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染雨煙
編輯|墨染雨煙
1912年4月10日,一艘自詡“永不沉沒”的大船在英國起航,前往美國紐約。
可誰都沒想到,僅五天之後,這艘巨輪就撞上了冰山,最終沉沒海底。
而後來,這段事蹟被著名導演卡梅隆翻拍成電影,並在其中講述了一段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
誠然,愛情故事有可能是虛構,但給導演帶來靈感的東西,卻是真的。
據說,科考隊在對泰坦尼克號進行打撈的時候,曾發現了一條海洋之心的項鍊。
所有人驚訝於它的價值的同時,也都禁不住猜測,項鍊的主人是誰,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故事?
其實,不僅僅是海洋之心,從泰坦尼克號打撈出來的其他珍寶也一樣,望著這些埋藏長達一個世紀的寶藏,大家都忍不住被它們帶回到了一百年前,似乎能透過它們,觸碰到當年歷史的餘溫。
每一份寶藏,都是一部沒有文字的史書,除了本身無法估量的價值,更是聯結現在與過去的紐帶。
在廣州,也曾發現一艘沉睡800年的古船,它帶給考古工作者的震驚也是無以復加的。
長達30年的發掘
進入21世紀以來,被譽為“中國夏威夷”的海陵島,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遊玩。
這裡有陽光、沙灘、海浪。
更有深埋海底的奇珍異寶。
2019年末,在“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專案新進展工作會上,“南海一號”的保護髮掘情況被國家文物局再次提及。
就這樣,一艘千年古船的故事,得以重見天日。
它的發掘,有一個人功不可沒。
張威,一名籍籍無名的考古工作者。
但與其他的考古者相比,他又顯得不太一樣,因為他從事的,是水下考古,也就是專門探查在水底的歷史秘密。
從事水下考古二十幾年來,張威只有一個目標。用他的話來說,即使在從事其它的考古專案,那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1987年,時任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教授俞偉超,首次創立水下考古中心,一眼就看中了同是考古系的畢業生張威,並把他派往荷蘭學習沉船打撈和水下考古。
1989年,剛剛回國的張威臨危受命,帶著考古隊浩浩蕩蕩地開進了位於南海的廣東陽江海域。
一片茫茫大海,無邊無際,張威到這裡幹什麼呢?
一提到這個,張威自己都有點茫然,他說“我在找一個很可能不存在的東西。”
張威回憶說:“那段時間曾有一支英國考古隊到過這附近,試圖尋找一艘19世紀沉沒的英國商船。”
撈來撈去英國商船沒找到,卻撈上來一些讓人意外的東西,瓷器碎片。
等到這些零零落落的碎片來到張威手裡的時候,他也吃了一驚。
大海深處驚現瓷器碎片,難道說在這片海域,有一艘中國的沉船嗎?
一想到這兒張威有些激動,連忙就帶著隊員奔向這片海域。
可接下來的行動卻不像張威想象的那麼順利。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考古裝置和技術畢竟有限,而對於張威而言,也是他首次帶隊海上探寶,沒過多久,壞訊息一個個接踵而至。
“水下能見度極差,淤泥堆積過厚,基本看不見。”
雖然嘴上說看不見,但是張威跟隊友並沒有放棄。
“但凡有可能的地方,都得要下去轉一轉,找一找。”
只是眼看一個月下來,張威一行人把附近十幾平方公里都找遍了,愣是啥也沒找到。
水下考古不比陸地,有吃有喝,能睡個安穩覺。海上的風餐露宿,本來就讓人身心俱疲,一直沒有收穫,就更覺得氣餒了。
連身為隊長的張威都開始懷疑:“會不會沒有沉船呢?難道只是一些意外遺留的碎瓷片?”考慮到船員們的身體狀況,張威決定返航。
可就在返航的途中,船上用來探查的機械爪突然有了反應。張威全身一愣,他決定再試最後一次。
可沒想到的是,這一試,竟讓他魂牽夢繞了23年。
而整個考古界,也因為這一次的嘗試,翻開了完全嶄新的一頁!
那張威究竟找到什麼了呢?
有兩樣,一個是碎瓷片,一個是幾枚銅錢。經過張威和隊友們的一再鑑定,這是宋代的銅錢。
發現了瓷器碎片的同時,又發現了宋代的銅錢,這意味著什麼呢?
