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璧華故居“大夫第”是一座反圍龍式建築。 |
|
葉璧華故居已成為展示丙村文化的重要平臺。 |
|
蘆陵村石崖岃的“大夫第”是葉璧華的故居。 |
下筆千言立馬可待者,並不是男子的專美,女子亦可!
在封建社會,女子往往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然而在“耕讀傳家”的梅州,“粗通文墨,略識之無”的才女大有人在,文采風流不讓鬚眉,葉璧華便是其中之一。
她天資聰穎,能詩善賦,被譽為“嶺南三大女詩人”“晚清粵東三大女詩人”。一生跌宕起伏,造就了她多彩而豐富的個性和文字。她的詩詞中既有清麗婉約的愁腸,又有女中豪傑的剛強。
葉璧華是客家才女的代表,也是梅州新式教育的推動者。深受維新思想影響的她,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返回梅州,竭力推行新學,其創辦的懿德女校為粵東地區興辦女校開了先河。
如今,葉璧華位於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的故居被打造一新,成為客家文化的展示平臺,引得眾多遊客前來。
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圖: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不讓鬚眉
幼年飽覽群書才華橫溢
面臨美麗的石窟河,背靠蔥鬱的石崖岃,“大夫第”位於其間,好似一隻明眸俯視著大地。
這座二堂二橫一前的圍龍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半圍龍式圍龍屋,而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圍龍式建築,在傳統客家圍龍屋建築中別具一格,又被稱為“走馬樓”。
“大夫第”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葉氏十八世翼廷公所建。走進屋內,外牆被粉飾一新,內部兩層土木石結構仍保持著原來的模樣。
帶著記者參觀“大夫第”的老人葉偉志,對蘆陵村的村史有著多年研究,被村裡人稱為行走的“村史書”。葉偉志告訴記者,面對“大夫第”的左側第三間屋便是葉璧華的房間,她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青年。
清道光年間,葉璧華出生在嘉應州白渡堡蘆陵鄉(今梅縣丙村鎮蘆陵村)的一個書香之家。她的父親葉曦初曾在廣州府學署掌教,親友間精於騷雅,熱愛談論文學,所謂“詩賦傳家夙擅揚”。
良好的家風與父親的著意栽培,使葉璧華年少時便已嶄露頭角,10多歲就能題詩作對,才女之名播於遠近。
因家境優渥,葉璧華的少女時期過著舒適無憂的生活。“移舟破曉過橫塘,紅染羅衣綠染裳。並蒂樹枝休採卻,好留湖側伴鴛鴦。”詩句中無不表現出她天真爛漫的少女情懷。
腹有詩書氣自華。博覽群書帶給葉璧華的不僅是眼界,還有自身的修養和氣質。在“大夫第”裡,葉偉志向記者講述了葉璧華兩個“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
葉璧華成年之時,因才華出眾,有不少愛慕者上門,或題詩自薦、或託人為媒,都想做葉家的乘龍快婿。葉璧華擇偶標準甚高,求婚者往往碰壁。有輕薄無聊者失望之餘背後議論她,說她並無芙蓉一般的外貌,不必過分自抬身價。
葉璧華聽後付之一笑,取過紙筆寫一首詩來回應:芙蓉花發滿堂紅,人說芙蓉勝妾容;昨日妾從塘邊過,為何人不看芙蓉?
葉家與攀桂坊黃家交好。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的黃遵憲的母親,為葉璧華介紹了同居住在攀桂坊的李家。同樣擁有過人的才華,葉璧華和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情投意合,兩人結為連理。
新婚之夜,不少讀書人來鬧洞房,夜深不散。有幾個曾向葉璧華求婚不成或對尚未考中舉人的李蓉舫不服的秀才還聯合起來,要李蓉舫即景賦詩,聲言如果李蓉舫作不出好詩來,他們便一直鬧下去。
此時,李蓉舫早已疲憊不堪,連作了好幾首都無法過關。葉璧華見丈夫陷入窘境,出面替他解圍,代作一詩:“五百年緣此夜宵,諸君何必苦相邀。多情織女河邊等,快放牛郎過鵲橋!”並側面批評了鬧洞房無規矩的行為。
在場之人讀後連聲喝彩,但仍然不肯罷休。葉璧華無奈,然後有禮貌地說:“各位朋友來鬧洞房,是給我和夫君面子。如今我出一上聯,若有人能對出下聯,任憑鬧到天亮;若對不出,則請各位回家推敲。”
她的上聯是:“圓月照方窗,有規有矩。”隔了許久無人開口,大家都“灰溜溜”地走了。過後葉璧華考其丈夫,丈夫也很為難,她只得自己對出下聯:“曲尺量直木,又縱又橫。”
婚後兩人感情甚好,每每夫唱婦和,被時人稱為“梅州的李清照趙明誠”。然而,好景不長,咸豐九年(1859年)葉璧華家翁李載熙在欽點出任廣西提督學政途中病故。此後李家家道中落,李蓉舫遂浪跡江湖,到潮州、粵西、廣州等地設帳授課,數年不歸。光緒十三年(1887年),葉璧華47歲時,李蓉舫病逝於廣州。
