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低思考”的娛樂,變成”高質量“的學習
刷抖音、看綜藝、玩遊戲,如果只是為了娛樂的目的,適量就好。但這些東西如果你仔細鑽研也能從中學到很多道理。
比如,刷抖音的時候,刷著刷著你會發現你喜歡看什麼,系統就會給你推薦什麼,那麼這個產品背後的設計邏輯是怎樣的?你能不能摸索出一些規律?
比如,看綜藝,那麼多笑點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笑點和笑點之間的時間間隔有多久,有沒有什麼講究?主持人的臨場發揮有哪些技巧可以學習?
比如,玩遊戲。如果你玩的是解謎遊戲,那麼謎題的設定運用了哪些邏輯原理?如果你玩的是無腦刷遊戲,那麼遊戲設計者讓你在哪些地方感覺到“爽”了?如果你玩的是休閒遊戲,那麼這個遊戲的”休閒”體現在哪些地方,是低門檻、高獎勵的玩法,還是別的?
任何事情都值得思考和摸索,不要光是玩兒。
2. 能去大城市的,儘量去大城市
去大城市的好處是,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更好的東西。比如,更好的工作機會、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發展平臺,甚至更好地吃喝玩樂。
知道了有更好的東西,你才知道自己的差距所在,才會有不斷拼搏的動力。
年輕時,一定要開拓自己的視野,不要故步自封,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看得多了,見得廣了,你才會習以為常,你的格局和信心才會上去。
比如,我剛畢業的時候,連面試進了一家高檔寫字樓都會誠惶誠恐,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就像灰姑娘突然走進華麗的舞廳連說話都不敢大聲,生怕一個小動作就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後來,隨著職場經歷的增加,這些環境開始變得稀鬆平常。如今,再高檔的寫字樓我走進去都沒有任何緊張和不適應,這種無形中積累的自信心,才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源所在。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從舒服的地方去往不舒服的地方,然後想辦法把不舒服的地方變得像自己家一樣。
另外,能在大城市買房子的,趁早去大城市買,就算要動用家裡父母的錢也要買。現在各大城市畢業生落戶政策都在放寬,有條件的人趕緊上車。
這不叫啃老,這叫資產的最佳化配置。
3. 有些基本的職場技能,越早學會越好
比如,學外語,20多歲的時候學和你30歲以後學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
年輕時,記憶力強,學什麼都快。把每天看劇、刷淘寶的時間,拿出一半來學一門外語,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個投資回報率特別高。
它就像你攢著的一個大招,平時用到的地方可能不多,但到了未來某個特定時間點,就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比如,我曾經接到過一個很不錯的工作機會,薪資比當時翻了兩倍還不止,還有期權股票,平臺發展前景也非常好。但這是一個在法國巴黎總部的海外市場拓展職位,就因為對自己的外語不自信,法語更是沒學過,只能遺憾錯過。
比如,基本的Word/Excel/PPT技能,這些東西挑一個出來學到專精,你就能超過身邊90%的同齡人。
我現在自己帶人就有這種感覺,手下PPT做得精緻好看的,我提拔的時候都會多考慮他一些。因為真的能節省不少麻煩和時間,而且拿得出手。
4. 光“堅持”兩個字,就足夠你甩掉90%的對手
我身邊不乏許多在各行各業優秀的人,雖然他們各自的建樹不同,但都有同一個特質:做事從來不輕易放棄。有時甚至就是死磕,把競爭對手全都熬死,你就贏了。
比如,一位寫公眾號的朋友,堅持寫了5年。當初那批出來做自媒體創業的人天賦比他高很多,但後來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繼續寫下去,只有他一直寫到現在。
直到今天,他那個公眾號已經成為領域頭部大號了,可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唯一一點就是他足夠堅持。
一開始十分不信,因為我是個堅定的天賦論者,尤其是文字這種創作型工作,講究靈感迸發,而不是熬夜到禿頭。
