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
嵩山萃兩間之秀,居八方之中。是世界上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塊陸地。是華夏民族創立者的誕生地、建功地和安息地;是中國佛、道、儒以及道德思想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中國古代眾多成語源於此……
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
禹是鯀的兒子。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頭,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堯讓位給舜以後,舜命禹繼續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於制服了洪水。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孩子的哇哇的哭聲,他的妻子在教訓孩子,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3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大禹時常對助手們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後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至今在嵩山一帶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話,體現了大禹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難能可貴,世所罕見。
大禹治水,共開通大河300條,小河3000條,溝溝汊汊不計其數,使地上的洪水流入江河,江河之水注入大海,露出大片沃土,萬民百姓過上了風平浪靜,安居樂業的生活。
成語“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後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出自《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