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的話題從古至今都是熱門,但也正是由於關心的人很多,所以各種被曲解、被誤會的養胃謠言流傳得越來越廣,最後甚至成了養胃常識。
一、少食多餐養胃
很多人會把“少食多餐”和“腸胃不好”聯絡起來,自然而然的,漸漸有人開始偏頗地認為:胃不好要少食多餐,所以養胃也該少食多餐。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曲解。
少食多餐不是養胃的方式,而是醫生給予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建議,比如:胃腸功能減弱的老年人、或者是患有胃腸疾病、做過胃腸手術的病人,只適用於一小部分人,並不是面向廣大群眾的養胃理念。
針對這部分特殊人群提出少食多餐的建議,完全是因為他們的胃腸功能下降嚴重,不能再像健康的一般人那樣定時定量地進行一日三餐,那樣的話,對腸胃的壓力就太大了,他們承受不了。
所以需要少食多餐,把一天所需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分多次吃進去,既不會營養不良或者捱餓,也不會給胃腸造成太大負擔,自然也就降低了消化不良,或者加重病情的可能。
對於一般人來說,從小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進食習慣,才是最符合人類生存規律的。
而且在這個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胃部細胞和組織也早已形成了相應的工作規律,簡單來說就是:胃也有它的生物鐘,如果隨便打破規律,不說養胃,首先肯定會引起胃腸運動、胃酸分泌等功能的紊亂,甚至可能出現胃痛等胃部不適。
所以,養胃絕對不要選擇少食多餐,恰恰相反,養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時吃飯,定時定量。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也並不是所有的胃腸病患者都適合少食多餐,比如: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急性腸炎的患者,少食多餐反而會促進胃酸分泌,惡化病情。
因此,能不能改變飲食習慣、能不能少食多餐,都要聽從醫生的指導,不要擅自亂來。
二、胃不好要“多菜少肉”
“胃不好就多吃點菜,少吃肉,肉不消化”,生活在是不是經常聽到類似的勸誡?
那事實又是如何呢?
記住一句話:沒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搭配和烹飪方式。
第一、不是所有蔬菜都好消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芹菜,根莖粗、纖維多,非常不容易消化,而且纖維粗糙還容易磨損胃黏膜,加劇或惡化病情。
第二、不是所有肉都不好消化。
例如:牛羊肉不易消化、魚肉就容易消化得多,而且肉類好不好消化還得看具體的烹飪方式,炸肉不容易消化、蒸肉容易消化。
所以肉類好不好消化不是能一棒子打死的事情,得靈活應對,全面客觀地看待,更何況,肉類富含蛋白質等營養素,是人類重要的營養來源,如果只吃素的,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反而不利於健康。
因此,胃不好的人也必須要適當地吃一些葷菜,如果擔心消化不良,可以把肉類切碎、燉軟,比如:肉末燉蛋、清蒸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胃不好的人應當多吃易消化的食物,葷素搭配,而不是盲目地“多菜少肉”。
三、牛奶養胃保護胃黏膜
“牛奶可以在胃裡形成一層保護膜,所以喝牛奶能保護胃黏膜、養胃”,這個說法也是偷換概念、混淆大眾的謠言之一。
喝牛奶能養胃的說法起源於牛奶對於反酸、胃脹的患者來說,有一定的舒緩作用,可以暫時緩解不適,畢竟牛奶能夠稀釋胃酸,短暫地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
所以許多人都想當然地以為牛奶可以保護胃,其實並不是這樣。
牛奶的這種“緩解不適”“形成胃黏膜”的功能都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消失,只能暫時緩解燃眉之急,不能依賴。
恰恰相反,牛奶促進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稀釋胃酸的作用還要強,所以盲目依賴牛奶不僅不能保護胃黏膜,還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