很好地貼合,X10(包括UM1)則需要用長C套才能緊貼。X20線上材、配件、介面方面與X10如出一轍,外觀上最大的區別就是殼子裡頭的紅色部分變成了藍色,令X20顯得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覺。
關於聲音,簡單說一下我的感受吧。
首先還是那句老話,追求“高解析、大聲場”,對耳機“素質”有很高要求的人肯定是不合適的,這個價位隨便拎一個混合單元的塞子出來,在解析、動態、聲場方面都是可以錘爆威世頓的,比硬的,威世頓只有佩戴和隔音是可以站在特別客觀的角度打敗競品的。
燃鵝,所有玩得比較久、對某一領域比較深入的玩家,常用的產品大機率不會是“價效比”特別高的產品,或者說他們認為有價效比的產品跟他們推薦給新人的高性價比產品是有本質的差異的。我一直是個對音質有些要求但不求甚解的人,AKG部分大耳機和威世頓部分耳塞在人聲的演繹上,確實是能入我心的,這也是我當年很不理智地認為K601在2000以內秒天秒地的原因,因為K601人聲好聽聲場大,如今我依然覺得K601是2000內大耳機最好的,但不會推薦任何人去買K601……
UMPro X20相比於X10聲音要更厚、更寬廣一點,細節解析啥的也毫無疑問更強一些,但調校還是頗為保守的,或許是為了獲得更為順暢、和諧的各頻段排布,總體聽感不算通透,味道倒是不錯,尤其是人聲不近不遠,結像沒X10大,與樂器的比例感會更真實一些。簡單來說,如果一首歌人聲樂器是5:5,那麼X10差不多是7:3,而X20則是6:4的感覺。X20的缺點主要就是“悶”,這也是威世頓的老問題了,雖然X20相對於UM2、UM3和UM20、30、50來說已經改善了一些,但跟當下同價位主流競品比真的是悶了一些。
有的時候我就思考,為何一個時代會流行一種調音,為何一個時代的人會偏好某種調音,或許是因為愛聽的音樂不同,也可能是因為心態變了許多。追求高解析大動態是沒有錯的,但很多塞子的聲音會變得割裂、刺激,而威世頓那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對我這種愛聽老歌、懷舊的人來說卻是剛好合適。
就這樣了~今年不再買耳機了,攢點小錢錢再拍個滬牌、再買部車,有空還是多出去走走,哪怕是音質不咋地的車載音響,也能在旅途給我音樂的美好。前些年對器材頗有追求,為了奧產、為了旗艦買了不少莫名其妙的耳機,但我從不後悔,這是一種體驗、一份珍貴的回憶,就讓這些耳機躺在床底下陪伴我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