張威已在腦海裡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並且他決定用接下來的行動,證實自己的猜想。
可是天不從人願,張威並沒有再幸運地發現些什麼,甚至到了最後,由於技術層面的原因,他的陽江探尋工作,只能暫時告一段落。
但是始終,張威都被那個地方牢牢吸引,他的心,似乎遺落在了那片神秘的汪洋。
就像是醫生做一場手術不能中途離場,一個考古工作者也不能始亂終棄。
明明都找到了線索,偏偏沒辦法繼續,擱到誰身上都是一個心結。
此後張威便一邊忙碌著手頭的工作,一邊心心念念地尋找著再入南海的契機。
只是恐怕連張威自己都沒有想到,機會到來得竟如此之快。
2002年的一天,張威接到領導通知,讓他繼續完成在南海的工作。這對張威來說,簡直是第二次青春的燃燒。
這次他帶著隊友,一次次下海,一次次在泥沙中摸索,同時藉助一些探查儀器的幫助,不斷地清開積蓄的淤泥。這樣的工作足足進行了三個月,最終,一聲歡呼聲終於傳來。
千年古船“現身”,價值堪比兵馬俑
“找到了!找到了!”
在未知的海底,他們究竟找到了什麼呢?碎瓷片?古銅錢?
都不是。
根據當時水下攝影機留存的畫面顯示,這一摞摞的,白色的物品,不是其它,而是碼放整齊的瓷器。
您能相信嗎?這些白潤光亮的瓷碗磁碟,就出自這片茫茫的海上。而隨著打撈一點一點地繼續,更讓張威團隊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
這些精美透亮儲存完好的瓷器,不僅撈不完,而且經過張威的進一步鑑定,這些器物全部都產自宋朝。
眾所周知,有一定年份的瓷器價值不菲,可宋代瓷器更不一般。一方面是年代久遠,存量很少,另一方面,宋代是燒製瓷器的巔峰時期。現在的瓷都景德鎮,就是因為當時製作瓷器出色,而被宋真宗冠以當時的年號,景德。
可見宋瓷的品質非常好,即便是拿到現在,那也是貴重至極。
當然,這只是業外人士的看法,在張威的眼裡,他更關注另外一件事情。
“大批的宋代瓷器,那就意味著這海底“躺”著的,很可能是一艘宋代的沉船。”
一艘千年沉船上的東西重見天日,這在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這樣的發現,讓張威激動得有些顫抖。甚至整個考古界乃至全世界,都為之顫動。
很快,這艘沉船被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標誌著它的特殊意義。
船體本身才是最有價值的文物
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張威又發現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兒。
隨著海底泥沙的一步步被清理,張威驚奇地發現,原來這片幽深的海底,不僅僅有零落散出的瓷器銅錢,更有一座巨型的宮殿,掩埋在泥沙之下的,竟然是一條十分完整的沉船。
看完眼前的一切,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木製古船不但沒有被海水腐蝕,反而靜靜地躺在海底近一千年。
就像是被時光凝結了,不論海水如何波濤洶湧,歲月怎樣更迭,它依然帶著滿船的珍寶沉睡深海。
這時,有考古界人士表示,與船內上萬件文物相比,“南海一號”的最大價值,在於特殊的海底環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船體的歷史細節。
而對於古代木製沉船,西方人的傳統是:先打撈船上貨物,而對於船體,大部分會在水下解體,標號,出水後逐一拼裝。
但如果對“南海一號”也實施這種拆解重灌的出水方案,結果無異於買櫝還珠。
事實也的確如此,宋朝的船,已經絕跡的東西,整體打撈,直接和千年王朝對話,想法確實好,可在張威一行人對船體測量之後才發現,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測定這個船的長度,長二十七米,寬七米,厚度近五米。”
再加上船體上附著的汙泥,這隻沉船重達四千多噸,以當年的技術條件,幾乎不可能完成。
“部分發掘還是整體發掘,陸地發掘還是水下發掘。”張威和他的團隊一籌莫展。
“難道,這麼寶貴的千年遺蹟,就這麼放棄了嗎?
挑戰“天方夜譚”
接下來整整三年,張威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2003年初,時任“南海一號”水下考古隊員的崔勇,把一疊厚厚的資料遞給了時任廣州打撈副總工程師,吳建成。
但崔勇並沒有提及沉船的打撈方案,而是靜靜地點了一根菸,把自己與南海一號的故事,向吳建成娓娓道來。
崔勇話音未落,他的心,被點燃了。
“如果“南海一號”800年的沉睡能等來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如果幾代人前仆後繼只為一個目標,如果“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只是一個“天方夜譚”。”
那自己,為何不能成為那個挑戰“天方夜譚”的人。
突然,一個方案浮現在吳建成眼前。
這是一種類似於圍堰的施工技術,原理是先把幾十根深海探樁打到船的四周,再把一個巨大的“沉井”放上去,最後,再把海底橫樑插在“沉井”底部。
2007年5月8日11時許,“南海一號”完整出水。
而借用電腦技術,我們得以窺見“南海一號”的全貌。
這艘紅火喜慶,魚嘴吞浪,撐著三面大帆的,就是當年揚帆在南海的“巨輪”。
有人說,一張清明上河圖就已經說盡了宋朝的鼎盛,而現在看來,“南海一號”,或許就是彌補清明上河圖中,沒有盡訴的宋朝陳事。
細細思量,那些風雨海上,那些風雨征程,那些勇於探索的赤心,或許才是人類歷史上,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