開創先河
興辦粵東地區首所女校
從東山書院棧道溯溪而上,在“十里梅花”景觀一側,也就是中國客家博物館的背後,東山大道和周溪河之間一條“金帶攬腰”的地方被稱為盤龍橋,書香門第、翰林之家孝友堂李屋就在裡面。
孝友堂人才輩出,科舉時曾出過“一翰林,文武兩解元,八舉人,十秀才”。作為翰林李載熙之子李蓉舫的妻子,葉璧華曾在此處度過了大半生。
生活還要繼續下去,中年喪夫的葉璧華強忍悲痛,撫育四子一女,不得不四處尋找工作。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因慕葉璧華的文采,聘請她到廣州作家庭教師。在執教期間,她關心時局,深受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思想影響。
教書育人之餘,葉璧華也不忘提升自我,增長學識。年屆半百之時,她仍拜著名文人葉蘭臺為師。葉蘭臺在葉璧華的詩集《古香閣全集》的序言中,盛讚葉璧華的才華:“揩老眼以長吟,覺愜心而富貴,蕙丸馨逸,藻採紛披,鳳軫冷冷,譜出纏綿之趣,鶯黃嚦嚦,比其清脆之聲,賦情懷則竹笑蘭言,寫幽恨則紅愁綠慘。”
對於老師葉蘭臺,葉璧華深深感激,她在詩注、詞序及自序裡多次提及恩師:“葉蘭臺先生主持風雅,跌宕琴歌,幸葑菲之無遺、愧桃李之忝列,質疑問難,喜獲提撕。”可見葉蘭臺對她的人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寇猖獗,局勢危急。葉璧華離開廣州返回家鄉梅城。
“回到梅州,葉璧華繼續她的教書事業。”葉偉志介紹,受新思潮的影響,葉璧華認為婦女必須要有文化知識,才能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只有辦女校,才能讓更多的婦女得到學文化、受教育的機會。
據梅縣教育志記載,不顧頑固勢力反對,葉璧華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梅城道前街口萬三張公祠辦識字手工班,招收女子讀書學藝。後來得到故友黃遵憲等社會賢達的支援,葉璧華於1906年在嘉應州城原培風書院舊址創辦了公立懿德女校(後遷在培風書院),開梅州女校之先河。
舊社會,女性讀書識字較難,想辦女校更難。懿德女校開辦之初,阻力很大,受到一些人的諷刺、嘲笑和打擊,學生僅有30餘人。然而葉璧華信念堅定,決心辦好這間女校,所授課程以古文和詩詞為主。
在張玉仙(晚清外交官梁詩五的夫人)等人協助下,葉璧華把學校辦得井然有序。幾年之後,女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女校聲譽漸隆。在懿德女校辦學的13年間,為梅州培養了上千名知識女性。
由於葉璧華的倡導,女子學校便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如梅州“耕耘小築”女校、崇實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學校、廣益女子學校、鬆口女子學校,以及興寧縣懿徽女校、懷德女校,大埔縣立女子小學等,各處男校也開始紛紛招收女學生。
“懿德女校後相繼改稱為梅縣女子中學、省立梅州女子師範學校。”葉偉志說,據考證,葉璧華和嘉應學院也有淵源,嘉應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梅縣縣立女子師範學校,這個學校便是由1887年創辦的崇實女校和懿德女校合併而成。
故事永存
故居將打造成鄉村文旅融合平臺
在葉璧華的故居前方圍牆,展出了“印象丙村老照片展”,展出了對丙村鎮發展有重大意義的歷史照片,讓看展的人能瞭解丙村的發展歷程和文化特色。
“自從葉璧華故居修繕完成對外開放後,吸引了大量遊客自發前來瞻仰詩人風采。”丙村鎮蘆陵村黨支部書記葉繼聯介紹,利用故居修繕的契機,丙村鎮和蘆陵村將故居打造成鎮、村文化的展示平臺,“向更多因葉璧華的故事吸引而來的遊客,瞭解到她的故鄉丙村鎮和蘆陵村的發展新貌。”
1915年2月,葉璧華在家病逝,終年75歲。囊括她平生所作的詩、詞、賦的書籍《古香閣全集》也得以刊行。此書共載有詩239首,以七言、絕句為主,七律次之,七古與五古僅極少數。
葉璧華的一生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天真爛漫的少女時期、結婚後家庭生活時期,師從葉蘭臺的從學與從教時期、回鄉倡女學時期。
她的詩作也因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葉璧華年輕時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詩歌大多以詠物為主,風格清麗婉約,充滿少女的純真。
此時,她的遠大抱負也已嶄露。看到滿天風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下筆:“河山久壯蛟龍飛,風鶴旋驚草木傳。聽到鳴鳩一灑淚,中流誰著祖生鞭?”