但他不是,他寫了5年已經摸索出一套方法論。過去5年,他寫了1000多篇原創文章、起過5000多個標題、讀了上萬條讀者評論,看過無數同行的書籍和文章,參加過數十場行業交流會。
這些數字累計起來,成為他獨一無二的資料庫。如今,他看一篇文章的標題就知道能不能火起來,看個文章開頭就知道接下來怎麼寫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讀一條讀者評論就明白有沒有繼續深挖的空間。
不知不覺,他用5年時間培養出一套獨特的網感。而在此之前,他只是個在機關工作的小公務員而已,根本沒寫過什麼正兒八經的文章。這就叫量變引起質變。
而堅持就是讓你堆積起足夠的“量”。用他的話說:“只要你是個正常人,量大了自己都會摸索出這個領域的規則來,根本不用人教。”
量起來了,很多看不清的東西就明晰了,大資料就是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放在人生任何地方都管用。
5. 讀書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卻是最系統的學習途徑
雖然現在有很多新興的學習方式,但知識的碎片化學習效果遠不如系統化學習。
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學校裡學過的東西,就算過了好多年自己仍然記得知識點,遇到什麼問題了還能想起公式定理。因為在學校學習是系統化的。
從入門,到練習、背知識點,再到反覆考試,期間還穿插各種小測驗,然後再慢慢進階,這一整套流程就是一個連續的系統,從各個維度來強化你對知識的吸收。
可當你工作以後,學習就只能變成碎片化的。你用幾分鐘看了一個知識點,過一會就要去處理老闆發過來的郵件,然後這兩件事可能完全八竿子打不著,你學到的知識點並不能馬上運用在實際工作中。
碎片化學習的知識是零星不連續的,你只能一個碎片一個碎片把它們拼湊起來,自己把它們連貫成一套完整的系統,而這個過程會消耗大量時間。這時,讀書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
書的優勢在於作者幫你把知識點連起來,你只要照單全收。而且一本書的文字量通常都不會小,知識點的密集度更高。
後期你完全可以按照不同書的種類對你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你的書架就是知識庫,也是你的底層系統。
打遊戲、刷綜藝可以玩一下午,而這個時間可以讀好幾個章節的書,都是時間投資,你會選哪一個?
6. 不要為了鍛鍊自己,去刻意做一些明顯無意義的事情
很多職場雞湯文都喜歡妖魔化細節的力量。比如,告訴你認真貼發票就能從一個助理一路做到總經理。這就是扯淡,發票就是貼出花兒來的,你最多也是一個態度認真的小助理。想要繼續往上晉升,所需的知識技能完全在另一個世界。
做任何事之前,請儘可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去確認好一點:這件事能教會我什麼?把它能帶給你的“回報邊界”框出來,最多能給到你哪些經驗,你能到什麼程度。
比如,派你去接待客戶,能教會你什麼?職場禮儀、情商溝通、對細節的考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
讓你去找案例資料,能教會你什麼?對案例好壞的辨別能力、對資訊的整合精簡能力、對觀點的提煉總結能力。
每一份工作帶來的回報都是有限的,不要神話它,也不要貶低它,多去和一些資深的行業人士交流,瞭解它的“回報邊界”,再酌情選擇。
7. 開頭開得不好,並不等於後來沒有機會趕上
非名校畢業的人,並不是天生矮人一等。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有40年,憑什麼年輕時候的4年就能決定你未來人生的40年?
雖然很多企業喜歡找名校畢業生,但要理解他們的初衷是什麼。學歷只是一個篩選器,它本質上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者們每天要篩選、過濾成百上千的簡歷,所以沒有時間一個一個去仔細瞭解候選人的真實能力。
而名校畢業代表著已經被教育體系篩選過一次,這時再去做篩選,精準度會更高一些。
他們只是為了找人的時候更方便、更有效率,不一定是看不起你。理解這個初衷,你才可以對症下藥。
學歷不夠,經驗來湊、專案來湊、其他技能來湊。大公司去不了,先在小公司裡蟄伏一段時間,臥薪嚐膽。
你只需要記住一點,工作時間越久,學歷就越重要。你在工作經驗上的優勢會逐漸掩蓋你畢業學校的劣勢。
只要保證一路待過的公司是越來越好,而不是越待越差,其實就已經證明了你的實力。
起點落後只是暫時的,不要把這個暫時落後變成永久落後。知易行難,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