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都能聽到“八旗”這樣的字眼,那麼究竟什麼是八旗呢?他的由來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八旗最初的概念來源於狩獵,根據《滿洲實錄》的記載,滿人外出打獵分成十人一組,每組設立一個組長,剩餘的九個人需要將自己狩獵用的一支箭交給組長,一個小組十個人稱為“牛彔”,“牛彔”就是“八旗”最早的稱呼。
1583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對“牛彔”制度進行改革,沒錯,就是後來的清太祖,他最初是在明朝任職,南征北戰被明廷任命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他白手起家,對建州女真各部展開了兼併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他征戰二十餘載,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諸部女真。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大敗明軍,勢力進入遼河流域。相繼攻克瀋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瀋陽,佔領了遼東大部分地區。天命十一年(1626年),揮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被袁崇煥打敗,後來病死 ,享年68歲。
這裡稍微扯遠了一些,努爾哈赤將原來十人一組的“牛彔”擴大到三百人一組,漸漸演變成了軍事單位,這三百人為一組,自然也需要一個領頭的,領頭的被稱為“牛彔額真”(額真在滿語裡就是主人的意思)。
“額真”改成了“章京”,“章京”就是將軍的意思,“牛彔”人數變成了兩百人,再後來“牛彔章京”(牛彔的領頭人)變成了“左領”。
隨著清軍的強盛,那些被努爾哈赤打敗、收服、投誠的部落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就出現了“旗”的概念,每一組“牛彔”由一位“左領”管理,每五個“左領”設一個“參領”,每五個“參領”為一旗設一個“都統”,管理”都統“的也就是旗主了,旗主都是由皇帝本人或者其兄弟子侄擔任,“旗”最初就是一個軍事單位,每一旗約7500人左右,旗主都是皇親國戚,最初設立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人,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後來努爾哈赤征戰四方,吞併了許多部落,軍事實力大漲,就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此時的八旗就是純粹的軍事單位。
1635年,皇太極征服了蒙古的察哈爾部,統一漠南。。此時,除了滿洲軍以外,蒙古人、漢族人皆混在一起,於是按照“滿八旗”的模式設立了“蒙古八旗”跟“漢八旗”。
八旗各旗分別設立都統三名,滿洲都統、漢軍都統、蒙古都統各一名;每個滿洲都統下轄參領五名,每個漢軍都統下轄參領五名,每個蒙古都統下轄參領兩名。
滿洲都統共計八名,漢軍都統共計八名,蒙古都統共計八名,總計都統二十四名;滿洲參領共計四十名,漢軍參領共計四十名,蒙古參領共計十六名,總計參領九十六名。
八旗分為外八旗和內八旗。外八旗分為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內八旗分為內務府屬三旗、王公府屬五旗。
八旗滿洲隸屬各旗滿洲都統,八旗漢軍隸屬各旗漢軍都統,八旗蒙古隸屬各旗蒙古都統。
到了順治皇帝時期,“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自己控制,稱為上三旗,“鑲黃旗”則是最高等級,“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則是下五旗,自此便有了明顯的尊卑之別,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地位自然遠高於其他旗,而皇帝有權力決定你的旗位,欣賞你就可以把你拉入上三旗,不高興也可以把你貶入下五旗,漸漸的“旗位”多出了“戶口”的概念,上三旗就好比北京、上海戶口,為什麼大家拼了命都要改戶口就是這個道理。
八旗最初是狩獵單位,後來隨著發展變為軍事單位,鼎盛時期則是身份的象徵,隨著清朝的腐敗墮落,漸漸八旗子弟變成了蛀蟲、垃圾的代名詞。”八旗“二字不同時期背後的含義也可以看出其中的興衰,噓之、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