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人,是誰將相思刻進了骨?從前世帶來,今生未了卻,來生再續前緣。或許,他們在千百年前就種下了愛的果子,名字就出現在三生石上;這一世,不過是遠行的人回家而已。只是短短的時光,怎夠相守?失去的終歸留不住,也許是他們愛的不夠深,可真情畢竟付出過。愛過,才知如何再去愛,失去才知情可貴。
多情如他,痴情如他。後來的那段情,被他念了一生一世。真所謂:“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他不過是等到了那個遠行歸家的人,他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容若。
琵琶仙
納蘭性德
中秋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瞭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爭知道盡成悲咽。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止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這首詞描寫了中秋月下的景色:歲歲年年,問那天上的月亮在為誰圓缺?秋風吹桂花飄香時,月色更加清靜如雪。花好月圓的美景,在滿懷愁緒的作者看來,只能倍感嗚咽。一顆孤獨的心,該如何面對那舊時明月?曾經我們在花叢中嬉戲,惹得梧桐葉紛紛飄落。如今我胸中百感交集,任憑那幽咽的笛聲喚起舊夢,直到天亮。
納蘭所思念的,或許是那青梅竹馬的戀人。那時他們正是不懂得害羞的年齡,跑來跑去捉迷藏。真是不會再重來的的美好時光,那些歡樂的日子並不短暫。手中的小團扇陪伴我們度過漫長的夏日,夜晚撲流螢。那時,我們天真爛漫,親密無間。
回憶再美,也只是一片虛幻。作者希望自己沉浸在回憶中永遠不要醒,只是這現實嗎?他和初戀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但並沒有繼續下去。所以美好的秋夜在作者眼中,便是一片淒涼之景。
月出碧海,美不勝收,卻美的冷入骨髓。秋風吹桂花落,清冷的月光下,桂花竟然映現了白雪般冷豔的氣質,讓夜色更加的悽清。圓月、中秋、孤獨的心,詞人用一支玉笛吹出哀傷的曲子,表達內心的抑鬱與傷懷。
因為思念,月亮被注入了人類濃郁的情感,月亮彎時,思念也彎;月亮圓時,思念更圓;無論月亮是彎是圓,思念都是一首孤獨而美麗的歌,總能在合適的時間,飄進你的心田。
尤怕獨自望月,太圓太冷,每望見它,總能想起或在或不在的親人,倍感淒涼傷心。對於遠方的親人,唯寄此句: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月亮,渲染了誰的詩;月亮,你發現了誰的眼淚;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如月的情感,怎換你情深似海?江山易變,思念難移,尤其是血脈相連的人。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望月懷人之作,堪稱中秋詞之絕唱。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高度評贊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中秋夜,遠在密州的詞人把酒賞月,詞人想象出一種皓月當龍、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抒發了自己對理想世界的嚮往,在月亮的陰晴圓缺中,滲進了濃厚的哲學意味。
上篇把酒望月,開篇花用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點名飲酒賞月。面對浩瀚的宇宙,作者繼續發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自己對明月的讚美和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幾句寫出了詞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矛盾心裡。幻想中的仙境引發詞人出世的想法,但經過再三考慮,作者還是留戀人間的溫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自有歡樂在,人間也能舞出不一樣的的境界。這句寫出了詞人月下起舞的飄逸之姿,反映出他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下篇對月懷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在寫離人;中秋佳節,不能與親人團圓的人有多少呢?“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看似以埋怨的語氣發問,卻襯托出此人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以及對里人們的深深同情。
在情與理的矛盾衝突中,詞人最終還是清醒地把握住了現實,道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者的離愁在這一刻得到了紓解,卸下了心事的他向人間發出了最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既然人間的離別在所難免,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可以透過明月把兩地聯絡起來,把彼此的心連在一起。
這首詞既有理,又有情,在與月亮的對話中探討著人生意義,耐人尋味。
錯過了太陽,還有月亮;錯過了流星,還有荷塘;錯過了七夕的浪漫,還有中秋的團圓。人生不一定圓滿,與君舉杯邀月便無憾!
一歲一中秋,歲歲有中秋,願世界月圓人也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