陷入愛情生活時,葉璧華的筆觸變得細膩感人:“知否今朝花影裡,憑欄獨自看雙星”。
家人相繼身亡後,葉璧華的人生迎來轉折點。她吞下了孤獨和艱難的苦楚,展現了一位客家女子的堅忍強韌。這個時期的詩作,轉向哀婉離愁的敘述。“生憎一樣團圜月,偏照人間兩地愁”“羨煞鵲橋高駕處,金風玉露話離愁”“神仙歲歲傷離別,我羨鴛鴦不羨仙”,句句腸催寸斷,對丈夫的痴情與思念浸透了她的詩篇。
從廣州回到梅城之後,葉璧華的視野得以開闊,詩風日益清冽甘醇,境界日益高邈。經歷過戰火、經歷過背井離鄉、經歷過生死離別的葉璧華,筆下開始涉及時事,“鏗轟火馬如雷電,爛漫花田競劫灰。且喜昇平旋報捷,江山無恙我重來。”
她的詩作對後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她創辦梅州市首所女子學校也帶動了“女子讀書”的風潮。為充分展示葉璧華一生成就,發揮名人故居的帶動效應,2019年5月,梅縣區啟動了對葉璧華故居的修繕,並於當年底完成修繕對外開放。
如今,煥然一新的故居已告別“危房”,蘆陵村將繼續完善故居內部維修和裝飾,讓故居發揮產業帶動效應。
“近年來,蘆陵村依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優美的生態資源,立足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打造石窟河沿線精品遊專案、鄉村旅遊驛站、文化長廊等。活化利用一批客家圍龍祖屋,產業發展有了新突破,村民們的勁頭更足了。”葉繼聯說,接下來,蘆陵村將繼續修繕葉璧華故居等名人故居,串聯區域內的旅遊資源,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充分利用文化和生態資源,實現集體增收、群眾致富,開創蘆陵村更美好的未來。”葉繼聯說。
修繕一座故居,還原一個故事,傳承一種精神。位於石崖岃上的這隻“明眸”,正以嶄新的姿態歡迎四方來客,訴說著葉璧華的絢麗一生。
相關
葉璧華與黃遵憲
葉璧華的父親為舉人,其夫家更是書香書第,家翁中進士、授翰林,曾任廣西學政。葉璧華的丈夫李蓉舫雖然屢試不第,但也頗有才情。這樣的家庭教養使得葉璧華自幼聰慧,學識精深,尤其擅長詩詞。說起這個嘉應州女詩人,與著名詩人黃遵憲既有親屬之誼,又有知己之情。
黃遵憲的母親吳氏,是葉璧華婚姻介紹人。黃遵憲的妻子葉氏,是葉璧華堂妹。葉壁華的《古香閣詩集》編成後,黃遵憲還曾為之作序,內雲:“潤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與餘內子為姊妹行,長嬪於李。李故望族,與餘家有連,所居又同裡。餘年十五六,即聞其能詩;逮餘使海外,歸自美利堅,始得一見,盡讀其所為《古香閣詩集》。其詩清麗婉約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僅見也。”將二人惺惺相惜之意,敘說得婉曲有致。
在葉璧華的書籍《古香閣詩集》中,也有詩詠及黃遵憲之作,對黃詩的特點及所蘊拯世之意理解得十分深透。
連結
葉璧華詩詞選摘
採蓮曲
移舟破曉過橫塘,紅染羅衣綠染裳。
並蒂數枝休採卻,好留湖側伴鴛鴦。
夢梅
小閣清寒玉漏遙,凍雲晴雪路迢迢。
迷離不辨瓊瑤地,半是孤山半斷橋。
寄外
怕見霜林木葉飛,無端離恨上雙眉。
明知惆悵終無益,嚼蕊吹花未悔痴。
七夕寄蓉舫夫子
天上人間一例愁,三生慧業憶從頭。
關心最是新涼夜,一樣金風兩地秋。
納涼曾共步中庭,七巧圖開細細評。
知否今宵花影裡,憑欄獨自看雙星。
留別諸同人(之三)
風流儒雅慕前賢,高詠霓裳集眾仙。
問字每歸紅杏雨,吟春小坐綠楊煙。
河山久壯蛟龍氣,風鶴旋驚草木傳。
聽到鳴鳩一灑淚,中流誰著祖生鞭。